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的甘露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

      教育是一種心靈與心靈的觸碰,,班主任就是要用那溫柔而靈巧的心靈去觸控學生稚嫩的心靈,以期許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策劃者,一個班級是否團結、和諧,是否有活力,和班主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是否能夠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班主任的工作態度是否認真,教育藝術是否高超,教育方法是否恰當,組織管理能力是否較強。
         在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個體,教師既要尊重個性、發展個性,又要規範個體行為。一個個有個性的學生是否願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個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對的問題,師生情感融洽與否會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如何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實現教育過程的以情動人呢?
         關愛學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的前提。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關心學生的身體、學習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班主任要熱愛所有的學生,只愛“金鳳凰”不愛“醜小鴨”,不是真正的愛學生。 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溫暖和感情傾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通過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化學生。
         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不少老師把這一教育過程簡單化了,以為對學生生活上噓寒問暖,學習上語重心長地提幾點要求就是進行了情感教育。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淺層次的理解,這種方式對認知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尚未完全覺醒的學生往往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班主任要積極創造條件,主動親近學生,細心體察、全面深入細緻地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為學生擺脫煩惱、化解困惑。
這樣的情才能動人,這樣的愛才具有說服力,這樣的教育才能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當今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與學生做心靈相通的朋友,應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做到把學生看成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擺佈和要求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小事讓學生感受到關心和愛護,如學生的學習用品掉在地上,碰巧經過時,不是旁若無人地走過去,而是幫他撿起來,讓學生覺得這個班主任是容易親近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從愛出發,瞭解學生真實的感情需要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給學生平等對話的機會,讓學生覺得班主任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從而“親其師,信其道”,自覺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而言,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 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要講求方法,要適度,要合乎情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老師不是聖人,學生也不是聖人,班主任要樹立“允許學生犯錯誤的教育觀”,把育人當作一項長期的事業,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要有一顆對學生寬容的心。當有學生請假時,不妨用關心地詢問他哪裡不舒服,取代用懷疑的眼光上下打量,看他是不是說謊。過幾天,再問一下這個學生,看他的病有沒有好。也許有的學生請病假是說謊,但在老師的不斷關心下,他會覺得羞愧。這樣,一次寬容就變成了一次行之有效的教育。就像人的手指長短不齊一樣,一個班往往也會有一些自制力薄弱的學生,他們認錯態度誠懇,改錯效果卻不盡人意。面對學生反覆犯錯誤的情況,暴風驟雨、劈頭蓋臉地來一通批評,痛快固然痛快,但未必收到好的效果,這種情況下,班主任要穩定情緒,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思考,留一點餘地給學生自我改進,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在班級管理中,教師適當的放手,留一定的空間給學生,遠比不信任學生,大包大攬,不留一絲空隙,效果要好;對學生教育目標的確定,不能主觀臆斷的採取高標準、嚴要求,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制定,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有助於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師生的感情。 
      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給學生一張笑臉,讓每一個學生從中感到溫暖。"這是教師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法寶。老師應把愛心分給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教師多用"愛"的甘露去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學生才會心甘情願地圍繞在老師的身邊。給學生一片愛心,多一些鼓勵與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