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築創作
建築,是一棵樹,它們植根於這片土地,從這片土地上吸取養分,如果它與這片土地割裂開的話,實際上它的生命力也就跟著消失了。世界上沒有兩棵完全相同的樹,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靈魂,每一棵樹都在歷史的長河中年年更替新的枝葉,年年記載著歷史的變遷。這就是我對地域建築的理解,她就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樹。
在資訊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人們前所未有的被拉近,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對地域文化的衝擊,城市的市中心已經開始出現趨同化現象。旅行在城市建築中的人們開始疑惑,我在哪裡,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每一個城市都應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質,每個城市都應給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區、一棟建築、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閒。大量的老建築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沒有歸屬感的全球化的現代建築,城市失去記憶,就像失去記憶的人一樣蒼白和迷茫。如同一棵大樹被無情的砍伐,然後隨意的嫁接新的枝條。
在具體的建築設計創作中,我們應從以下方面綜合分析,設計出真正意義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築。
1.合理依據當地資源進行建築創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同時我們還應認識現階段國情,即我們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我們應根據特定地區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來選擇適宜的建築創作方式。
地域建築創作最適宜的就是綠色建築,在建築的全壽命週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汙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設計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從建築所在地域出發,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設計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適當引入適宜技術,三是利用最新理論和最近科技來設計。我們應在充分利用當地傳統技術來創造經濟節能的建築,並非一定要通過高成本,高技術來刻意追求綠色建築的標準。
例如,一次在媒體上看到了報道膠東半島的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由於生長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滷和膠質,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除了有防蟲蛀、防黴爛、不易燃燒的特點外,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等優點,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
又例如簡單、適用、有效、經濟的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生態設計。該建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是一座地上5層、地下1層的現代化校園建築,總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通過包括遮陽、自然採光、中庭和邊庭自然通風、圍護結構高效能保溫、水池替代冷卻塔、地道風等各種節能技術的運用,在設計中採用普通建築材料,普通適宜技術,降低材料與技術成本。
2.以人為本,關注時代發展進行建築創作
縱觀我國建築發展史,從秦磚漢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營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傳承與創新中變化,都具有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技術烙印,都是“新的時代建築”。
如果建築無法圍繞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那麼就將停滯不前。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帶來社會觀念的變化和思維模式的更新,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而建築的空間與形式,是人們某一種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質與精神。
以人為本,就是設計者將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細心發掘特定區域的人們在時代的變遷中,他們的生活方式,心裡感受和需求是什麼。如今設計者經常缺乏的是對生活的體驗,對當地生活的深入瞭解,對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麼,喜聞樂見的是什麼,以及氣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沒有生活體驗。實際上就很難創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脈、地域特點的建築。
3.充分結合當地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建築創作
特定自然環境是地域建築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自然環境包括了氣象氣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種資源等等, 在建築中可表現為採光、通風、形體空間等。巧妙地結合自然環境, 才能創造出具有宜人空間和強烈地域特徵的建築形態。
回到建築最初的功能,她是作為人類抵擋風雨的遮蔽物出現的,在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的時期,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類性質的建築形式。後來由於自然氣候、物質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習俗,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方物質條件,產生了不同的建築發展之路。比如南方氣候炎熱潮溼的山區產生了底層架空的幹闌式建築;黃河中上游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我們稱之為窯洞;東北與西南生長這旺盛的樹木,他們利用原木壘成牆體的井榦式建築。
舉一個尊重當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例子,馬來西亞建築師在創作中注意結合熱帶雨林的氣候條件,創造有地區特色的建築。特別是楊經文成功地運用生物氣候學進行高層建築的生態設計,注重採用自然通風、屋頂遮陽格片、外牆綠化系統等防晒、隔熱、通風等措施,節約能源,並保持了地區特色
又如汶川水磨新城的規劃,以教育、人居、旅遊為主,發展成為現代服務型城鎮。依河發展的水磨新城,由於地形條件的制約,規劃區一山臨水,呈現出山水城市形態。
4.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建築創作
中國建築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創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觀。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地理條件、經濟、科技和建築文化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築文化所組成。
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有人提出想要體會古代的唐詩宋詞的韻味,就要用陝西話去讀,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建築創作中沒有與當地傳統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話,在建築創作中可能會忽略很多建築中最本質的問題。
建築屬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託地域文化誕生的,建築脫離不了文化屬性。我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雖然氣候、環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築都包含有當地地域特徵和文化的背景,由於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 心理結構、倫理觀念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建築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 其各方面都滲透著本民族的文化特點。
對地方建築形式提取與變形, 傳承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築文化。比如美國SOM 事務所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通過對中國古代密簷式塔形象的成功抽象, 將高聳的體量分成幾段來處理。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漸縮減, 形成了密簷式古塔的意象, 在表達中國建築的地域特徵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綜上四點,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我們應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地域建築創作,辯證的分析當地經濟技術、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變化的差異,由巨集觀到細節,由表及裡,深入思考。”建築是地域文化的載體,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對獨特的地域文化。我們在設計創作時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強調品質,創造出既符合現代人們需要,又具有傳統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