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傳播畢業設計論文範文

  網路傳播是我國政府資訊公開的主要方式,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網路傳播下的大學生心理反應研究 》

  摘要:當前網路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網路傳播模式及其對應的大學生心理反應模式兩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反應與網路傳播的關係,為構建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提供基礎。

  關鍵詞:網路傳播模式;大學生;心理反應;思想政治教育

  網路世界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時空價值,也重新構建了網路人際交往關係和網路傳播模式。大學生作為網路使用者的重要群體,其網路行為的自由度和複雜性,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因素之一。當代高校如何引導大學生抵禦網路誘惑,摒棄消極反動的網路思想,建立積極向上的網路傳播環境,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和重點。因此,瞭解網路傳播模式和大學生的網路心理反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立的前提和關鍵。大學生是網路傳播的廣泛參與者,既是“傳者”,也是“受眾”,兩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這樣的交融性決定了大學生行為和心理的不確定性,也就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網路傳播模式和大學生心理反應模式。

  一、放大模式與閒竊心理

  網路如同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將每一個人認定為一個程式碼與網路聯絡著,當某一個被大眾廣泛關注的程式碼與你的程式碼有聯絡時,你就會在網路上被放大。這一傳播模式的載體是當今高速發展的網路技術。大學生也是這張巨網中的成員,在校園網路乃至整個網路世界中,都有可能因為某個事件而被關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類似於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使得大學生的言行無處躲藏,不管大學生是否願意捲入網路中。心理學認為,當人們較長期地受到一種新的社會情境刺激的時候,往往會導致新的行為和心理內容的出現。大學生藉助計算機網路工具與其他大學生暢快地進行交流,這是一種雙向的、個性化的人機系統。由於大學生在交流時面對的是一臺機器,交流載體是計算機的模擬技術,不會面對面的四目相對,所以大學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應對交流,特別是那些平時比較孤僻的學生在網路上可以盡情釋放自我,而不會招來其他同學的眼光。這種閒竊的心理就是大學生在接觸網路資訊時,常用一種放鬆、管閒事、竊喜的心理來參與其中,比如在校園“人肉搜尋”過程中,大學生會積極地幫助尋求某個人,並且期待著結果出現,這在無形中放大了原來的資訊範圍,大學生自己也參與到這個放大的過程中。閒竊心理是中國社會群體中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現。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與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稱樹狀結構,即大學生產生的個人意見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觀念,而是無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個性意見,這也是九零後大學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資訊在網路傳播中不再是大規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來越多的細小分支觀念,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觀念和意識世界。在規範較少的網路上,大學生就像到了一個無政府主義世界中,不僅資訊可以自由傳播,大學生的情感也可以隨心所欲的抒發。同時獨處的網路環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現實生活中看不慣而又無法釋放的情緒在網路上忠於本我的發洩出來。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學生很難掌控言行中的那個“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論環境下語出驚人、獨樹一幟,這可以稱作網路個性,但是大學生如果越過那個“度”,叛逆過頭,就會造成心理扭曲,以至於出現大學生黑客這樣的特殊群體。大學生黑客是挑戰校園網路安全的一部分人,他們在製造病毒的過程中所伴隨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現為搞惡作劇、騷擾他人、入侵學校管理系統等。由於網路法規的不健全,以及校園網路監管的不到位,使網路行為的約束力有所下降,網路獨處讓大學生可以赤裸裸地表達,釋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與選擇心理

  當大學生面對比傳統媒介強百倍的資訊洪流時,不再簡單的選擇性接觸,而是對有些自己不關心的資訊根本不接觸,直接把自己需要的資訊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這個選擇過程中,大學生成為網路傳播中的“第一把關人”,建立自我需求網,主動鑑別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資訊,而這種“第一把關人”作用是在社會控制弱化和削減的過程中強化出來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兩個特徵。注意的指向特點是人的認知活動所具有的選擇性反應,也就是水渠的閘門所在。注意的集中特點,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能夠離開那些相對無關的資訊流,而且還能夠抑制相對無關的資訊流,這就是選擇與排斥的整個過程。大學生在網路世界中可以進行許多不同的角色體驗,即使這些角色也是虛擬的,但是它仍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現實社會生活中不能滿足大學生角色扮演的各種心理需求。這就是大學生在網路傳播中選擇性理解和記憶的更深一層心理需求模式。網路環境的超時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學生兒童時期被壓制的自我意識漸漸甦醒,角色扮演的隨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轉換。這種角色扮演在網路空間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時懦弱、網上勇敢,平時沉默寡言而網上滔滔不絕。也就是說,在相對安全的網路環境中,不會受到別人過多的評價,即大學生選擇了一個能夠得到自我認同的安全環境。大學生主動選擇“水渠”的自主性使人們獲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長期以來心理學家認為控制感是人類的一個基本內在動機,心理學通過多個實驗說明了控制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類應對環境的重要心理資源,增加了控制感反過來說即是減少了無助感。

