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名牌塑造探討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潮流的不斷加強以及中國加入WTO,我國企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相當一部分企業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在經歷了成本優勢、質量優勢兩個階段的殘酷競爭之後,紛紛走上了名牌塑造的道路,開始了品牌優勢階段的競爭。本文分析了我國企業品牌發展的現狀及我國名牌缺乏的原因,在借鑑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基礎上,設計出了品牌聯合戰略、“貼牌”戰略和“搜尋商品”戰略等幾種可供選擇的名牌塑造戰略。為當前企業名牌塑造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企業 名牌塑造

【Abstract】Wi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stant enhance- ment and China accession to WTO of trend,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face fiercer and fierc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quite a few of enterprises have finished primitive capital accumulation,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advantage of the cost, dog-eat-dog competition at two stages of advantage of quality. Go on the road where the name brand moulded one after another, has begun the competition at stage of advantage of brands. This text has analysed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br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of our country reason that name brand lacks,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nterpris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design united brand strategy, “person who stick to” strategy and “search goods” strategy, etc. odd kinds of name brands suitable for choosing mould strategy. Moulded and offered consulting importantly for the present enterprise’s name brand.

【Key words】enterprise; brand moulds
【文獻綜述】
一、選題的目的和研究的意義
當今的世界已經進入品牌國際化競爭的時代,品牌已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語言進入千家萬戶,國際品牌超越了民族文化的障礙,以其獨特的品牌魅力吸引著全球的消費者。當今的中國也已被歷史無情地推入了這場沒有國界和終結的競爭(品牌競爭)之中,以品牌為核心,已成為企業重組和資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機制,市場營銷戰略的重心已開始轉向品牌策劃與推廣。企業資源的評估與重組,引出了品牌資產的新概念。中國企業建立品牌的慾望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市場潮流,推動著其產品從工廠生產走向市場品牌。
美國廣告研究專家萊利?萊特有句名言:“未來的營銷是品牌的戰爭—品牌互爭短長的競爭,商界與投資者將認清品牌才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擁有市場比擁有工廠重要得多,唯一擁有市場的途徑就是擁有市場優勢的品牌”。從實際情況看,產品是工廠所生產的東西,而品牌是消費者所購買的東西,產品可被競爭者模仿,而品牌卻是獨一無二的。產品易過時、落伍,而成功的品牌卻是持久不衰。開放和競爭的世界,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名牌的世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上,品牌可謂是市場的靈魂,在市場經濟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個企業甚至每一個國家都只能通過自己的品牌步入市場和佔領市場,從而確定其在市場競爭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的不完全統計,當今世界共有名牌約 8.5萬種,其中90%以上的名牌所有權歸屬於工業發達國家和亞太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中國製造業中的名牌少之又少,主要是為跨國公司做OEM(貼牌生產),儘管做OEM可以增加工廠開工率,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一定的稅收。委託者拿走了產品80%—90%以上的利潤,加工者得到的不過是20%甚至百分之幾的利潤,更為嚴重的並不是利潤的多少,而是品牌缺乏的企業永遠無法成長為跨國公司。同時調查發現:名牌在整個產品品牌中所佔比例不足3%,但名牌產品所佔有的市場卻高達40%以上,銷售額佔50%左右。
