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如何通過環境立法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

  論文摘要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亟待加強,通過研究分析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的環境因素影響,認清環境立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積極意義,從而促進保護工作的科學發展。

  論文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 環境立法 改革完善

  隨著近年來我國環境的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面對的環境狀況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我們要認清楚自然生態環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推動環境立法的有序進行,做好生態多樣性保護工作。

  一、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內涵
  生物多樣性定義眾多,內容廣泛,包括了動植物資源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多個方面。它是地球生物資源豐富性的具體體現,反映了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生物多樣性也是生物之間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構成。其中的物種多樣性是指自然環境中存在的生物形式多樣;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命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 。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眾多的生產和生活原料,維持生物多樣效能夠保證食品物種的豐富和材料來源的豐富。同時,生物多樣性還能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氣候,從而保障和改善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還有益於保持地球物種的豐富多樣,保護地球生命物種的基因庫。防止瀕危物種帶來的生物基因庫匱乏。

  二、環境惡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一)生態環境退化,物種多樣性銳減
  由於長期的經濟發展 ,不合理過度開發利用引起我國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森林面積減少,草場退化、沙化,湖泊溼地減少,河流乾涸以及水體汙染等多種原因造成生態環境的整體惡化。同時加上濫捕、濫獵,導致我國動植物數量急劇減少,瀕危物種逐漸增多。
  (二)遺傳基因多樣性受環境影響而降低
  大量的動植物資源喪失,必然會導致遺傳基因的減少,從而導致遺傳基因多樣性降低。長期的保護不利和過度開發,我國眾多地區的動植物資源明顯減少。以野生水稻為例:早期調查中的野生稻分佈點已經由16個減少到現在的3個,分佈面積也大幅縮小。
  (三)環境惡化造成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喪失
  環境惡化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尤為明顯。大量的人類活動改變了生存環境,草場變耕地,山林成農田水泊,導致原來的生態系統發生重大變化。生態系統的劇烈變化也會導致系統內的生物構成和生存方式發生變化。此外,許多自然生態系統被改造成人工生態系統,造成了生態系統單一,同時在改造過程中也導致生物物種多樣性大量喪失 。
  總之,由於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索取,我國現存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物多樣性迅速喪失。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生物物種的減少,最終會威脅人類自身的健康和社會發展。由此,我們需要加強環境保護,為生態多樣性的豐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環境立法的意義

  (一)環境立法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
  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使得生態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而生物物種安全涉及的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工作與環境保護關係緊密。這就使得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成為實現其他目標的基礎 。
  (二)環境立法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樣性的保持,是社會長遠發展的必需要素。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生產需求,對環境的破壞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加劇,導致瀕危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長期偏重於經濟發展,忽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要求。只有通過相關的環境立法,保持良好的生存環境,從而為眾多的生物存在創造條件,並以此為基礎,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生物資源,保障人類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三)環境立法是健全我國法律保護體系的需要
  加強環境立法,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法律依據,使得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建立一個健全合理的法律保護體系,能夠從制度層面和法律層面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巨集觀環境 ,同時使具體的保護工作能夠有明確的規範和指導。填補了法律空白,也提高了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強環境立法的基本原則

  (一)環境立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思想。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自然資源的消耗需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發展預期,需要有符合發展規律的發展思想科學合理地進行指導。
  (二)環境立法堅持物種平等原則
  任何物種在自然生態環境中歐冠都有其獨特地位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無論物種的生命形式和功能大小,都應該得到尊重。人類與其他物種在生態環境中應該是互相平等相互聯絡依賴的關係,我們要尊重其他物種存在的合理性和平等性,不能自居高等,要通過科學細緻的環境立法,保護物種共同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物種間的平等協調發展。
  (三)環境立法要結合地區實際狀況
  自然生態環境是個複雜的系統,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呈現出多樣的地域特點,衍生的生物鏈、生物物種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國高原地區存在其他地形下沒有的獨特動植物資源,沙漠環境中的生物物種和生態鏈也與平原地區差別很大 。因此,要針對各地區的獨特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研究本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四)環境立法要充分考慮公眾的可參與性
  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作用很大,從而顯著改變了環境中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因此,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主要就是控制好人類活動的不良影響以避免產生生態破壞。在制定環境法規時,要綜合考慮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特性,以明確地法規制度控制當前活動對生態環境不良影響。同時,從方便居民活動角度出發制定符合地區居民發展特點的環境保護法律,從而引導居民科學合理地開展日常活動達到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共同發展。如果制定的法律與當地的實際狀況不符,保護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公眾的參與積極性都會降低,限制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實際效果。
  (五)環境立法要注意吸收借鑑先進成果
  相較於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我國的環境立法工作比較滯後,存在很多不足。對於國際上已經取得的環境立法工作成果,我們應該積極引進運用以完善自身的立法工作;對於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和教訓也要相應地吸收借鑑,防止類似問題的產生。此外,引進相關人才,促進經驗技術交流也是加強工作中切實可行的方法。但是在吸收借鑑當中,我們要充分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現實條件,不能盲目照搬,要重視理解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