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媒論文

  新聞傳媒行業經過了經濟危機與國內政策的劇烈影響之後,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行業,其盈利能力逐年提升,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創新思考

  摘要: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多媒體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新聞傳播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為了使新聞獲得高效和優質的傳播,在多媒體時代就要不斷地對新聞傳播模式進行創新,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本文通過分析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徵,主要探討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希望能夠為新聞及時有效地傳播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多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創新

  21世紀,我們進入了一個多媒體時代中,通過多媒體,人們越來越對新聞內容具有了深入的瞭解和傳播機會,新聞傳播模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多媒體時代中,新聞資訊傳播具有五大傳播特點,如以視訊為引領的多媒體網路化、以融合為中心的多媒體系統化、以定製為特點的多媒體融合化等。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更為便捷。本文通過分析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的特徵,主要探討了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希望能夠為新聞及時有效地傳播提供一些幫助。

  一、多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主要特徵

  一多媒體時代下,新聞的互動性更強

  傳統的媒體傳播時代下,新聞的消費者只侷限於新聞的受眾,是單向傳播,並且受眾不能對新聞發表自己的看法,嚴重地制約了公民權利的發揮,進而阻礙了一個強社會型國家的形成。而多媒體時代中,新聞的互動性得到了很大的增強。可以通過讀者簡單地投票以及相應的評論區來測試讀者對於新聞事實的態度,為讀者自由發表意見提供了平臺,增強了編輯、讀者之間的互動。這樣一來,不但能促進社會中正確觀點的傳播,還能在一個相對廣泛的範圍中阻礙社會戾氣的產生,使社會對新聞中的事實形成一個相對一致的意見,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多媒體時代新聞時效性更強

  在以傳統媒體為傳播形式的時代下,報紙和電視新聞是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由於報紙還要通過印刷、編輯、送達等才能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因此,人們看到的新聞經常是一天前發生的事情,甚至新聞事件已經被解決、處理了,人們才看到這則新聞。電視新聞也是這樣,時效性很差。但是在多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各種實時釋出的資訊,各種移動終端裝置、網際網路等網路工具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人們獲得新聞與新聞事實發展之間的差距被無限縮小。新聞時效性的提高能夠使人們及時根據新聞作出相關決策,能夠使人們同步關注事態的發展,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和價值。

  三多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具有了全媒體化特徵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文字、圖片和聲音是傳播的主要方式,報紙和電視則是新聞傳播的主要介質。而在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方式逐漸開始具有了全媒體化特徵。首先是新聞傳播介質的全媒體化。隨著現代電子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一些新聞傳播介質與傳統的電視和報紙一起進行新聞傳播,如手機、電腦、移動閱讀裝置等。這種傳播方式能夠隨時隨地使人們獲得各種形式的新聞資訊,各種新聞獲取渠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新聞閱讀量,契合了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其次,新聞傳播方式的全媒體化。新聞傳播形成了對人們多種感官的刺激,使新聞傳播具有了深度,增加了新聞的趣味性和人們關注新聞的注意力,新聞傳播呈現出全方位特徵,即從傳統的文字和圖片轉變為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

  二、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一堅持報道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避免新聞內容同質化

  多媒體時代下,新聞內容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為了避免同質化,一些新聞機構開始採用一些譁眾取寵、措辭浮誇等手段來刺激讀者,但這樣會嚴重影響新聞的健康發展,導致新聞內容嚴重失真、觀點偏激。因此,在多媒體時代下,要堅持報道具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並非只報道一些言論偏激的新聞,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讀者獨立思考。首先,要避免一味地通過各種奇聞軼事來刺激觀眾的好奇心,要堅持對人們生活有切實影響、對國家發展有作用的新聞,編輯要具有發現有價值新聞的能力。其次,記者要成為真正的無冕之王,堅持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如通過挖掘新聞的深度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使人們感受到社會的真實性。要做到報道新聞事實、瞭解新聞事實發生的原因,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新聞事實的處理情況進行監督和報道。

  二將自媒體納入新聞報道中,不斷適應時代潮流

  為了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在新聞報道中,要將自媒體納入進來,專門開設自媒體辦款,用來作為網友釋出新聞的陣地,如“親歷者”。同時,為了核實和追蹤有價值、重大意義的新聞,要設定相應的負責該板塊的新聞編輯,以供對嚴肅的新聞有閱讀需求的讀者進行閱讀,並予以釋出到其他相應板塊。另外,核實之後,為了鼓勵更多人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新聞報道,可以對新聞的第一發布者進行適當的獎勵,促進自媒體的蓬勃發展。