20世紀80年代我們致力於生產產品,90年代我們開始進入建立品牌的覺醒時代,21世紀將是品牌競爭的時代。但在我國的企業中,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發展戰略,塑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其概念、思路和方法都還是比較模糊的,具體表現為:①我國企業仍主要靠產品推出品牌,而不是靠品牌推出產品;②我國企業仍主要靠商業廣告推出一種新產品,而不是通過品牌廣告塑造整體形象、推出系列產品;③雖然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品牌價值的意義,但對於自身品牌價值構成的分析和價值評估的重要性、科學性尚缺乏認識;④雖然許多企業已重視品牌發展的戰略研究,但普遍缺乏系統的觀點和真真的戰略眼光,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中國企業如何借鑑國際經驗,設計其品牌發展戰略,成功塑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是我國企業為應付全球化的競爭與挑戰,必須完成的一個生死攸關的戰略性任務。

二、國內研究成果
從國內研究的文獻來看,我國對品牌發展戰略的研究基本始於90年代初期,主要涉及至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品牌發展作用的研究。90年代初,汪小娟與劉世錦(1996)認為,我國經濟告別“全面短缺時代”,開始步入質量競爭和品牌競爭階段,名牌戰略是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轉變的有力槓桿。
二是中國品牌創立與保護戰略的研究。90年代初中期,楊寶三(1997)提出,質量、廣告、規模、人才是培育名牌產品這一系統工程的四項戰略要素。趙國柱、黃丹峰(1997)提出應對名牌進行企業自我保護,以及政府、政策、制度和法律保護。陸娟(1996)也對品牌的創立與保護也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
三是名牌工程策劃與實施的研究。田克劍1998認為,名牌工程的實施包括企業名牌策劃—質量策劃、廣告策劃、商標策劃營銷策劃、公關策劃、CI策劃以及資本運營策劃等。李先國、陳潔(1997)提出,發展中國名牌,政府應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a、實行巨集觀規劃,制定系統的名牌戰略。b、對名牌產品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援。c、確定一套科學的名牌指標體系。d、創造一個保護名牌的法律環境。
四是品牌市場戰略的研究。譚旭、盧泰巨集(1998)將開發有效的品牌名歸納為:開發一項命名戰略。依據命名戰略開發品牌名。列出所編好的品牌名單,並附上測試結果。充分、詳細的法律檢索等四大步驟。張偉年、李紀春(1999)指出,市場瞬息萬變,企業成功經營要求的更多是創新而非簡單重複:企業在擬訂品牌延伸時應以以下幾點為決策準則:a、品牌的定位主張是否還適用。b、品牌的資產是否可能轉移。c、不同種類的產品是否可採取同一渠道銷售並一起推廣。王新新(1998)從“滿足了的需求不再是需求”“與其製造產品,不如製造符號”“廣告也是生產者”三個方面指出可創名牌的努力方向。
五是品牌價值和品牌資產的研究。李方毅(1999)認為,品牌資產的構成要素為:品牌知名度、品牌認知度、品牌忠誠度、品牌聯想及其他資產。艾豐(1997)認為,品牌價值可區分為“內在價值”和“交易價值 ”,品牌實質是有行資產與無形資產有機結合的“第三態資產”,屬於“關係存在”。
六是消費者對品牌偏好的研究。丁俊傑、張樹庭(1997)指出:某個品牌吸引一個新的消費者的花費是保持一個已有消費者的4—6倍,並由此提出了“品牌忠誠營銷”的觀點。凌鶯(1999)則通過選擇中國市場的特定品牌,測試消費者的市場感受,從而瞭解產品對於品牌的歸屬度,消費者的品牌可評價性等細項資料。

三、國外研究成果
自1931年P&G的麥克爾?羅伊提出品牌經理制以來,品牌日益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實業界的操作需求帶來了品牌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至今,西方品牌理論研究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①、品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對品牌的內涵和外延(如品牌定義、品牌命名、品牌標誌、商標等)作出了規範,自此品牌研究成為營銷理論研究的熱點領域。
②、品牌戰略階段。這一階段開始將品牌經營提到戰略的高度,從品牌塑造的角度提出了許多戰略性的品牌理論,如Ogilvy的品牌形象論(1963),Ries和Trout的品牌定位論(1971),Keller和Aaker的品牌延伸研究系列等。
③、品牌資產階段。80年代以來頻頻發生的品牌併購案,頻繁的價格壓力使得企業更加重視品牌的市值和增值,從而帶動了品牌資產理論研究熱潮。盧泰巨集等人(2000)從概念模型的角度,將品牌資產理論研究分為三類:財務會計概念模型、基於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基於消費者的概念模型。第一類的成果表現為Interbrand和Finance Word的品牌資產評估模型,第二類的核心文獻是Pitta和Katsanis的《九十年代品牌資產管理計劃》,第三類重要成果為Aaker的品牌資產五星模型、Keller的基於消費者的品牌資產模型等。
④、品牌管理階段。為保證品牌資產的長期發展,品牌必須設有專門的組織和規範的指南進行管理。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論著,包括Aaker的著作《管理品牌資產》(1991)和《品牌領導》(2000),Kapferer的著作《戰略品牌管理》(1992、1995、1997),Keller的同名著作(1993)及論文《品牌報告卡》(The Brand Report Card,2000)。
⑤、品牌關係階段。從這一階段開始,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簡稱品牌關係)逐漸成為了品牌理論研究焦點,核心文獻包括Blackston的品牌關係概念模型(1992、1995),Fournier的品牌關係分析架構(1994、1998),以及Aggarwal的品牌關係交往規範研究(2001)等。

