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資訊專業開題報告範文

  電子資訊Electronic information是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高密度儲存技術的迅速發展,並在各個領域裡得到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成為資訊學的詞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路化教育將成為資訊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路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路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路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資訊科技、網路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路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 在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 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資訊科技教育,虛擬學校、遠端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資訊科技教育,通過評選資訊科技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 雙創課題 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資訊科技無論在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體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路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乙太網,集視訊教學、監控、資訊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路,實現了 班班通 ;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螢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膝上型電腦。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資訊科技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資訊科技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資訊科技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資訊科技教育,能滿足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略

  篇2

  目的及意義含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外貿易逐年增長,帶動了水上運輸事業的加快發展。然而,由於我國社會經濟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屬於各類事故多發階段,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也不例外。水上事故易造成人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和水域環境的嚴重損害,因此水上安全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水上搜尋救助作為水上人命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是水上交通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水上人命救助、船舶汙染應急處置的重任。因此,開展好水上搜救工作,對提高政府威信、發展航運經濟、提升港口形象,保護水域環境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為了促進各國家和地區的搜尋救助工作的協調和管理,國際上頒佈了《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等,這加強了對搜救工作的指導,促進了各區域之間的有效合作。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海上人命安全和防汙染工作,先後加入了上述兩個公約,並且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等國內配套法規和應急預案。

  水上搜救是一項複雜而技術要求高的系統工程, 除專業機構外, 還涉及到海洋、漁業、氣象、醫療等部門。由於搜救工作分屬於不同的部門, 而各部門的工作宗旨與組織形式不盡相同。特別是不存在隸屬關係的部門間, 常常產生職貴界限不清的現象,如軍隊、漁政、水產、氣象等部門之間聯絡不順, 再加上各自受區域性利益影響, 使搜救的組織協調能力受損。另一方面,由於海上事故具有高度緊迫性,需要應急反應的高度程式化, 從接收遇險, 到組織援救, 再到完成救助, 均應按照事先擬訂的應變程式有條不紊地進行,以利於綜合利用各方面的救助資源,取得更多的救助時間和更高的救助成功率。研究水上搜救力量對於提高搜救工作的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的呼叫水上搜救力量能使水上遇險的船舶、設施、航空器及人員能夠獲得快速、有效的救援,避免或減少人員傷亡,維護航運穩定。

  目前,國內外水上搜救力量的大致情況如下:

  英國海上搜尋和救助力量主要由政府部門和民間力量組成,政府部門包括海岸警衛署MCA、軍隊Military以及警察部門Police等,主要力量為軍隊,民間力量包括民用直升機、皇家救生艇協會RNLI、皇家救生協會RLSS以及其他民間志願者,主要力量為皇家救生艇協會RNLI。目前英國90%的海上搜救工作由社會力量完成,主要依靠社會組織皇家救生艇協會 RNLI負責實施, 海事和海岸警備署僅負責搜救的指揮協調。英國海上險情絕大多數是小型船艇事故 主要是遊艇 , 其海、空雙重待命搜救力量為英國搜救工作提供了保證, 海上搜尋和救助協調中心MRCC無須過多協調其他搜救力量 如過往船舶參加搜救行動。雖然英國海上人命救助主要依靠社會力量實施, 但是搜救裝備和人員專業化水平都較高,搜救組織結構中各參與單位的定位非常準確,相互配合默契。

  澳大利亞海上搜救機構分為聯邦政府和州/領地政府兩個層次,其中聯邦政府層次的搜救機構由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域性AMSA 和澳大利亞國防軍事力量ADF 組成,分別負責民事和軍事方面的搜救工作,州/領地政府層次的搜救工作由州/領地的警察部門水警負責。除上述搜救力量之外,澳大利亞還建立了由民間力量組成的非官方誌願者搜救隊伍,配合當地政府部門監督沿岸航行的小型船舶的海上安全,協助開展應急搜救行動。作為政府力量的有效補充,這些組織在全國沿海廣泛分佈的搜救站點,配有各種小型高速救助艇,保持全天候無線電值班,在警察部門的指導下開展近岸搜救行動。當接收到海上遇險報警時,這些組織將立即向警察部門報告,如需要其協助,警察部門將指派其前往出事海域開展人命救助。

  我國海上搜救工作,由國務院相關部委、軍隊有關部門組成的 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 負責協調。其辦事機構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負責組織、協調、指揮搜救行動。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海上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擁有的資源,構成了我國海上搜救的力量。我國海上搜救工作堅持以專業救助力量為主,按照 專業救助力量與社會救助力量相結合 自救與他救相結合 地方與軍隊相結合 的原則進行組織協調,即在專業搜救力量難以迅速到達事故或專業救助力量不足時組織、協調各涉海部門和相關單位的艦船、飛機、人員參與搜尋救助,提高海上搜救成功率。在我國長江流域,按照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的要求, 長江干線水上搜救協調中心會同各地方政府先後在長江沿線組建了重慶、萬縣、武漢、九江、蕪湖、南京、鎮江、張家港、南通水上搜救中心。各港口水上搜救中心的指揮長由當地人民政府的一名副市長擔任, 常務副指揮長由當地長江港監局局長擔任, 當地長江港監局負責水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

  我國目前水上待命搜救力量遠不能有效覆蓋沿海水域。搜救力量社會化程度不夠高,對社會力量參與搜救沒有足夠的政策支援, 導致社會力量參與海上人命救助的意識不夠強, 積極性不夠高, 搜救協調難度比較大。在搜救力量專業化程度方面,無論是救助船舶還是從事救助工作的人員,其專業化水平均不及英國。臨時協調的社會力量參加搜救行動, 其救助技能明顯不足, 影響搜救效果。另外,我國的搜救指揮關係一直非常複雜, 縱向為各級政府, 橫向為各部門獨有的指揮系統。難以實現統一的搜救指揮體系, 影響搜救效率。

  我國是水運大國, 對外貿易中百分之九十四的貨運盤是依靠海運來完成的。長江作為我國貫穿東、中、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目前已成為我國內河水運最重要、運輸規模最大和最為繁忙的通航河流。長江水系水運貨運量達12.6億噸,貨物週轉量5053億噸公里,分別佔流域全社會運量和貨物週轉量的20%以上和60%。加上水上開採業、養殖業和旅遊業的迅猛發展, 對水上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需要有一支可靠的救助隊伍。因次加強我國水上救助力量的發展是必要的, 也是刻不容緩的 。

  本文擬通過對我國長江河段荊州轄區的搜救力量的配置與應用的研究,對該轄區的搜救力量作出客觀的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並提出相應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基本內容和技術方案

  論文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指出水上搜救的含義及目的,水上搜救的意義在於維護航運穩定,保護水域環境,避免或減少水上交通事故中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水上搜救力量包括專業力量、政府力量、社會力量等,論證搜救力量的科學、合理、有效的配置對於提高水上搜救效果的重大作用及意義;

  第二,探索國內外水上搜救力量配置的研究現狀,包括頒佈的公約與法規規定、課題研究成果、相關著作和論文觀點等,比較得出國內外水上搜救力量配置的差別;

  第四,針對問題和不足,從多方面分析其原因,吸取經驗和教訓,結合應急力量配置原則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並對其進行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論證,使該轄區的水上搜救力量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大的發揮作用,提高水上搜救的效率。

  進度安排

  第三週:撰寫開題報告,確定20150字元英文文獻翻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