  四、颶風模式與主動心理

  颶風模式是指大學生在網路活動中主動參與資訊傳播,自主發動資訊生產、蒐集、展示的一種傳播方式,大學生成為主動的“議題設定”者,這種模式是網路傳播中傳者與受眾群體重疊與交叉的突出表現。網路世界每天都會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資訊颶風,有的攻勢會形成氣候,廣泛影響其他大學生,大部分小氣壓都被淹沒了。網際網路技術為大學生提供了大學生參與網路活動的技術手段和活動平臺,比如現行的許多代理軟體,圖片、視訊編輯軟體等,都為大學生自行製作語言、影象和視訊資訊提供了技術條件。近幾年火熱的微博、微信、個人網站等虛擬空間為大學生製作的資訊颶風提供了釋出平臺。這種主動參與網路活動、發動網路颶風的例子有很多:網路造謠者秦火火利用網路散播謠言,引起眾多網民的評論,然而眾多事件的背後卻是謊言,是秦火火利用網路進行的欺騙,這在社會中引起人們對網路真實的又一次思考。

  五、網路虛擬團體與群體心理

  由於網路的獨處環境瓦解了現實社會中的利益關係和層級概念,把權力分散到每個節點中,這樣平等的網路地位更容易互相採取聯合行動,建立種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虛擬團體。“這些虛擬的網路社群從功能上來講,可以滿足人們的一系列需要,這些需要包括:歸屬與被接受的需求、通過反饋過程而被證明為正確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體驗的需要、同他人一起為共同目標而工作的機會”。這樣的虛擬網路社群在當今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QQ群、明星貼吧、驢友俱樂部、黑客組織、微信圈、電影交流社群等,都是比較典型的網路社群。大學生可以帶著五花八門的共同興趣趕來,在這裡趣味相投的大學生進行平等、暢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會現實中的種種規範。網路虛擬社群形成的心理動機是大學生特有的群體心理。“所謂群體心理就是人們結成群體時所伴隨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如暗示、模仿、從眾、心理氣氛、感染、謠言、風氣、社會偏見、集體牢騷、風俗、傳統等,都屬於該範疇。”在網路社群的虛擬特性下,大學生之間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虛擬的網路團體最需要的就是成員之間的真誠、信任,這關係到資訊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會與在外部的市場資源和別的功能上形成互補關係的虛擬企業進行合作。虛擬網路社群的命運並不是穩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網路技術為基礎的前提下向現實社團發展。比如大學生開的微店就是這樣一個以網路上交易為基礎的網路社群,而交易實現的過程還是需要在現實社會中實施。一般這樣與現實有密切關係的網路社群發展就是比較成熟的。

  六、結語

  在網路世界中,由於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學生以不同的心理狀態投入到網路活動中,影響到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同時網路上的各種資訊傳播又會刺激到大學生的機能,影響他們的心理反應模式。以上五種網路傳播模式與心理反應模式,能夠對大學生在使用網路時產生的網路行為有一個更明確的自我認知,幫助其認識到某些極端的網路行為是由於不健康的網路心理造成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消減其他因素對心理的影響,才能形成正確的網路行為。同時,對政府和高校來說,在網路犯罪和網路沉迷現象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不僅要制定強制性的網路法律,還要從道德、文化、心理的層面上來努力。對於網路成癮者而言,通過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幫助調適不良心理,進行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灌輸,尤其是為德育理論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積極引導正確的網路觀,建立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網路環境透明起來。

  參考文獻:

  [1]程樂華.網路心理行為公開報告[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2]王小章.中國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姜巧玲,胡凱.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6.

