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學生的活動化學習

      一、活動化學習的概念
        學習是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的、個體的經驗,探索未知的知識,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活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橋樑和中介。在教育中,兒童要認識世界、發展知識、形成能力,活動是唯一的方式。當然,活動的內含是極其豐富的,有外顯的物質操作,也有內隱的精神操作;有形體的,也有心智的;有智力的,也有非智力的;有課內活動,也有課外活動;有集體的活動,也有個體的活動;有師生間的交往活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活動化學習就是從外到內、從身到心都以一種積極的、亢奮的狀態從事學習,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慧,形成積極的態度和傾向。
        二、活動化學習的特徵
        1.主動性。學習是一種掌握經驗、探索新知的過程,其中充滿著各種矛盾,知與不知、會與不會是根本性的矛盾,人們通過學習解決這些矛盾,由不知轉化為知,由不會轉化為會,有知之不多轉化為知之較多,這些轉化都是學習者主體活動的結果。換句話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始終以主動的探索者和問題解決者的角色出現,要負責整個問題的解決效果,這是傳授接受式教學永遠無法實現的,也正是活動化學習的核心精神。
        2.開放性。與成人比較起來,小學生學習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以群體活動為主要方式。這種群體活動就是交流,包括與老師交流,與夥伴交流。開放性是這種學習的重要品質,它表現為學習者的學習狀態是舒展的而非拘謹的,是活躍的而非呆板的,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學習的開放性要求學習者在心態上能兼收幷蓄、廣採博收;在行為上能獨抒己見,不隨意盲從,形成科學性、批判性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3.多維性。在活動化學習中,學習者對事物的感知是立體的而非平面的,是多維的而非單一的。
        4.創造性。在活動化學習中,創造性不只限於首創前所未有的新知識、新見解,更應該包括對自身原有認知結構的突破。
        5.外顯性。如前所述,活動本來就有內隱和外顯之分。活動化學習格外強調外顯的活動,即學生的物質操作活動和言語交流活動。這主要是針對傳統教學中過分誇大內隱的、觀念的活動,忽視學生實踐的、感性的活動,以增加動手、動口的機會。外顯性要求學習者儘可能地參與有物質形式的學具操作活動、有物質物件的觀察活動以及師生之間和夥伴之間的口語表達活動,儘可能地以直接經驗的方式感知書本知識。
        三、活動化學習的功能
        首先,活動化學習具有動力功能。個體的學習需要積極的動機、興趣、態度、傾向,這就是學習的動力。有了它,個體就有了學習的要求和渴望,進而有學習的意志,直至完成學習任務,獲得成功。 
那麼,這種動力從哪兒來呢?我認為,最強烈、最持久的動力來自行為本身,活動化學習中充滿著已知與未知、探索與發現,學習者從中活躍了身心,交流了思想,發現了新奇,張揚了個性,必然形成積極的態度和傾向,推動學習不斷地向更深層次挺進。其次,活動化學習具有操作功能。當個體具有強烈的、持久的學習動力之後,最需要的就是學習方法了。什麼是學習方法?它是一系列相互聯絡的活動,是學習者發揮自己的心理能力和體力以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與途徑。最後,活動化學習具有智慧功能。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本是學習的重要任務,離開了它,學習便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了。在這一功能上,活動化學習與一般意義的學習有三個不同點:第一,重視豐富的感性積累,要求儘可能地以直接經驗的方式感知事物、學習知識;第二,感知方式的多維性,使得活動化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更加接近於事物的本身。第三,活動化學習要求學習者參加大量的社會交往,把交往活動作為品質鍛鍊和科學認識的重要途徑,實現自我發展的目標。
      四、教師在活動化學習中的地位與作用
        1.提供條件。活動化學習需要特定的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條件是課程。在學科類課程中,教師要貫徹活動化學習的思想,把思考和工作的重心從如何教學生轉變為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為學生的活動化學習提供幫助。第二個條件是資源。教材、教輔資料都是學習的資源,需要教師有選擇地給予提供。第三個條件是場景。活動化學習依賴於群體的活動,學校、班集體和各種各樣的小組都是活動化學習的特定場景,這些場景的質量、氛圍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2.創設情境。教師要努力呈現“真實的問題”,摒棄那種純粹形式上的、與學生的切身實際不發生任何關聯的問題。教師要培養學生髮掘問題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學習中“真實的問題”就會一個接著一個不斷出現。
        3.強化刺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把人的學習行為分成兩個元素:刺激和反應。刺激是外界提供的,反應是學習主體內部的行為。活動化學習強調學習的自主性,但不忽視教師給予的刺激。只有在自主與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學習才會保持長盛不衰的活力。教師要認真研究刺激的最佳時機、刺激的策略與方法、刺激的強弱等問題,使刺激更加有效,反應更加積極。
        4.積極參與。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使學生置身於平等民主的氣氛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
        5.真誠幫助。當教師參與到學習過程之後,他便以一個學生的心態、學生的情緒、學生的認知去從事學習活動,就容易發現學生在思維流程和行為程序中的障礙,理解學生學習的焦慮與困惑,也便於用自己的智慧給以真誠的幫助。
        6.全力促進。在活動化學習中,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始終給予積極的關注,在與學生分享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共同承擔困惑時的焦慮,那麼這種促進就是積極的、有效的。
        7.委婉矯正。當學生的學習出現偏差、片面、曲解等問題的時候,教師的任務就是矯正。而這種矯正要以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為準則。
        8.及時評價。學習需要評價,兒童的學習尤其需要教師的評價,兒童從中不斷獲得學習的動力,明確學習的方向,調整學習的行為,最終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