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測試論文

  工程測試用試驗檯越來越多地採用了計算機控制 ,以滿足高效率和自動化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

  一、概述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綜合了許多新技術、新知識,內容抽象,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長期以來,課程教學內容分散、雜亂,新內容新知識不能被及時擴充,總的教學學時不斷被縮減,教學方式單一,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非常薄弱,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較難掌握。然而,面對測試技術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學好該門課程,適應高等教育培養創新型高素質工程應用人才的教學目標,進行《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尤為必要。

  二、存在問題

  國外各高校非常重視《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同等重要,實驗環境比較開放,研究性和綜合性實驗比例較大,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目前,我國的《機械工程測試技術》以課堂教學為主,實驗教學為輔,而且在教學內容、方式和實驗方面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教學內容方面,教材老化,新知識和新技術難以及時擴充到教學中,使教學內容不能得到及時更新;目前課堂教學時間課時偏少,體現最新科技的章節內容部分沒有多餘的課時進行講解。教學方式以多媒體、口述和板書為主,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的學習知識,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考核方式單一,學生的考核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基於非知識性因素平時成績為輔,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得不到有效考核和體現。實驗教學方面,實驗裝置陳舊,實驗手段落後,實驗內容偏少,多以原理驗證性實驗為主,研究性和綜合設計性實驗較少,不能很好地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考評方面,一直沿著講解、指導、批改實驗報告的模式,輕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面對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以特色名校建設為契機,有必要對我校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在教學內容、方式和實驗方面加大教學改革力度,進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強化特色名校工程內涵建設。

  三、課程教學改革

  本文針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擬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實驗教學三個方面開展如下改革。

  一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內容的優化與完善

  本課程教學內容比較分散,學習中不利於掌握整個知識體系,需要在教學中應儘量淡化各知識點的分界,注重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和系統性。因此,以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訊號流程為主線,以測試系統框圖為骨架,將各個模組課程內容貫穿起來,使學生建立起完整的測試系統概念。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術的關係,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完善,課堂教學重點放在課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上,同時通過穿插講解工程應用案例,並適當介紹本學科領域的新成果和新應用,既可以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可以開闊眼界,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方法改革

  目前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方法上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則被動吸收知識,該模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課程教學任務。為此,需要改變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新型教學模式指導下,採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教學、板書、演示和實物結合起來,應用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素材使抽象和枯燥的理論形象化和生動化。針對不同的內容可以採用啟發式、參與式、基於問題、工程案例剖析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注重以生活例項和工程案例設疑式地啟發學生,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以學生為主體對例項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展開積極課堂討論,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結合虛擬儀器教學平臺,在課堂上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建立一個理論與實踐一體的網路化教學環境,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為了使學生能夠在課後可以及時溫習和回顧課堂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和綜合應用,在每節理論課後,為學生留出適當的作業,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報告,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習成果進行答辯,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答,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在理論考核方面通過出勤、作業、課堂討論和期末考試進行綜合考評,改變傳統一考定結論的弊端。

  三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由於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理論性強,應用過程抽象,實驗教學是深化本課程學習的必有途徑。目前國外將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定位為實驗課,實驗教學尤為重要,主要通過實驗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國內實驗教學方便有所欠缺。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層次、應用型實驗模式,將開設實驗分為基礎性實驗、驗證性、研究性和綜合性四個不同的層次,增加研究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滿足學生對該課程各階段學習的不同要求,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成立研究型學習小組,在課題組教師指導和幫助下,積極參與研究專案中的一些工作,完成專案研究報告,教師對專案成果給予評定。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開發網上虛擬實驗系統,為學生提供開放性實驗環境,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自主實驗。基於該自主開放式研究性實驗平臺,可以擴充套件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學生構建基於虛擬儀器的創新設計平臺,開展虛擬儀器案例教學,將虛擬實驗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特點和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本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實驗手段方面的改革和實施方案。不斷優化與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實驗手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創新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手段,加強研究性和綜合性實驗教學。教學過程中形成師生良性互動,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對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特色名校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和推廣價值。