  [4]劉秀倫.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5,5.

  [5]胡凱.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的標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篇二

  《 網路傳播對電視新聞的影響分析 》

  摘要:隨著我國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網路新聞傳播時代逐步到來,新聞的傳播不斷實現全球化、網路化,在網路傳播時代背景下,網路新聞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新聞媒介。網路新聞有著傳統新聞沒有的特點,比如說複合性、廣泛性以及互動性等,但同時也有著一定的缺點,比如可信度低、原創性低等。因此,在網路傳播時代背景下,如何促進電視新聞的發展是新聞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本篇文章主要圍繞網路傳播時代下的電視新聞展開,深入探討電視新聞如何才能抓住機會更好立足。

  關鍵詞:網路傳播時代;電視新聞;影響;多媒體

  電視這種傳統的媒介可以實現大量的資訊傳遞活動,為廣大受眾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源,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出現給電視這一傳統媒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網路傳播時代中出現的網路新聞主要是指通過網際網路釋出並且傳播新聞的形式,這種形式在當今社會有著廣泛的發展,是我國新聞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網路新聞的傳播因其多樣化特點受到了越來越多受眾的喜愛,給電視新聞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本文主要介紹網路傳播時代對電視新聞帶來的影響以及電視新聞在這樣社會背景下應如何獲得生存的應對措施。

  一、網路傳播時代背景

  一網路新聞的優點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新聞得到了很大進步,它和傳統的新聞報道相比有著獨特的優勢:網路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有龐大的新聞內容資料庫做支撐,受眾可以自行選擇新聞內容,滿足受眾的需求;網路新聞的實效性更強,由於計算機傳播速度快、涉及範圍廣,網路新聞資訊的制定和傳播更加方便,凸顯新聞的實效性;網路新聞還體現出互動性,受眾在接收新聞資訊後還可以對新聞事件作出自己的評價,釋出到一些平臺之上,受眾之間還可以進行互相交流等;網路新聞的出現也有著更強的實用性,受眾可以通過搜尋引擎,尋找一些受眾需要的資訊內容,大大地提高了新聞的實用性。

  二網路新聞和電視新聞的區別

  網路新聞和電視新聞的最大差別就在於資訊的傳播過程。就網路新聞來說,其傳播過程更加大眾化,很多網友就是網路新聞的釋出者,比如說在微博、微信這些社交媒體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釋出者,但是這樣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虛假資訊誤傳的現象。而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則需要受到嚴格的監管,新聞資訊內容要經過稽核等。從資訊傳播過程來看,網路資訊的釋出速度快、大眾性強,但是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可信性更高。從受眾角度來看,網路新聞有著極其廣泛的覆蓋領域,可以全天候釋出新聞資訊,受眾也可以在任何時間瀏覽新聞,隨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媒體的出現,網路新聞受眾數量越來越多,但經調查表明,網路新聞受眾量還是不及電視媒體的受眾量,因為網路新聞受眾主要集中於年輕人,而電視媒體的受眾則不限制年齡。

  二、網路傳播時代對電視新聞的影響以及具體建議

  一網路傳播時代對電視新聞的影響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進步對電視新聞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電視新聞不再是新聞傳播的主要途徑。網路新聞的實效性以及大眾性,改變了傳統新聞資訊傳播速度慢的問題,這對電視新聞的影響主要有:電視新聞不再有明顯的優勢,由於網路新聞的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傳播範圍較廣,受到越來越多受眾的喜愛,這就導致電視新聞以往的優勢大大削弱,電視新聞資訊的影響力受到打擊。網路新聞隨著智慧手機等移動媒介的出現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網友在網路資訊中可以進行互動,更加彰顯出網路新聞的優勢,而大大降低了電視新聞的影響力。

  二對電視新聞發展的建議

  由於網路新聞的發展對我國電視新聞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和壓力,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電視新聞事業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採取合理的應對措施:

  1.重視對新聞的深度報道。網路傳播時代帶給受眾的是巨大的新聞資訊量,資訊呈現出片面化、簡單化的特點,這樣的新聞資訊不能滿足受眾的基本需求,因此電視媒體要抓住這一特點,深入挖掘新聞資訊的內涵,對新聞資訊作出更加有深度的報道,滿足受眾的需求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