四、寫作思路和品牌理論研究的趨勢預測
1、寫作思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的品牌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我認為應在充分考慮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以及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採取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名牌塑造戰略。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我國企業品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緣由。設計出:品牌聯合戰略、 “貼牌”生產,間接實現自主品牌戰略和以高品質的“搜尋商品”,來促進“經驗商品”品牌建設戰略這三種戰略。
2、趨勢預測
在國外,品牌關係(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階段作為品牌理論研究的最新階段,其開闢至少有五個方面的背景:①體驗經濟的到來。②品牌的消費者導向。③關係營銷的盛行。④顧客關係資產的認同。⑤品牌個性的奠基性研究。
對中國的品牌關係研究領域來說,單純的引進西方理論並不完全能適應中國企業的營銷實踐,因為中西方的“關係”無論在內涵還是外延方面都差異甚大。西方現有的品牌關係理論延續其人際關係理論的角色路線,將品牌視為與人交往的一個角色。顯然,這種品牌角色論不適合中國的關係文化背景。因此,在該領域的創新焦點應當是採取跨學科的視角,結合中國人際關係研究的深厚成果,開拓本土化的品牌關係研究模型。
參考文獻:
[1]楊寶三,試論培育名牌產品的四項戰略要素,理論學習與探索,1997.4期,25~27
[2]趙國柱等,略論我國名牌的保護,商業經濟與管理,1997.6期,36~39
[3]陸娟,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名牌的創立與保護,中國工業經濟,1996.10期,17~21
[4]田克儉,名牌戰略與名牌工程的實施,江西社會科學,1998.2期,28~29
[5]李先國等,論名牌戰略中的政府行為,中外企業家,1997.9期,19~22
[6]譚旭等,國際品牌命名啟示錄,國際廣告,1998.8期,31~33
[7]張偉年等,企業品牌延伸,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9.1期,23~25
[8]李方毅,名牌資產檢視,銷售與市場,1999.7期,26~27
[9]艾豐著,中國品牌價值報告,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7月,21~32
[10]丁俊傑等,品牌忠誠營銷—第四次營銷浪潮,國際廣告,1997.6期,22~28
【正文】
前言
隨著我國加入WTO。市場營銷環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內市場競爭呈國際化趨勢,國內外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由原來的產品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品牌之間的競爭。正如美國營銷專家拉里?萊特指出:擁有市場比擁有工廠更重要,而擁有市場的唯一辦法是擁有統治地位的品牌。國外企業正是憑藉其品牌魅力在激烈競爭中成功地佔領中國市場,使正面臨品牌空心化危機的國內企業與其同臺競技時感到力不從心。國內企業必須克服空心化危機,實施有效的名牌塑造戰略,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維持、強化原有的市場地位。

一、品牌與名牌的含義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97)認為,品牌從本質上說,是銷售者向購買者長期提供的一組特定的特點、利益和服務的允諾。從消費者的角度講,品牌是消費者對一個企業、一個產品的評價,其中包括認知度、美譽度(滿意度)、忠誠度、品牌聯想等要素;從企業的角度講,品牌是企業向目標市場傳遞企業形象、企業文化、產品概念等資訊並與目標消費群體建立穩固關係的一種載體和一種產品品質的擔保及履行職責的承諾。它包括品牌名稱,品牌符號,品牌標誌,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核心理念等豐富的內容。最好的品牌傳達了質量的保證。然而,品牌還是一個更為複雜的符號。它能表達六層意思:
● 屬性:一個品牌首先給人帶來特定的屬性;
● 利益:屬性需要轉換成功能和(或)情感利益。顧客不是購買屬性,而是購買利益;
● 價值:品牌體現了該製造商的某些價值觀;
● 文化:品牌可能附加和象徵了一定的文化;
● 個性:品牌還代表了一定的個性;
● 使用者:品牌還體現了購買或使用這種產品的是哪一種消費者。
名牌,通俗的講就是知名的、馳名的品牌。它是指消費者對某一享有很高聲譽,在較大範圍內知名度極高的商標的習慣稱謂。

二、我國企業品牌發展的現狀分析
1、 我國企業品牌發展中的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品牌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其歷史遠遠短於發達國家,因而總體上還顯得經驗不足、失誤較多。我國品牌發展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部分消費品市場國產品牌競爭力極弱。
