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失衡成因分析
摘 要:中國入世後貿易順差將逐漸減少,這意味著貿易發展戰略的調整,即由比較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相結合。?
關鍵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貿易戰略??
1 比較優勢
1繼續發揮外生性比較優勢的作用。由於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相當尖銳,未來政策重心在於充分就業,並注意開發小容量的細分市場。發揮外生性比較優勢的作用,需要完善市場機制,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低層次產品的飽和,意味著應當重新進行市場定位,把重點放在現有比較優勢的特定產業上,“在發展新的投資專案時,以各個產業區段的技術結構為主;在改變現有的資本分佈格局時,對缺乏比較優勢的專案引入資本,以彌補因資本價格高昂而帶來的自生能力低下的問題。” 利用加工貿易,提高附加值,有意識地培養長期競爭優勢。
2將內生性比較優勢置於主導地位。隨著外生性比較優勢重要性的不斷下降,內生性比較優勢在貿易格局中越來越重要。內生性比較優勢是人為創造的比較優勢,其核心是通過政府和企業投資進行知識、技術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積累。在現代企業制度的指導下,在產權清晰的基礎上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合作,既可發揮垂直分工中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又可獲得水平分工中的技術外溢和管理經驗等好處,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學習速度,實現動態比較利益。?
2 競爭經濟
1產業集聚。這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的一個共同特徵,指經營同一種產業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這種空間產業組織形式,主要從四個方面獲取比較優勢:①整體的外部經濟效益;②內部空間交易成本的節約;③內部競爭帶來的學習與創新效應;④產業群的品牌與廣告效應。?
2結構調整。競爭優勢來源於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我國今後進行致力於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適應型”調整。也就是說,充分發揮現有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明確進行“有進有退”的結構性調整,即重點發展已具備較強競爭力的行業,著力培育具有潛在競爭力的行業,積極放棄在可預見的未來難有競爭力的行業。由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增加創新投入,強化人力資本積累,落實科技興貿戰略,利用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實現產業的跨越式進步。以產業升級帶動部分產業和企業的退出,以技術結構升級的調整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3 政府管理
1自由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總的走向是向自由貿易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WTO的背景下,政府制定合理有序的自由化時間表,執行貿易激勵政策。按照WTO規範賦予企業更廣泛的外貿經營權,實施經營資格登記制度,逐步實現對各類企業進出口貿易的放開經營,讓國內具有競爭實力的生產和流通企業早日進入國際市場,也方便外國企業進入國內市場。面對因進口限制和出口支援大幅度降低產生的外部壓力,政府應當強化對交通訊息等生產性基礎設施的社會投資,這是我國企業與產業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外部條件。?
2貿易保護政策。貿易自由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準確地說是總體保護程度由高到低的演進過程,WTO也有相關規定。李斯特和凱恩斯的繼承者們論證了:在同樣的遊戲規則下,保護理論更加貼近現實。“在對等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政治代價即部分主權約束和讓渡,來換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我國的適度保護政策就是向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靠攏,依據客觀比較優勢調整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WTO的有關協議為準則,強化進口配額和許可證的分配環節,充分利用例外條款,協調自由化步伐與經濟發展速度,培養企業的自我扶植能力。?
誠然,原有政策的調整必然具有一定的風險和難度,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競爭規則的公平,對於落後國家必定是競爭結果的不公平”, 以比較優勢為理論基礎的WTO也在原則上承認此點。因而,我們必須迎接挑戰主動調整戰略,政策定位於自由化過程中的合理保護,積極地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