  2.電視新聞報道要採用多樣化的形式。網路新聞傳播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得到很多受眾喜歡,因此電視新聞要取其長處,改變傳統單一的新聞傳播方法,在和網路新聞的競爭中豐富自身新聞報道形式。多樣化的電視新聞形式可以帶給受眾一種全新的視覺享受,得到更多受眾的喜愛,提高自身競爭力。

  3.藉助多媒體的融合,提高電視新聞的互動性。電視新聞節目在網路傳播時代背景下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應該重視和受眾的互動性,因此電視媒體應該藉助網路與多媒體等進行融合。比如說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方式加強和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網際網路計算機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人們可以獲取新聞資訊的途徑越來越多,網路新聞的出現對傳統電視新聞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電視新聞只有不斷揚長避短,提高自身競爭力,最大程度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在網路傳播時代站穩腳跟,使電視新聞得到更多受眾喜愛,電視這一傳統媒體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博雅.電視新聞與網路視訊新聞傳播的比較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204

  2.張曉鍾.當前自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競爭策略[J].藝術百家,2013z1

  3.羅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探析———以鳳凰衛視《全媒體全時空》節目為例[J].中國電視,201307

  4.田連友,謝商精.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傳播效力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2

  篇三

  《 音樂網路傳播與大眾音樂觀分析 》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執行及發展,網路技術的出現使當代音樂傳媒以及人們的音樂觀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文章將音樂網路傳播以及大眾的音樂觀念作為研究的重點,對其觀念的轉變及影響進行了闡述,旨在通過問題的研究為音樂網路傳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音樂網路;資訊傳播;藝術類大學生;音樂觀

  隨著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音樂傳播逐漸呈現出時代的發展變化,現代化的音樂傳播方式逐漸由CD及磁帶傳播,轉變為網路化的傳播形式。這種傳播途徑,逐漸擴大了人們對音樂的選擇途徑,使人們可以更為直觀地在音樂情感分析的同時,體會到音樂潛在的藝術價值。但是在網際網路絡執行的過程中,網路環境下的音樂傳播使大眾的音樂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機遇及挑戰。對於網路傳播而言,其音樂形式與傳統的音樂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本文在探討音樂網路傳播的同時,對大眾的音樂觀念進行系統的分析,旨在實現大眾音樂觀念的綜合性提升,實現音樂文化的傳承及發展。

  一、音樂網路傳播的特點及優勢分析

  一音樂網路傳播的發展現狀

  據統計,2014年,全球的網際網路新使用者已經接近了30億人,我國的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也已經超過了8億。在網際網路不斷髮展的同時,網路逐漸成為音樂傳播中最為快速、便捷的途徑,例如,2014年5月由筷子兄弟推出的單曲《小蘋果》,三個月內在QQ音樂中的點選量就超過了5億,並逐漸在全國廣泛流傳。這一現象的出現,意味著網路音樂平臺的出現促進了音樂行業的發展。由於網路音樂傳播的時效性特點,歌曲的推廣時間大大縮小,新歌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傳播及發展。在網路推廣的過程中,行動網路終端以及無線網路技術的運用,使音樂的傳播打破了傳統局面的限制。通過網路,人們只要通過智慧手機、電腦等平臺就可以獲取想要的音樂,在最終意義上實現了音樂傳播的時效性。

  二音樂網路傳播的優勢

  通過對網路傳播模式的分析可以發現,主要是以數碼格式的形式將音樂資料儲存網路之中,使用者通過網路裝置可以進行音樂資料的還原。由於網路是一個整體,在網路環境中的音樂資料可以以多種服務形態進行傳播。首先,我國的網路音樂傳播大多是免費的,只要使用者擁有網路終端,就可以在網路上進行音樂資源的獲取,聽眾也可以將音樂進行下載及收藏,進行反覆收聽,使音樂傳播的範圍更為廣泛,促進了音樂的傳播及發展。其次,網路傳播具有自由性,網路環境具有資源的分享形式,人們獲取音樂可以不受地域、時間等限制,從而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①再次,音樂製作人可以在網路平臺上收集使用者的反饋意見,通過對意見的分析對音樂的製作風格進行調整,從而為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最後,網際網路的資訊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展現了音樂傳播渠道的廣泛性以及資訊的多樣性特點。將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基本的創新工具,可以實現音樂內容的及時性傳播,同時使人們的資訊獲取觀念得到了轉變。與此同時,在網路環境下,資訊的傳播也具有虛擬性、海量性的特點,其中數字化的資訊科技以及音樂內容,會為資訊的產生及複製提供有效依據。