在這類消費品市場中,國外的一個或數個品牌佔領了整個市場60%以上的份額,基本上佔有該類消費品市場,而國產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極弱。例如,在攝像機、錄影機、照相機、組合音響等消費品市場上,國外品牌佔絕對的競爭優勢,居壟斷地位。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攝像機、錄影機和照相機市場佔有率位居前三名的均為國外品牌,在膠捲市場,雖然前三名品牌中,國外品牌佔2種(富士、柯達),國內品牌佔1種(樂凱)但從市場份額看,國外品牌佔有率達79.5%,國內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僅為6.2%。在100種主要消費品中,前三名均為國外品牌的有15種,主要是碳酸飲料、冰淇淋、奶粉、巧克力、速溶咖啡、攝像機、照相機、電池、計算器和T血衫等,市場佔有率在26.8%--96.5%。如電池市場佔有率前十名中,國產品牌僅2種。照相機市場國產品牌僅有海鷗和鳳凰榜上有名,市場佔有率僅為8%。
(2)我國大品牌中沒有世界級名牌。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及最近幾年我國各省、市名牌工程的推動,我國已有不少所謂的“中國大品牌”開始成長起來。但這些品牌與世界卓越品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中國沒有世界級名牌。不僅在全球大品牌排行榜中沒有中國品牌的一席之地,即使在亞洲品牌排行榜上也沒有中國大陸的品牌。美國《國際品牌》雜誌於1999年公佈了1998年全球60個最有價值的公司品牌。在這60個國際知名品牌中,僅美國就佔了38個,其餘多為歐洲公司所有,而亞洲入榜的3個品牌中,也全部屬於日本公司。
(3)“中國大品牌”與世界名牌的品牌價值差距極大。
1999年,中國前10位品牌的總價值為1452.67億元人民幣,而1998年全球大品牌排行榜中前10位品牌的總價值為3847.35億美元。如果按1美元等於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算,中國 1999年最有價值的10個品牌的總價值只有世界1998年最有價值的10個品牌的總價值的4.7%。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差距在最近幾年不僅沒能縮小,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4)中國品牌出口能力弱。
世界名牌產品出口能力都很強,美國是個汽車生產大國,而日本的本田汽車,有42%的收入卻來自美國。發達國家1/4的產品出口到發展大家中國家,可口可樂70%的收入來自海外,殼牌石油經營業務遍及120個國家和地區。百事可樂的快餐業,遍及全球,其中的肯德基,幾乎遍及我國的大中城市。相反,我們中國品牌在國外能被外國人所知道的卻很少,比較起來,青島啤酒、茅臺酒在國外還算有名,近幾年“ 海爾”、“康佳”、“春蘭”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但數量太少。我們論起出口總額,在全球已進入前10位,但多數是初加工或是用外國品牌與外貿商標出口。出口企業和品牌也很分散。p
2、我國企業名牌塑造的嚴重失誤
目前國內的企業在名牌塑造上存在嚴重失誤,極大地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品牌單純符號化,忽視了品牌忠誠度和美譽度的培育。
許多企業認為品牌僅為一個單純的符號,通過廣告和媒體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一個品牌,忽視了對品牌忠誠度和美譽度的培育,上演了例如“秦池”、“愛多”、 “孔府宴”一擲千金爭標王而衰敗的悲劇。在當今的資訊時代,廣告已不在是塑造品牌的唯一手段,“有名”並不等與“有牌”,品牌不再僅是一個區別其它同類產品的單純視覺符號或是註冊商標,它是貫穿整個企業的核心凝聚力。只有通過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培養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和提高品牌美譽度,加上廣告、宣傳,才能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
(2)市場定位不準確,品牌缺乏個性化內涵。
塑造名牌,就應從消費者需求出發,根據企業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特色進行品牌設計。但我國企業的市場定位不準確,品牌特色不突出,缺乏個性內涵,同類產品的品牌共性太多。有的企業品牌定位過高,不從自身產品質量與實力著眼,動轍盲目投入創國際牌,不僅目標難以實現,還會使企業經營陷入危機,有的定位過於模糊,時而打質量牌,時而打服務牌,時而強調價廉,時而強調環保,導致品牌定位不準確,品牌內涵空洞化,消費者無法從品牌設計中準確把握企業產品與服務的資訊特徵,難以激起購買慾望。
(3) 忽視質量管理,使品牌成為無源之水。
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是品牌成功的基礎,它是提高品牌忠誠度、保證企業能持續盈利的關鍵因素。但有的企業急功近利,單純地追求知名度而忽視質量管理,使消費者覺得產品過度訴求,造成了負面影響。因為公眾知名度對產品而言並不等於核心競爭力,消費者知道有某種產品並不意味一定要去購買。而一旦失去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僅依靠廣告炒作來創名牌,品牌就已步入消亡的邊緣。例如秦池的勾兌醜聞最終導致其失敗。

(4)品牌延伸盲目化,弱化了旗幟品牌的功能。
品牌延伸指企業利用已成功的品牌推出改良的或新的產品和服務。由於原產品可以使新的產品較易被消費者接受與認同,可為企業節約有關的新產品促銷費用,無疑為一種有效拓展產品種類和經營範圍的方法,但若把握不好會導致品牌形象混亂,或因新產品的失敗而損害原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如活力28從洗衣粉到純淨水、一次性飯盒、洗髮水、香皂、殺蟲劑的開發,產品間未行成良性的互動關係,“做洗髮水的做水”使消費者心存疑慮,對產品產生了不信任感,盲目的品牌延伸最終使活力28的品牌徹底喪失。正如營銷專家所言:品牌名稱如橡皮筋,你愈伸展一個名字,它就會變得更脆弱。我國眾多企業在一種產品成為名牌後,便無視產品服務與技術含量及文化內涵的提升,盲目多元化擴張,弱化了旗幟品牌的功能。
(5)忽視了品牌文化內涵建設。
