中學散文教學總體目標

  努力在目標教學的基本模式中,進一步追求它的靈活變通性,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教學風格。那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一、研究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成為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的問題,那麼,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應首先關注的是“教什麼”的問題。這就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平時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並沒有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或者乾脆照抄教參或者教案書,導致閱讀教學的目標往往簡單化,表述不清,缺少甚至根本沒有對學生需求的分析和有針對性的行為結果的描述。有的目標設計籠統、偏執,有的死板缺乏靈動性,有的淡化了目標,有的甚至沒有目標等等。這些問題和誤區制約、阻礙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很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

  二、研究意義:

  確定好教學的目標是備好、上好一堂閱讀課極其重要的環節。為了克服閱讀教學目標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弊病,使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具有精確性、可觀察性以及可測量性,從而確定本課題,目的是探索出一條適合新課標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路子,提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效率,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實現有效課堂和高效課堂提供一個有利條件。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關於教學目標:

  當代教育心理學把教學目標定義為“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激勵、自我評估、自我調控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支配、調節和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選擇教學策略、使用教學媒體以及調控教學環境的基本依據。

  二、關於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指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根本依據,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基準,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從閱讀教學自身的性質和特點出發,按照不同的課文型別和課時需要來設定教學目標。其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使學生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情趣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點在於形成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掌握基本的語文閱讀技能,促進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重點:

  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取決於教師對語文學科性質和語文教學規律的認知,對教學內容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取決於對學生認知狀況的把握。鑑於此,“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研究”擬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研究:

  一從文字特點出發確立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盲目性

  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而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以及定位之後的有效實施,要靠設計者對文字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對文字的準確解讀。這就要求設計者能夠依據新課標精神,深入解讀教材,將教材分成不同的型別,根據不同的體裁、題材等文字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力求閱讀教學目標設計適合文字特點,真正實現新課標要求的“用教材教”。

  以散文教學為例。

  我們知道,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形散神聚,不同的散文,又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學習、欣賞角度。比如,敘事性散文的學習欣賞可抓住形象,理清結構,品味語言和賞析技巧來確立目標,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對文學作品也是這麼要求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 而對於議論類的散文,我們則可通過品味語言,理解文章的觀點來確立目標,進而把握其結構,分析其論證方法。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設計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的淡化傾向

  確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既要從文字特點出發,又不能只盯在一篇課文上,要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從整體出發,把眼前所教的“這一課”放到一單元、一冊書、一個學年、一個學段乃至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上來考慮,使其上下關聯,互為照應,分解合理,體現出科學的序列性。這樣,就不會為教一課書而教一課書,以致脫離教材,淡化目標,使教學失去“語文味”。

  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其思路是:基於課文,緊扣教學單元,體現一冊書、一個學年或一個學段的要求,關聯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找準位置,分解合理,落實到具體課文教學中。

  這樣從教材整體出發,在關照課程目標、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的前提下設計每課書的教學目標,就不會出現象熱熱鬧鬧做秀、深究目標不明的課了。

  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確立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偏執性

  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根據學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發展需要確立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發展的理念是符合新課程精神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一般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全體學生,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新課標的要求。一方面,學生語言和思維發展是漸進的,情感體驗也是逐步深入的,要達到預設的終極目標,其間必然經歷一個個低層次的目標,如果忽視這些過渡目標的設定,必然影響終極目標的順利達成。因而,教師設計目標時必須認真研究目標的分解,提出整體目標的層次要求,實施分步到位。另一方面,學生間存在著個性差異,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就同一內容達成同一目標,是不科學的。因此,教師設計教學目標,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分層提出要求,以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和語文素養,走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偏執的誤區,真正體現新課程“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理念。

  四預設與生成相結合設計教學目標,以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隨意性和缺乏靈動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學目標大致是預設的,而且教學目標大多是教師照教學參考書制定的。在這種背景下,上課時教師執行教科書編者的目標,學生執行教師的目標,這是典型的過去式“目標教學”模式。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人對此提出了反思,認為課堂教學目標不應是預設的,而應是自動生成的。

  “目標教學”最大的缺點在於教師所預設的目標往往不切合教學實際,不利於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不符合新課標精神。而非預設性教學的確可以彌補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靠學生的課堂自動生成,那就勢必會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因此,只有將預設和生成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才是最佳選擇。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本課題研究分五個階段,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13年4月到6月初。

  初步確定研究內容和目標,確定課題負責人和課題成員各自負責的部分,制定研究方案,填寫《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小課題立項申請•評審表》,報送我校教研室申請報送立項。並及時開通部落格,接受專家指導。