  範文二:機械工程測試教學結構革新

  要改變單一的教與學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生視野,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合理的評價學生的整體水平。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上理論課的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課程去做有限的實驗,最後參加理論考試,教師根據考卷的分數或按比例加進實驗成績給定學生最終成績。我們覺得這樣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完善。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課題組的教師經過幾年來的嘗試和探討提出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1“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結構體系調整前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在開始的時候,考核滿分為100分,課程結構分兩部份,一部份是理論教學,佔考核的80%;另一部份是實驗教學,佔考核的20%,共有8個實驗,具體如下,實驗1∶測試儀器系統特性引數測量;實驗2∶電阻應變片組橋;實驗3∶扭矩及剪應力測量;實驗4∶平面應力狀態下的應力測量;實驗5∶位移測量;實驗6機械傳動系統引數測量與分析綜合性;實驗7∶區域網絡試驗系統選作綜合性;實驗8∶虛擬儀器製造與使用設計性,選作。作為學生實驗技能訓練,這種教學模式還不能有效地完成本課程的綜合能力培養的目標,同時也不能合理評價學生的整體水平。

  2“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結構體系調整後

  經過近一步調整,課程結構分六部份:理論教學+實驗技能訓練+綜合答辯訓練+平時表現的考核+撰寫論文+到工廠進行實測訓練。相對應的分數為筆試50%;實驗技能20%;綜合答辯10%;平時表現10%;論文5%;現場實習5%。

  1前兩項已經說明,第三項為綜合答辯訓練,方法是老師從題庫中調出80~100道題,然後每個學生單獨面對1~2兩位老師以抽籤的形式抽出兩道題,根據題意要求進行回答問題。回答過程中,老師可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與學生互動,老師對回答好的學生可以在深入以及拓寬知識面方面再問一些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多掌握一些知識。對於回答問題不好的學生,通過引導儘可能的讓學生對本問題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綜合答辯訓練的優點是,老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進行溝通,可以準確知道學生掌握某個知識點的情況,通過學生單獨與老師互動,可鍛鍊學生膽量,應變能力,從而為學生就業面試以及在今後的工作中接觸任何事的時候不膽怯奠定基礎。

  2平時表現的考核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出勤率、課堂紀律、回答問題準確性和學習態度是否端正、課程服務等幾方面進行評定。出勤率方面,抽查三次無故曠課的,不準參加理論考試,兩次以內的,要根據情況在平時成績中扣分。課堂紀律和回答問題經常掛鉤,有時候針對課堂說話學生進行提問,回答不上來,記錄在案,作為平時表現成績的參考。如果能正確回答問題,可抵消課堂紀律不好應扣的分,但不加分。正常提問時,回答正確的可加分。學習態度是否端正的考察方法是,在平時的課上課下或答疑過程中,就可瞭解掌握這部分好學生的資訊,課程服務方面,主要是針對課代表和部分積極為課程服務的學生。課代表是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樑之一,有些學生可能不願意直接和老師進行交流,但老師可以通過課代表瞭解掌握與本課有關的一些資訊,從而可以調整教與學的方法和節奏。課代表還要收發作業及實驗報告和聯絡實驗等工作。付出較多,平時成績給滿分。有的學生積極主動擦黑板或幫助老師或同學做一些與課程有關的服務,從這些小事可看出人的素質,可在平時表現中加分。

  3論文撰寫的評定是,對於工科院校的學生來說,寫作是弱項,尤其寫科技論文,在各門課程中都沒有涉及,為了讓學生在科技論文方面有個初步瞭解,我們在講課的環節中,加入了怎樣寫科技論文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結合本門課程所學知識,寫一篇3000字左右的論文。老師根據學生論文的質量,給出該成績。

  4到工廠進行實測訓練,學生經過理論課學習和到實驗室進行了實驗,那麼在工程中,測試技術又是怎樣用於工程領域的,我們分批帶領學生到工廠去,在工廠的生產線中選擇合適的機械裝置,讓學生自己動手連線檢測系統進行實際測試與分析。讓他們感受到理論知識、實驗室實驗、現場實際檢測之間的相互關係的重要性。從理論性到實際檢測體驗的訓練,是學生對測試技術這門知識有了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畢業後到工廠從事點檢工作時,就知道怎麼去做了。在評定這一項成績時,只要主動參加並積極動手實測的學生,都可得到滿分。無論學習好或不太愛學習的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的都很積極主動。

  3考試改革前後的學生考試優良率比較表1

  4結語

  1通過課程考試內容調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初步學會了撰寫科技論文。改變了實驗只在實驗室做的習慣,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實驗室做實驗與工廠進行實際測試不同感覺,學生都主動動手實驗。

  2理論教學與實驗、工程實踐結合的更密切。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驗以及到現場親手進行測試,學生對“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的理解、掌握加深了。

  3優良率得到提高,不及格率大大下降。優、良率提高1%;中提高6%;及格率下降2%;不及格率下降5%。

  4通過理論教學+實驗技能訓練+綜合答辯訓練+平時表現的考核+撰寫論文+到工廠進行實測訓練,提高了學生綜合能力併合理的評價了學生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