  三音樂網路傳播的特點

  在網際網路環境下,通過資訊內容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樂的溝通範圍,其核心意義具有一定的資訊傳遞以及交換的特點,但在網路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在音樂價值提升的過程中,網路環境下提供的資訊非常豐富,可能會導致音樂的價值取向發生一定的偏離,同時也會對音樂的傳播及定位造成干擾。第二,在網際網路實際需求分析的過程中,很多傳統網路環境中的音樂具有更接近電報等傳播形式的特點,在現階段的網路平臺中,通過對音樂服務以及應用的分析,為人們的溝通及交流帶來了一定的空間。而且在現階段的網路環境下,通過對音樂網際網路的概括及分析,可以通過新技術的運用,強化音樂中的聽覺以及技術環境中相關內容的結合,使音樂成為一種網路環境中基礎性的資訊,有效改變人們對音樂的傳統認知,從而使音樂文化的本身藝術得到充分性的發揮。第三,網際網路具有一定人文性的特點,通過對文化性以及情感性的分析,可以使各藝術之間得到充分的融合。但是在分析網際網路媒體以及娛樂等內容時,網際網路產業的力量在網路環境中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與此同時,在藝術傳播以及娛樂效能分析的過程中,在較為嚴肅、系統的環境下,其存在的審美活動是與情感反應聯絡在一起的,在音樂接受以及發揮的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資訊量閾值。因此,在音樂情感中,經典藝術的欣賞與情感本身具有緊密的關聯性,但是由於藝術作品以及音樂形式的差異性,在這些音樂資訊認定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審美經驗。②

  二、音樂網路傳播對大眾音樂觀念的影響分析

  一對大眾音樂創作觀念的影響

  由於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音樂觀念不斷髮生改變,在音樂欣賞以及音樂觀念形成的過程中,不會再侷限於傳統的音樂觀念之中。由於網路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網路歌手隨之出現,他們在音樂創作中不需要首先取得一定的知名度、經紀人以及固定的唱片公司,而且也不需要額外的費用就可以將音樂作品傳到網路上,從而實現音樂資訊的共享。在這種環境之下,人們在音樂創作時所需要的人力、財力相對較少。與此同時,在這種創作音樂的環境下,可以使歌曲得到綜合性的評價,現代人們的音樂觀念得到了全新性的改變。③

  二對大眾音樂審美觀念的影響

  在傳統音樂創作的過程中,作曲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會經過不斷的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否定,他們會盡全力創作出令人滿意的樂曲。但隨著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作曲家可以通過網路平臺觀看網友們的評論以及網友的互動,並在這些評論中獲得樂曲創作的靈感。與此同時,人們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等技術進行音樂內容的溝通,從而創作出更好的音樂作品。但也正是因為這種音樂文化的轉變,使傳統音樂的創作呈現出一定特色化的轉變。因此,在現階段音樂文化創作中,傳統的音樂與現代音樂的結合是十分重要的。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的結合可以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聽享受,這種藝術形式在傳統的音樂中是很難出現的。因此,在整個技術運用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了音樂審美的創新。

  三對大眾音樂價值觀念的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其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呈現出差異性的變化,同時也包含了音樂觀念的變化。但是,有些人認為網路上的音樂傳播會嚴重影響音樂作品的質量,對於專輯的發放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網路傳播對音樂的創作者而言並沒有很大的優勢。也有些人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主要是由於在網路傳播中可以使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的傳播途徑,從而使音樂價值觀念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因此,在現階段音樂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應該樹立健康的網路評價環節,通過客觀的評價使人們形成良好的音樂價值觀念,從而為音樂文化的傳承及創新提供有效依據。④