品牌實為公司文化的表現。但許多企業在品牌建設中忽視了品牌文化內涵的建設,產品無鮮明形象,缺乏吸引消費者的特質,影響了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程度。有的企業將品牌文化內涵建設等同於一味追求洋名、洋身份,不充分挖掘與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以求提高消費者的認同感及產品的知名度,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躋身中國十大音響品牌的“國際名牌”香武仕音響實為產自廣東的本土貨,它卻自稱“秉承丹麥傳統一貫的設計風範和精神的製作工藝,具備了象徵丹麥王國最高品牌嘉獎的皇家哥本哈根標誌品牌,擁有它不僅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更是一種榮譽”。這一彌天大謊被揭穿後該品牌遭受消費者指責與拋棄。倘若香武仕在保持優質的情況下,充分挖掘中國文化為產品命名、包裝、宣傳等,就不會是這種慘敗的局面了。

三、我國名牌缺乏的原因分析
1、主觀原因
(1)企業未能充分認識到國內營銷國際化的趨勢。
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營銷不再限於專屬的區域市場和國內市場,加上科技的迅猛發展,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產品間的差距減少,依靠品牌求異戰略開啟市場更為重要。例如:在大型超市的貨架上充斥了大量的同類商品,消費者難做出選擇,面對著大量繁雜的商業資訊,品牌成為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依據。由於國內企業未充分意識到上述變化,品牌管理、定位、創新等未能根據市場營銷環境的變化而進行充分調整。
(2)企業未能認識到消費者需求變化的趨勢。
現代營銷學認為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經歷了基本消費時代、理性消費時代、到今的感性消費時代。在感性消費時代,由於物質產品的豐富,客觀上促使顧客需求發生了變化,消費者需求趨於強調個性化、多樣化、人文化、差異化,消費者層次也日益細分。人們購買商品時常訴諸於情感,將其對人生、世界的認識情緒與情感的體驗融入對產品購買行為以及消費方式的選擇中,將購買視為體現自我價值,實現價值追求的重要途徑。因而不同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更注重產品利益而非產品屬性,傾向於考慮企業的領導地位、可信度、服務水平、產品包含的文化內涵等非定量因素,企業若不密切關注這些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易於品牌空心化危機。
(3)企業對品牌的理解過於單一。
作為貫穿整個企業的核心凝聚力,品牌必須能向消費者傳達有關功能性利益和情感性利益,體現價值、文化和個性。它不僅是市場的概念,還是金融和資本的概念。價值成為界定品牌的根本所在。《商業週刊》公佈了2002年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可口可樂品牌價值高達69億美元,比去年增長了 1%,韓國三星公司名列第34位,品牌價值達83億美元,比去年增長了30%。須指出的是品牌資產價值是由品質形象、品牌忠誠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聯想、品牌標誌等因素構成,它是長期累積的過程。若企業對品牌理解過於單一,未能形成品牌價值的積累觀,忽視品牌的長期維護與培育,想通過揚名而塑造速效品牌,無異於建造無地基的大廈,這種品牌往往成為無效品牌。
2、客觀原因
(1)歷史因素。
追溯中國品牌缺陷的根源,很大程度是由於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商業道德意識淡薄。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據主導地位。以農業立國的國家,採取重農輕商、重農抑商的政治策略幾乎成為必然的選擇。道德意識停留在社會意識形態的視野中,買賣公平,童叟無欺這種樸素的商業準則也僅僅是侷限於狹隘的、簡單的商品交換中。由於缺乏基於工業社會所形成的契約關係和商業道德意識,使得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中國企業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商業道德的重新構建。契約與信用觀念的空白,使得中國品牌從誕生之日起,就把承諾自覺不自覺地停留在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思維框架中,品牌純粹是企業牟取利潤的一個工具。
(2)文化因素。
中國企業尚未形成致力於長遠發展併兼顧社會進步的企業文化是另一個原因。這種文化根植於企業的價值觀。美國蘭德公司曾花20年時間跟蹤了500家世界大公司,發現其中百年不衰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價值觀:一是人的價值高於物的價值,二是共同價值高於個人價值,三是社會價值高於利潤價值,四是使用者價值高於生產價值。這些價值伴隨企業的發展變遷和經營活動的成敗考驗,日積月累沉澱為企業文化,並轉化為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的源泉。沒有一定的企業文化做支撐,中小企業將很難長大。是什麼造就了世界500強企業中的西門子、惠普、索尼、匯豐等品牌?既不是資本、規模和技術,也不是特別優秀的員工—這些因素每天都在變化著,而是看不見的企業文化。這些文化融入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方針之中,滲透到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並隨著企業文化的不斷延續和更新,最終通過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競爭優勢。
(3)體制因素。