  第二階段:培訓和開題階段,2013年6月到9月上旬。

  學習相關立項知識,認真學習與小課題研究相關的檔案、書籍,思考、討論和明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計劃,開始醞釀和撰寫開題報告,網上開題。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13年9月到2014年元月上旬。

  開展課內外實驗研究,並總結經驗,在部落格上撰寫反思。每月進行一次小組彙報交流,反思得與失,進一步完善研究目標。撰寫課題中期報告。

  第四階段:課題完善階段,2014年1月到2015年3月。

  通過各位實驗教師分階段的實驗研究,開展觀摩研討,總結成果。本著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不斷進步,共同提高的原則,積累經驗,完善實驗過程。撰寫實驗報告。

  第五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

  按照課題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資料整理,成果收集,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成果彙編,並做好課題結題和鑑定的準備工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根據課題組的要求和本課題的特點,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如下: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預計包含以下內容:

  本校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目標設計水平調查報告,新課程閱讀教學三維目標的內涵及相互關係的論文,語文課聽課案例,座談會記錄,問卷調查表,課堂實錄,新課程閱讀教學三維目標有效實施策略論文,中學語文教材的體系和文字特徵梳理論文,彙報課設計及說明,自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集》。

  二

  一、必修課程目標

  一閱讀與鑑賞

  1強調提升人的文化品味,構建人的精神世界。

  2強調發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3強調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表達與交流

  1.書面表達與交流

  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對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思考。

  2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

  3在語言運用中發展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

  2.口頭表達與交流

  1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

  2在言語實踐中提高口頭表達和交流的技能技巧。

  3掌握“演講”“討論”“辯論”“朗誦”等不同交流形式中語言運用的要求。

  三、梳理與探究

  這是語文教學的專題活動,其中"梳理"要重視語言現象和語文知識的積累和整合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鞏固所學知識。"探究"屬於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專題研究,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要注意三點:1把握彈性,有所選擇;2提前佈置,重視交流;3注重基礎,加強應用

  二、選修課程目標

  1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側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側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3文化論著研讀,側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

  上海教育學院馮起德教授說得好:“要搞目標教學,不研究目標教育模式,就好比要過河沒有橋樑和渡船一樣,難以到達理想的彼岸。教學需要模式,早已獲得共識。而各學科在運用統一模式時,則應該體現各學科的不同特點。就語文學科來講,還應考慮體裁的特點,做到模式的共性與學科個性及至體裁個性的統一。學科或體裁個性,具體表現在達標教學的規律和程度上。也就是說,不同學科,不同體裁,應有各不相同的達標規程。根據教學理論和散文文體的特點,通過多年的摸索實驗,我總結出散文的達標規程是:以讀帶講導學達標。即:“一聽”“四讀”。

  一聽:聽錄音朗讀或老師範讀體會情境。

  四讀:①初讀-理清思路,②再讀-體會感情

  ③熟讀-找出特點,④精讀-練習背誦,

  為什麼要以讀帶講呢?因為抒情散文這種文體是通過對某種事物的描寫,尤其是景物的描寫,作者加以想象與聯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幅美妙的畫卷和作者情感的再現。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體會作品的情境。因此,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導學達標中的重要環節。如何進行以讀帶講來導學達標?下面就以朱自清《春》的導學達標的具體做法來進行闡述。

  首先,根據課文準確設制教學目標。

  【識記】並【理解】:漲、藏、散、醞釀、巢、應和、黃暈

  【理解】:朗讀體會意境,領會特點。

  【測達】:背誦段落或全文

  達標規程:一聽、二讀、三背誦

  一聽:聽錄音朗讀,【目標】:體會意境

  【方法】:聽時閉上眼睛感受情境。

  二讀:朗讀是教學中的重點。散文不象其它作品,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感情朗讀,讀多了,讀熟了,讀識了,文中的情境就;躍然紙上。但是,在短短的四十幾分鐘上,如果讓學生機械重複地朗讀,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激發不出學生的激情和求知慾。所以必須在朗讀方法上多下工夫。朗讀方法初步可歸納為:領讀法,對比朗讀法,齊讀法,生讀師評法,競賽朗讀法,師生共讀法,自由朗讀法,提問朗讀法,個別朗讀法。

  1、初讀:【目標】:理清思路。

  【方法】:生讀師評法。

  【讀前交待】:你學生讀,我師評。我評你停,我停你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作者的寫作思路是什麼?