  四對音樂傳播主體的影響

  在音樂傳播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通過網路傳媒環境的構建,逐漸打破了電臺、電視等內容的限制,聽眾在音樂欣賞的同時,可以有效決定音樂的傳播範圍。此外,隨著無線網路環境的出現,智慧手機得到了廣泛應用。與此同時,在網路環境之下,人們通過網路平臺的運用,可以實現音樂傳播技術的更新,也逐漸打破了單一性音樂文化的創作,實現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充分彰顯了音樂傳播的主體性。⑤

  五對音樂產業中商業化發展模式的影響

  隨著音樂產業市場化的發展,商業音樂的出現促進了網路音樂以及個人音樂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個人音樂呈現出網路形式的變化。對於這一音樂形式而言,不會將盈利作為目的,只是在網路環境下進行傳播。其中,網路音樂的創作者也並不具有專業音樂知識,網路音樂的製作者通常會通過翻唱或是自己填詞,將已經制作好的音樂釋出到網路平臺之中。在創作的過程中,具有成本小、曲調通俗易懂等特點,很容易使聽眾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產生共鳴,例如,從2003年的《兩隻蝴蝶》到2011年的《老男孩》,都是通過網路平臺的傳播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當中。網路平臺可以為音樂製作人以及個人演唱者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平臺,從而實現網路的多元化傳播。因此,在這種虛擬化網路平臺構建的過程中,音樂欣賞者同時也可以成為音樂的創作者,併為多元化的音樂傳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六對網路音樂製作與文化傳播的影響

  隨著網路平臺的構建及發展,網路化的音樂傳播逐漸改變了人們的音樂觀念,同時也轉變了人們的音樂態度。在音樂資訊不斷湧入的同時,網路平臺中的音樂形式逐漸被人們廣泛接受,所以,也就逐漸呈現出音樂文化傳承中的求異、求新原則。例如,2012年韓國流行的《江南style》,在全球範圍內的網際網路上得到了10億以上的點選量,併成為廣受人們喜愛的音樂形式。通過這些獨特的風格及製作方式,實現了全新的音樂形式。音樂文化的特定群體使文化傳播逐漸呈現出社會性的變化。在便利的網路環境、視聽環境之下,可以使人們在網路平臺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風格。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藝術形式以及音樂氛圍的呈現,逐漸提高了創新性的音樂文化,並在網路音樂以及傳播氛圍不斷強化的同時,使音樂文化的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因此,在現階段文化傳承及發展的過程中,可以促進音樂環境的多元化發展,並使傳統的音樂產業得到創新,從而為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社會經濟執行及發展的過程中,網路技術的出現使大眾的音樂觀念得到了全面的轉變,音樂文化逐漸成為人們的基本需求。音樂在網際網路平臺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音樂創作者應該認識到網路音樂傳播的重要意義,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情況下,進行音樂傳播的綜合性分析。但是,在網路音樂傳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限制性因素,這就需要人們在音樂欣賞以及文化傳承的同時,提高對網路環境的認知,通過創新性音樂傳播,轉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從而為音樂文化的傳播及創新傳播提供有效依據。

  註釋:

  ①吳麗群.音樂網路傳播與藝術類大學生的音樂觀[J].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152:76.

  ②魏曉凡.網路化程序中的音樂傳播:特徵與趨勢[D].中國傳媒大學,2013.

  ③黃群.音樂網路傳播對大眾音樂觀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06:135.

  ④李婷.音樂網路傳播與藝術類大學生的音樂觀[J].音樂大觀,201412:201.

  ⑤邵萱.數字時代我國網路音樂產業的形成與發展[J].傳媒,20149:50.

  ⑥任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山東大學,2012.

  參考文獻:

  [1]顧楠華.傳播的平臺與改造的因子—新時期我國大眾傳媒對流行音樂影響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2]王琪,黃帥傑,孫羽翀.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在校園中的傳播應用[J].大眾文藝理論,200916.

  [3]塗園園,何一波.傳播學視野閾中的流行音樂研究[J].北方音樂,20119.

  [4]劉佳馨.試析“中國風”—當今流行音樂民族化的發展趨勢[J].神州,20132.

  [5]王世飛.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及其精神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究[D].哈爾濱師範大學,2013.

  [6]劉海翔.中國古代文化元素在現代廣告創意中應用與影響研究[D].天津師範大學,2012.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