任何企業在品牌初創時期都會面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抉擇。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在保證企業生存的前提下,同時兼顧企業的長遠發展,即處理好產品銷售和品牌形象之間的平衡關係。由於經濟體制問題,我國的現代企業制度很不完善、,至今尚未形成對所有者和經營者關係發揮制衡機制的法人治理結構。國有企業的產權界限模糊,政企不分開、責權不明。這種體制下的企業往往沒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誠信意識淡薄,缺乏履約意願和能力。體制缺陷導致了經營者的短期行為,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就要犧牲長久利益為代價。企業是品牌的搖籃,我們的品牌培育者太注重廣告投入,過於追求知名度,卻忽視了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持久經營。急速成長起來的品牌一般都存在先天不足,成名之後很快便暴露出後續資金、管理、人才等決策失誤問題。結果,在慘烈的商戰拼殺中,企業不斷地創立品牌,同時有不斷的葬送品牌。
(4)環境因素。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低度均衡”的市場環境中:假冒偽劣;商品價格扭曲,“砍價”“打折”之聲不絕於耳;買賣雙方彼此防範,廠商在消費者眼裡盡是“騙子”,挑剔一點的消費者被商家叫做“刁民”……市場低度均衡現象與誠信危機是互為因果的;如果只有講信譽才能盈利,企業就不敢行騙;如果不講信譽也能盈利又沒有什麼風險,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造假。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下,商業法則和盈利機制形成對企業的約束和誘導作用,令坑蒙拐騙者傾家蕩產、不讓老實人吃虧的示範效應,會促使企業自覺守法履約。只有當守信天經地義、違約理當受罰成為社會共識,才可能造就誠信的企業和誠信的品牌

四、企業名牌塑造的幾點思考
我國企業的劣勢決定了我國企業在名牌塑造過程中不能冒進,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名牌塑造戰略。總體上講,名牌塑造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艱鉅的系統工程。在借鑑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基礎上,設計出了品牌聯合戰略、“貼牌”戰略和“搜尋商品”戰略等適合當前我國企業名牌塑造的幾種戰略。
1、名牌塑造的幾種戰略
(1)品牌聯合戰略。
所謂品牌聯合就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企業品牌,通過相互聯合,相互藉助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品牌。其中一種品牌可以藉助於其他一些品牌來豐富自己的品牌的內涵,以實現“1+1﹥2”的效應。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的一位教授這樣認為,“當品牌單獨出現沒有說服力時,聯合品牌可以更好的標明商品的品質”。其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更好地表明產品的品質或特性。一般來講,一個品牌能被顧客認可是因為它已經在顧客心目中有了明確的定位,而且能使顧客產生豐富的聯想。當產品和品牌單獨出現不太能說明問題時,走品牌聯合之路就可以利用另一方品牌(一般是知名品牌)給顧客帶來的品牌聯想來說明該產品的品質,尤其在新產品或經驗型產品(只有消費之後才能發現其真正品質的產品)的推廣過程中。新產品或經驗型產品可以藉助於知名品牌來消除消費者心頭的疑慮,使其對產品的真實品質增加信任感。另外,如果產品的真實品質已為人們所知,加上另一種品牌則能增加產品的一些特性,使之更加富有吸引力。②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聯合品牌中的各個要素,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而且一個品牌所具有的某種優勢有可能恰恰是另一個品牌缺乏而有必需的。因此,進行品牌聯合可以更好地實現各個品牌間的優勢互補。在“萬達?海爾房”的推廣中,合作雙方將整合大連萬達在房地產領域的品牌優勢和海爾家居在家電領域的優勢,以聯合推介的方式,提升雙方在房地產行業的品牌知名度,向消費者推介新的消費模式和家居生活方式,推動住宅產業化的發展。③更好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品牌間的相互聯合可以讓不同的品牌相互聯絡和比較,它能夠引發消費者的注意和興趣,讓消費者去思索這兩個或多個品牌為什麼會進行聯合。因此,這種思索可以使消費者對聯合的各方品牌及品牌屬性認識更全面,印象更深刻。同時,品牌聯合可以增強雙方品牌及其屬性回憶的機會,有助於增強消費者對品牌及其屬性的記憶。對於這種效應,愛立信公司總裁這樣表達自己的想法:“‘索尼—愛立信’確實是個新品牌,但是從我們在全球其他市場得到的經驗表明,消費者很快就接受了它,知道它和愛立信與索尼都有聯絡。愛立信在通訊行業是個名牌,索尼在消費電子產品中是個名牌,在通訊和網際網路與消費電子產品結合的潮流裡,‘索尼—愛立信’將很快成為手機業的名牌。”
(2)“貼牌”戰略。
所謂“貼牌”生產,就是向別人繳納一定的費用,利用別人的品牌進行生產。建立名牌,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有時需要耗時幾十年,而且風險極高,對資本實力較弱的企業來說,尤其如此。企業可以首先建設高品質生產、服務運營體系,保證產品品質和售後服務的質量,利用其他知名品牌(也可以是知名經銷商品牌)進行“貼牌”生產,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在“貼牌”生產過程中,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創造自己的品牌。這一過程又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在“貼牌”到一定時間後,要求在產品上標註自己企業名稱,最終過渡到自己的品牌;二是在“貼牌”生產過程中,等待對方出現危機時,將該品牌收購過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企業在建立自己的品牌的時候,都曾走過“貼牌”生產的道路,比如“格蘭仕”微波爐、巨集基電腦等。
