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合作中成長

     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合作學習也屬於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相比,它們有著許多質的不同。合作學習有以下四條特徵:
        (1)有明確的小組討論,或需解決的數學任務;
        (2)小組內成員面對面互動;
        (3)小組內有相互合作幫助的互動的氣氛;
        (4)小組內人人蔘與,每人都有自己的職責。
        一、合作學習的形式
        根據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要求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合作學習的形式分為課前協作式、課內討論式、課後研討式三種。
        1、 課前協作式
        課前協作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前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包括準備工作)的一種合作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把總任務分解為幾個子任務,由小組裡的成員分別承擔一個子任務,通過彙總每個成員的子任務來完成整個小組的學習任務,同一小組的成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任務。比如為了學習某個內容,需要先進行社會調查,以便收集有關的資料,這時就可以將調查的內容分成若干專案,由各小組分別承擔進行調查,然後將各小組的調查結果進行彙總。
        2、 課內討論式
        課內討論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時還可以進行辯論。在每一次討論中,小組內的成員有相對明確的分工:記錄員、檢查員、組織員(組長)、總結報告員等。這種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內容。
        3、 課後研討式
        課後研討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後進行合作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學生圍繞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或可以延伸的問題在課後分小組作進一步的探討;二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幫互助,基礎差的同學主動請教基礎好的同學,基礎好的同學熱情地幫助基礎差的同學,以達到同一小組的同學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學生為了瞭解(或解決)某一問題(比如課題研究),需要進行數學實驗或調查研究,通過分工與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二、合作學習的組織
        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1、 科學、合理的進行分組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中的資訊傳遞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進行,這樣的資訊傳遞大多是師生問答式,沒有學生之間的討論,沒有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更缺少學生自我調整、矯正的機會,從而也就無法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
而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恰恰是對這種“缺陷”的彌充,它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學之間互幫互學,以優帶差;二是增加學生髮言的機會,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三是為學生創設辯論的機會,在辯論中鍛鍊思維的敏捷性;四是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因此,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就應該做到科學、合理。
        2、 充分發揮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作用
    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雖然層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應該樹立整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樹立“小組的榮譽離不開我的努力”的意識。因此小組內的成員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別是對於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習基礎比較差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更應該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為了使每個人都有鍛鍊的機會,小組內的分工應該輪流進行,而且各個組輪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層次的同學同時擔任同一角色:記錄員、檢查員、組織員、總結報告員等),這樣也利於評價的公平性,樹立每位同學的信心。
        三、合作學習的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合作學習評價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評價小組的整體情況,當然也必然會有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僅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應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僅評價發言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更應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發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不僅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應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度。教師通過評價機制,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學習中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1、 怎樣的合作更有效
        從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合作學習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具體表現在:一是分組的隨意性比較大。教師大多根據學生的座位就近分組,座位變了,小組也就變了,既不考慮學生的搭配,也不考慮組內的分工。二是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哪些問題需要合作?什麼時候進行合作?如何進行合作等問題教師心中沒有底。教師講累了讓學生“合作一下”,有老師來聽課了讓學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學習當作了調劑品、裝飾品。三是學生不知道怎麼去合作。沒有其他老師聽課時,學生把合作學習當作“可以熱鬧一下的時候”,有老師聽課時,學生把合作學習當作最難受的事,討論時不說不行,說又沒東西可說。四是缺乏群體意識。合作時熱熱鬧鬧,彙報交流時要麼無話可說,要麼沒有形成共識,只能說自己的觀點。
        2、 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該如何定位?《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麼站在講臺前,要麼輪流轉幾圈,看看這組,瞧瞧那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也就不可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合作伙伴。歸根到底還是教師的角色沒有發生轉變。因此要使教師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必須從轉變教師的觀念開始,必須在平常的教學中去體現,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3、小組內成員的搭配應該相對固定。
        由於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據班級學生座位的安排進行就近組合,因此就必然會隨著學生座位的變動而變化。另外,不同學科的分組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給數學合作小組成員的相對固定帶來困難,一方面我們應該做好與班主任的溝通,另一方面也要堅持數學合作小組的穩定性,使合作學習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我們必須去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策略,我們必須去研究。讓合作學習這朵課改之花越開越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