  三要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釋出新聞,有效節省閱讀時間

  目前,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髮展,資訊量龐大,人們找到所需要的新聞越來越困難,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閱讀負擔。因此,為了提高讀者的忠誠度,在釋出新聞的時候,我們要儘量縮短讀者對新聞進行篩選的時間,新聞與讀者的閱讀習慣要相互契合。首先,按照新聞事件的種類和發生時間,對要釋出的新聞進行分類,方便讀者進行個性化閱讀,供讀者進行分類訂閱。其次,在新聞釋出的頁面上,要儘量清晰簡潔,採用羅列標題的方式將新聞展示給讀者,有效地節省閱讀時間,使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點選標題。另外,為了供有閱讀興趣的讀者進行深度閱讀和擴充套件閱讀,要附上新聞專題連結,方便讀者按照個人的閱讀習慣進行閱讀。

  參考文獻:

  [1]楊潔.淺析電視動畫在電視新聞中的作用[J].新聞戰線,201412:230-231.

  [2]楊東伶,徐文靜.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理論的創新[J].新聞戰線,201510:27-28.

  [3]袁敬舒.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505:62.

  範文二:民辦高職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策略

  [摘要]本文通過對民辦工科高職院校辦學主體、教師隊伍、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調查分析,探討新興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的課程建設機制和專業發展模式,以“特殊性”為抓手,憑藉學校的優勢資源,挖掘學生的優良潛質,推動教學相長,為建設高職特色專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民辦高職;工科院校;特殊性;新聞傳播

  《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民辦高校728所,比上年增加10所;在校生587.15萬人,其中高職專科在校生212.28萬人。民辦高職院校已初具規模,開設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專業成大勢所趨,具有廣泛就業前景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成為熱門。科學認識民辦高職工科院校的特殊性,探討課程建設機制和專業發展模式,對於打造網路新聞與傳播特色專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建設新聞傳播專業的特殊性

  一辦學主體特殊性

  1.工科優勢明顯,對人文學科相對重視不夠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偏重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過於強調學生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人文課程學時少、規模小,加上缺乏文、史、哲、經、法等文科專業的依託,使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堪憂。然而只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的學生,才有望成長為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

  2.大多迫於經營壓力,注重短期經濟效益相對財政投入日益加大的公辦教育,民辦高職院校存在著較大的生源壓力,一些高階技工學校和成人高校也在爭奪生源,因而,民辦高職院校會更傾向於投入到能夠很快實現經濟效益的工科類專業。而目前傳統媒體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媒介市場日益細分化,網路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只能以特色化發展求突破。

  3.對新聞傳播專業的認知不夠全面新聞傳播作為一門實操性極強的專業,近年來逐漸從本科走進民辦高職院校,規模較小,畢業生供不應求。但一些辦學主體對該專業的認知卻不夠全面深刻,聽說新聞人才要做“雜家”,就請中文老師教新聞寫作,計算機老師教攝像剪輯,藝術系老師教設計製作等,使得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雜色”有餘而“本色”不足,培養出來的學生什麼都懂一點,新聞傳播理論的學習積累卻嚴重不足,專業核心競爭力欠缺,到職場上很容易成為“四不像”。

  二教師隊伍特殊性

  1.教師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

  2.民辦高職院校普遍實行“全員聘用制”,作為後起之秀的新聞傳播專業優勢不明顯,難以吸引“三高人才”和業界中高階人才。現有師資或來自企業不熟悉教學,或剛出學校不瞭解業界,或學科背景不同,成長需要較長的時間。教學經驗豐富、熟悉業界情況的中年教師嚴重缺乏,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加上民辦高校編制缺乏、職稱評定難,不少教師很難安心開展教科研工作,隊伍不夠穩定。

  3.教學任務重,科研條件差壓力大。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保障生源可持續增長,不少民辦高職院校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檢查及考評措施,並將其與績效工資掛鉤,加上師生比例嚴重失調,使得教師的教學課時多、任務重。在科研方面,國家政策多向公辦高校傾斜,導致民辦高校科研立項、課題申報機會較少。民辦高職工科院校的科研課題更是嚴重傾斜到工科專業,文科類機會更是渺茫。

  三學生群體特殊性

  1.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綜合素質偏低民辦高職錄取批次為3B,分數線偏低,集中在200~400分之間。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城建學院”門檻相對較高,但工科優勢突出,新聞傳播專業錄取人數不多,多數存在偏科現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2.學習好奇心濃厚,自覺性、主動性、持續性欠缺不少學生出於對網路小說以及文學的濃厚興趣而報考,對新聞傳播專業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自我約束能力差,淺學、厭學思想嚴重,易受社會負面思想影響,更有甚者認為進了大學就萬事大吉,學習自覺性嚴重不足。

  3.心理素質差,渴望被認可,對就業前景存在認知誤區進入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少人在中學階段備受否定或歧視,心理脆弱敏感,想上進但動力不足,渴望被認可、被讚揚、被關愛。另一方面,不少學生認為民辦高職院校的文憑不值錢,且工科院校的新聞傳播專業也並非學校的優勢核心專業,市場就業前景不明朗,因此在校學習不安心、不用心。