“貼牌”生產的優缺點分析,“貼牌”生產的優點有:①能縮短與國外發達企業的差距。由於企業應用了國外先進企業的技術,提高了自身的技術基礎,節約了時間、人力、物力。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加大力度,投入開發,提高技術水平,從而縮短與發達企業之間的差距。海爾是家電行業中做OEM較早的廠商,在向歐美擴張時,海爾的戰略首先是替歐美知名品牌做OEM,企業積累一定的市場經驗後,採用同一生產體系,投入品牌生產,很容易就獲得了成本優勢,最終,海爾讓“Made in china”暢銷歐美。②OEM能促進企業的多元化發展。OEM由於不佔用自己的生產線,不用太多的資金、技術,從而降低了跨行業的進入成本。海信與榮事達握手共同生產冰箱,樂華以OEM的方式進入冰箱與洗衣機等行業。熊貓通過貼牌愛立信而進入手機領域。③能促進企業更快發展。由於OEM是有些企業為利用多餘的生產能力。或由於自身的品牌價值不高,又沒有資金去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產品銷售不暢,為避免資源的閒置才採取的方式,促進了生產線的有效運轉。企業通過做OEM,承接大量的定單,雖然短時間可能會對自身的品牌產生一定的衝擊作用。但長期以來,企業就可以積累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學到別人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自身品牌蓄勢,促進企業迅速發展。其缺點有:①OEM業務的利潤遠比零售的利潤低。②OEM將使整個行業失去競爭力。③中國企業的OEM微利是建立在低廉的勞動力上的基礎十分薄弱。
(3)“搜尋商品”戰略。
所謂“搜尋商品”就是消費者能夠通過檢查在購買之前確定其質量的商品,如傢俱、服裝以及其他主要性質可通過視覺或觸覺檢查而確定的產品。
所謂“經驗商品”就是消費者必須在消費產品之後才能確定其質量的產品,例如加工食品、軟體設計和心理治療等。
在品牌林立的市場中,企業要塑造一個全新的品牌,實質上就是從其他生產廠家手中爭奪消費者,而爭奪顧客比保持顧客需要花費多得多的成本。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表明,消費者對市場上存在的商品集合並不是客觀地仔細分析比較,逐一判斷有劣,再確定具體消費品牌的,而是存在這樣一組包含集合,如圖1所示:

圖1商品集合
從上圖可以看出,採購物件的商品,只是整個商品集合中一個很小的部分。消費者在經過第一次購買所經歷的令人厭煩的挑選過程,並獲得滿意的商品選擇之後,總是傾向於繼續認同這個品牌,輕易不會轉向別的品牌,這就是顧客忠誠的由來。因為,消費者在轉向別的品牌消費時,必然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於尋覓、比較,而且還必須支付選擇失敗的試錯成本,所以選擇繼續消費已經認可的品牌是一種成本較低的辦法。“搜尋商品”這類產品消費者很容易鑑別其品質,甚至還能享受四處逛商店之樂,故容易進入消費者的“選擇圈”,進而進入消費者的“採購圈”。而“經驗商品”它們一般不能通過視覺或觸覺檢查而確定產品品質,因而消費者難以鑑別其品質,更多的依賴於企業及其品牌的知名度來加以選擇,建立品牌對“經驗商品”就具有更大的價值。企業可以首先在其高品質的“搜尋商品”上使用品牌,利用“搜尋商品”的消費者容易鑑別品質這一特性,將品牌印入消費者心目中,然後將這一品牌用於“經驗商品”的名牌塑造中,這樣,通過品牌聯想就使“經驗商品”獲得高聲譽的品牌。
2、名牌塑造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探討
(1)實施品牌聯合戰略應把握的幾點原則。
要使聯合品牌產生強大的整體效應,並不是隨意地把多個品牌及其屬性進行簡單地拼湊,而應根據不同品牌的實際特徵進行有目的地選擇以及有機地整合。在聯合品牌的實際操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 必須具有相同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地位。一般來說,弱勢品牌很難高攀到一些強勢品牌,除非這種弱勢品牌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而弱勢品牌也不能過於屈尊降位,否則有可能損害其市場形象。十年前,英國零售商進行了一項絕妙的策劃:讓部分消費者免費搭乘英國航空公司的飛機。正像預期的那樣,所有的消費者都認為這次合作是世界上最受人喜愛的航空公司和英國最受人喜愛的超級市場的合作。通過這次合作,雙方的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提高。
②功能交疊不能太多,互補性不能太強。一方面,如果各個品牌產品功能交疊太多,說明各種產品的替代性較強,各種產品可能處於相互競爭的態勢。一般來說,處於競爭中的各種產品都具有其獨特的定位,如果把各種獨特的定位強行粘合在一起,往往會造成消費者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如果各種產品的互補性較高,有可能使消費者認為這種聯合是必然的,因而不再去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各個品牌之間的相互聯絡了。
③界定合作各方的權利與義務。聯合品牌的打造和維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合作中的任何一方都有義務為新品牌的培養付出努力與勞動,並且從中分享一定的收益。品牌聯合的成功在於各個參與主體的協作和配合。明確界定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是有效合作的基礎。一方面,它可以使各個參與主體明確自己應該幹什麼和怎麼幹;另一方面,如果在聯合中一旦出現問題和紛爭,事前的這種界定可以為尋求解決方案提供正式的依據。
④從戰略高度選擇聯合物件。品牌聯合不是一種短期的行為,因此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應站在戰略的高度保證企業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所以,必須要對品牌聯合的參與者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合理的預期。因為一旦其中任何一個參與者出現某種問題,這種影響就會迅速株連到聯合品牌。在品牌聯合過程中,各個參與者在優勢共享的同時,也共擔著風險。所以,科學長遠的預期是聯合品牌得以成功的前提和保證。