  【具體做法】:學生每讀一個段落或章節我師評一名,評語簡潔明嘹。生讀第一段後師評:作者盼望春天的到來,突出盼春。然後生接著讀第二段,師評:巨集觀勾勒春天的景象,繪春。生讀第三段,師評:具體描繪,先寫春草,草嫩、綠、軟。第四段讀後評:由春草與到春花,花多色豔,由春花聯想到秋實。第五段讀的評:花美風柔和。第六段讀後評:春雨是最尋常的,它細密輕盈。第七段師評:春到人歡,人們在辛勤在勞作。最後三句師評:贊春,春天新生、嬌美、充滿活力。一篇課文,通過一讀一評,讓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組織了課堂教學又通過簡潔的評語,學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盼春、繪春、贊春,並且知道在繪春這一重點部分描繪出春草、春花、春雨、春風、迎春這五幅畫面。這種簡潔的評點,起到了導達作用。

  2、再讀:【目標】:體會感情

  第一、二段【方法】:領讀法

  【讀前交待】:我讀一句,你跟著讀一句,注意朗讀中的語氣。

  【具體做法】:略

  第三段:【方法】:對比朗讀法和提問朗讀法

  【讀前交待】:我讀一句省去關鍵詞語,你讀一句按原文讀,我省去的地方你們加重語氣讀,我提問,你按課文原句讀回答。

  【具體做法】:“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我故意讀成:“小草從土裡出來,”生重複讀:“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注“——”重音輕讀,“.”重讀。又如“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師讀成:“園子裡,田野裡,瞧去,滿是的。”生按原句讀。這樣對照朗讀學生就從“偷偷地”“鑽”等老師省去的詞語中即他們加重語氣讀的地方品味出小草的長勢,情態和色澤來。接著師問:人們在草地上幹什麼?生讀:“坐著,躺著,打兩個……”師又問:“風怎樣?草怎樣?生讀:“風輕輕的,草軟綿綿的。”一問一讀,對比朗讀,這樣寓講於讀中,讓學生體會出草的特點。

  第四段:【方法】:師生共同朗讀法

  【讀前交待】:我讀前半句,你讀後半句。

  【具體做法】:如師讀:“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生接著讀:“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師又讀“閉上眼,樹上彷彿”生接著讀“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師在朗讀快要停止的地方故意加強語調提醒學生注意。這樣師生配合默契的朗讀,增強了朗讀情調,同時突出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第五段【方法】個別朗讀法

  【讀前交待】按符號表情朗讀

  【具體做法】:書上事先已註明“-”重音輕讀“.”重讀“/”小停“⌒”拖音的地方,照讀即可見初一語文教材173頁。第六、七段【方法】競賽朗讀法。

  【讀前交待】:女生讀第六段,男生讀第七段,照上面的方法朗讀,看誰讀得好,通過競賽,使學生產生競爭的意思,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後三句【方法】:齊讀法

  【讀前交待】:請同學們自己處理朗讀的方法。

  短短的一篇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課堂上既生動有趣,又再一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因素。從而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3、熟讀:【目標】:體會寫作特點。

  第二課時【方法】:集體朗讀法有感情朗讀全文

  【讀前交待】:一邊讀一邊思考:文章有什麼藝術特點?採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具體做法】:讀後討論上述問題。

  4、精讀:【目標】:練習背誦

  【方法】:自由朗讀

  【讀前交待】:這是一篇優秀的散文,讀你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章節,在書上劃出三個比喻句和三個擬人句

  排比句亦可,然後以最快的速度背出來,最後看誰能背出全文分層達標。

  通過實驗班和普通班的實踐對比,表明如下:

  對照班 人數 能概括出中心的人數 背誦句子或章節人數 背全文的人數

  普通班 50人 21人 26人 無

  實驗班 51人 38人 47人 3人

  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散文教學中,它的作用不單在熟悉課文,通過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可以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可以使學生咀嚼、回味課文深層內涵,通過各具特色的朗讀,通過抑揚頓挫、清濁徐疾的語氣、語調變化,學生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展開聯想,創造形象思維,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我以為朗讀是抒情散文導學達標中最關鍵、最重要、最合適、最容易操作的一種良好的達標方法。“引讀法”是散文目標教學導學達標活動的中介、橋樑。使教和學雙方步調一致,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教師變主講為主導,加速達成目標,提高教學效果。今後我要努力在目標教學的基本模式中,進一步追求它的靈活變通性,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