  4.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系統思考抽象、思維弱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鮮有“書呆子”,具有多方面能力,尤其是組織管理和動手能力強,這與實踐應用型學科新聞傳播不謀而合。但對理論學習的排斥態度,卻令學生們系統思考和抽象思維嚴重不足。

  二、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建設新聞傳播專業的對策探討

  網際網路時代,民辦高職工科院校開設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進行跨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可謂順勢而為,然新聞教育正處在十字路口,想脫穎而出並非易事,走特色之路方為上策。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更新職業教育理念,推動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的融合

  當今社會,企業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夠迅速適應環境,有成長潛質的現代職業人。這就需要辦學主體逐漸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在這方面,德國、臺灣新的職業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破除急功近利的辦學理念,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培養。城建學院近年來加大力度完善提升中文、思政、數理等公共基礎課程,還結合禮敬傳統文化、模擬法庭、數學建模大賽等活動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作為校級特色專業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多次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在專業課程設定中體現通識教育意識,使學生能夠進行溝通協調、經驗整合等訓練,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2.強化人本管理思維,引培並舉強化組織隊伍保障

  有效地進行人本管理,關鍵在於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機制和環境,激勵員工奮發向上、勵精圖治的精神。而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引領下,社會各界對民辦教育越來越重視,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可藉此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辦公條件、社會地位、退休保障等,優先培養和引進有一定影響、能引領課程團隊建設的帶頭人,引導和激勵教師投身教學科研工作。城建學院除了不斷完善人才引培機制,落實相關政策實施人本管理,還特意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旨在整合資源不斷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建成促進教師全方位發展的專業化服務性機構。

  3.以“特殊性”為抓手,突破文理界限,推動教學改革

  沒有綜合類大學的品牌影響力,也沒有文科類大學的人文底蘊,民辦高職工科院校開設新聞傳播學有著先天不足,想要快速脫穎而出,只能找準優勢追求特色。可借鑑一下本科類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的做法,與具體的行業結合,如華中科技大學與數字資訊科技相結合,上海理工大學與印刷出版業相結合,中國地質大學與自然遺產、風景旅遊業相結合,均走出了有特色的新聞專業發展模式。城建學院的省級重點專業建築工程技術優勢明顯,新興專業網路新聞與傳播在考慮特色建設時不妨以此為切入點,在教學課程設定上突破文理界限,引導學生跨學科選修學校的優勢課程,培養學生的理工科思維,為城市建設培養新媒體傳播複合型實用人才。

  4.突出靈活優勢,深化校企合作機制

  與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特別注重學生的就業情況,尤其是高職工科院校,旨在培養現代技能型人才,要求突出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的結合,因此格外重視開展校企合作。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的產教融合資源相當豐富,正在轉型的傳統媒體,新興發展的新媒體公司,正在建設的服務型政務機構,推動“網際網路+”的傳統企業,均可成為合作物件。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民辦工科高職院校,城建學院的校企合作經驗豐富、機制靈活,可進行專案合作,互派師資培訓交流,開設訂單班,頂崗實習等。新建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更是“不拘一格納企業”,已和數家網際網路整合營銷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也和天適集團等致力於“網際網路+”的傳統公司進行了合作。

  5.結合網路傳播人才需求趨勢,打造特色專業

  隨著網路傳播技術的推陳出新,網路新聞傳播學作為人文學科中側重應用性的研究分支,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融合專業。而隨著人們對政治、經濟、科技、金融、體育等各方面的資訊需求劇增,資訊傳播市場日益細分化,媒體對專業性記者的需求成倍地增長,不僅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還要求他們具備一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人民群眾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資訊傳遞,還渴望看到有指導意義的分析評論等。人才需求也隨著進入高度細分趨勢,呈現出“多品種、小批量、有特色”的需求,專業培養模式應順勢對接由單一到多元的變化,變被動為主動進行訂單式差異化發展,探索“現代學徒制”培養,打造網路新聞傳播特色專業。城建學院計劃嘗試與建工類媒體進行聯絡,深入瞭解他們的人才需求,之後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定等方面進行完善,提煉辦學特色,打造特色專業。

  參考文獻:

  [1]龔芳敏.新聞傳播教育綜合改革應堅守的四條原則[N].光明日報,2015-07-18.

  [2]樊水科.理工科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其反思[J].新聞知識,20103.

  [3]莫繼嚴.理工類、專業類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面臨的若干瓶頸[J].新聞界,20082.

  [4]張梅珍.談理工科院校培養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121.

  [5]鄒武健.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在校狀況調查報告[J].考試周刊,201133.

  [6]申凡.我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現代傳播,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