(2)實施“貼牌”戰略應注意的問題。
企業在做OEM的同時,還必須注意把握好自己的核心產品,塑造和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OEM的各種有利因素,掌握先進技術,不斷進行技術更新和產品開發,不斷提高自己品牌的競爭力。
① 貼牌戰略要和創牌戰略結合起來,二者不應截然分開。OEM是我國企業做品牌的必經階段,最終目的是塑造自己的品牌。我國工業化的水平要達到一定的實力,OEM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和手段。但是由於利潤好薄,好的企業不應把做OEM作為長期贏利點。通過OEM緩解企業現階段開工不足的局面,降低成本,企業還是應該加大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份額,建設和維護自己的品牌。對於研發能力強、具備品牌推廣力和影響力的企業,應該繼續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②我國企業應通過貼牌戰略儘快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產品質量、生產技術水平、鍛鍊工人的素質。但是貼牌戰略不能從根本解決我國企業缺少領先技術的客觀狀況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是趨利避害,通過OEM減低成本,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③ 我國企業應通過貼牌戰略儘可能地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並防範OEM的固有風險。為降低經營風險,我國企業在OEM的具體方式上應有所創新。例如,格蘭仕創造 “OEM”不僅採用OEM購買方的品牌、原料、連生產裝置也由購買方提供,這就又避免了一個固定資產貶值的風險。為防範過度依賴購買方的風險,我國企業除加大科研和市場開拓力度,建立自己的品牌外,還應一僕多主,防止海外企業控制上游企業或截斷下游渠道,導致我國企業的產品市場逐漸萎縮。
④我國企業應通過貼牌戰略與國外企業發展又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國際市場競爭的趨勢是從競爭走向竟合,成功並不只能建立在對手失敗的基礎上,也不需要熄滅別人的燈火使自己明亮。我國企業在實施貼牌戰略的過程中,應重視企業間尤其是國際間的分工與合作。通過國際間的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體經濟,達到雙贏目的。

結束語
名牌塑造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系統工程,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產品究竟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更加具體、更加個性化的名牌塑造戰略,則是企業自己需要量身定做的戰略設計與策劃。本文設計的品牌聯合戰略、“貼牌”戰略和“搜尋商品”戰略等幾種可供選擇的名牌塑造戰略。為當前企業名牌塑造提供了重要參考。
品牌理論的研究進入品牌關係的新階段,迄今為止,關係在品牌層面的相關經驗研究特別匱乏。尤其在我國,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還是一片空白。隨著中國市場逐漸步入關係營銷主導的時代,企業對消費者與品牌關係的重視將迫切要求本土化理論的提出和創新。這就要求對西方品牌關係的前沿理論進行深入的瞭解與思索。

【參考文獻】
[1]王曉明,OEM?貼牌生產,中外企業家,2002.11期,35~37
[2]張小蘭,跨國戰略盟—增強我國企業國際競爭的新手段,經濟管理,2002.3期,8~9
[3]田雙全等,我國民營企業品牌塑造之戰略選擇,企業活力,2002.12期,43~45
[4]張冰,做品牌,不妨這樣開始,企業活力,2003.2期,43~45
[5]朱振中,我國企業品牌的國際化策略,企業活力,2002.3期,30~31
[6]陳柳欽,現代企業如何實施綠色管理,中外企業家,2002.8期,47~49
[7]符莎莉,品牌空心化危機,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3期,14~16
[8]康微,品牌與誠信,工業企業管理,2003.3期,74~79
[9]江維,品牌戰略與低成本營銷,市場營銷,2003.1期,31~36
[10]殷贛新,品牌運營本土化,中外企業家,2002.7期,44~46
[11]裘曉東等,品牌忠誠度及其測評研究,工業企業管理,2003.1期,104~106
[12]張世賢,品牌國際化戰略要領,經濟管理,2002.21期,6~9
[13]盧泰巨集等,基於品牌關係的品牌理論:研究模型及展望,商業經濟與管理,2002.2期,4~9
[14]謝禎忠,規劃你的品牌架構,經理人,2002.11期,23~25
[15]陳柳欽,現代企業應如何實施綠色管理,中外企業家,2002.8期,47~49
[16]許伊茹等,品牌親和,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9月,35~48
[17]張世賢著,品牌戰略,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3月,3~45
[18]陸娟著,現代企業品牌發展戰略,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月,35~45
[19]李品媛著,消費者行為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8月,20~43
[20]劉鳳軍著,品牌運營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0月,36~48
[21]芮明傑著,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月,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