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教育改革與會計學科的發展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對會計人才素質的需求不斷變化,財經院校在會計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及會計人才培養創新等方面推動了會計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本文從會計教育改革的視角提出會計學科建設的發展思路,為會計學科建設的出路和創新提供借鑑。 
  關鍵詞:會計教育 會計學科 改革 發展 思路 
  一、會計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會計教育改革主要伴隨會計學科的發展及教育學科的不斷建設發展而深入。從會計學科的發展來看,近三十年來經歷了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它從適應於計劃經濟時代以獨立的中國國家化為主體特徵的會計學科,發展成為適應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以國際趨同為主體特徵的會計學科。這一變化,經歷了1992年頒佈1993年實施的統一企業會計制度的改革、2000年頒佈2001年實施的統一會計核算體系的改革與2006年頒佈2007年實施的以國際趨同為目的的會計核算體系的改革。由於會計改革的力度大、時間週期快,會計教材的更新顯得較為滯後。為適應這一會計變革的需要,會計學科建設中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重編和修改會計教材,使會計教育的內容跟上會計改革的步伐。 
  從教育學科的發展來看,教育部門推行了以教育教學的合格評估或水平評估,以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立項的方式推動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在這一形式的推動下,會計教育教學改革體現在重點會計學科建設、優質會計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會計重點實驗室建設、會計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的建設、會計專業特色建設等等的具體專案,將會計教育教學改革轉化為一個個的科研課題來完成,使會計學科及其會計人才的培養有了一個質的變化。 
  二、會計學科的發展 
  在我國會計學科建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前,嚴格地說,我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學科建設,80年代以後,我國才真正開始注重理論研究工作,學科建設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國會計界才對會計學科體系進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後會計學科建設才在本科院校內開展。在廣西,會計學科的研究一直處於一種較落後的發展平臺上,21世紀前,基本無會計學科建設。進入21世紀後,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視起會計學科的建設,直至2006年,廣西財經學院的會計學科成為省級的重點建設學科。 
  三、會計教育改革與會計學科發展思路 
  (一)會計學科的建設應具有地方特色併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
  會計學科建設應遵循“特、獨、需”的原則,選擇對國家、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特有、獨有、需要的研究方向進行培養和扶持。在廣西,該學科的建設要根據國家對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的發展戰略和北部灣經濟的發展戰略,以服務廣西區域經濟、服務北部灣經濟為已任,理論聯絡實際,緊密與地方財政、稅務、審計和廣西大、中、小企業聯合,服務地方經濟,特別是為北部灣經濟服務,為發展中國—東盟經濟培養專門人才服務。在不斷摸索和創新中,凝鍊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會計政策、制度比較應用方面,應積極研究我國會計準則的新變化,開展中國—東盟會計比較研究;選擇成本工程及廣西各大中型企業為研究物件,開展財務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審計監督保障系統研究及應用方面研究我國新的審計準則方面的改革,並側重於績效審計方向的課題研究。學科形成的研究成果,會對廣西區政府的戰略決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要利用學科建設基地擴充會計教學科研的空間
  會計學科的建設,還要通過學科建設基地的建立來擴充會計教學科研的空間。學科建設基地的建立有多種方式,對於會計學科來說,可以是專業實驗室,可以是校外學科研究基地。對於會計專業實驗室,它除了在會計專業的教學實踐中發揮重大的作用外,也為學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場所。校外學科研究基地更是會計學科發展的重要依託和課題研究、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學科建設點要充分發揮會計學科的應用功能,積極探索學科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機制和途徑,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互動,共建學科研究基地,將這些企業的財務成本管理經驗作為學科建設的源泉。 
  (三)會計學科建設中要注重專業的特色建設
  在我國,全國會計專業建設經歷了由粗分到細分又到粗分的過程。80年代,除個別學校在設定會計專業的同時也設定審計專業外,大多隻有一個會計學專業。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於對外投資業務的增加,且當時的外資企業採用不同的會計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會計專業或國際會計專業。90年代因電子計算機在會計界的普及,加上此時畢業生的分配已進入雙向選擇階段,為了迎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很多學校增加了電算化會計專業;之後,又由於社會強調了註冊會計師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很多學校又增加了註冊會計師專業,會計專業被不同的理由細分了,之後又因爭奪招生指標,專業細分愈加細緻。至20世紀末期,通才教育又進一步被強調,專業的劃分又逐漸迴歸了大專業。 
  專業建設始終是與人才培養相聯絡的。我國傳統的會計教育目標,只是要求學生掌握會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視相關知識的傳播和能力培養。隨著會計國際化客觀環境的變化,這種單一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缺陷也日漸暴露。西方許多國家把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會計教育的目標,認為會計教育的目的並非是僅僅讓學生成為專業化的會計工作者,而是要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名會計人才所應具備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為在日益拓展的會計職業界工作作好準備,使學生能夠通過接受教育,在會計專業外的其他方面也終身受益。 
  會計專業建設應突出其應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以應對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對培養質量的衝擊;二是從專業教育轉向綜合素質教育,在以會計專業知識為基本面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複合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從封閉教學轉向開放教學,以“學”為中心而不是以“教”為中心,通過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培養學生專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能力,專業設定的國際通用化、專業知識的國際規範化、師資的國際流動、課程的國際性成為改造會計傳統專業的方向。 
  (四)會計學科建設中要加強會計課程建設
  現代化會計專業建設的核心是構建現代化的會計學課程體系,它是實現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藍圖。圍繞教學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教材和評價方法等的改革,應通過教學探索與實踐,形成適應現代化需要的會計學課程體系。 
  1.大力打造會計精品課程。2003年國家決定以網路為載體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工程後,課程改革運動在各高校掀起一場精品課程熱。大力打造會計學精品課程,開展會計學精品課程評選,會激發會計課程改革的積極性,為會計教育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2.更新會計學課堂改革教學觀念,創新科學評價機制。會計學課堂改革不再是各種會計理論細節的討論,而是讓所有的教師都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每位會計專業教師都有現代教育的觀念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理念、開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變過去以知識掌握為主線的課堂設計思路,在設計中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將會計學知識、方法、技術和情感熔於一爐,使會計學課堂的各個要素得以有機重組;從會計專業培養的最終能力目標入手,讓會計學課堂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3.推進會計學課程國際化和資訊化程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會計資訊已滲透到經濟管理的各個層面,會計語言將成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迫切需要會計學課程國際化。在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方面,首先應從教學管理制度上確定國際課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學生必須修完相應課時的國際性專業基礎課程,為企業參與世界範圍內經濟競爭而培養“知識工人”。其次,隨著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在會計學課程中應體現國際化觀點,學習世界各國先進的會計學課程開發理念,注重會計學課程的針對性、靈活性、發展性等特點,進行中西方會計文化比較,從而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計算機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資訊科技賦予了會計專業全新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會計學課程教學格局必須打破。 
  四、結語 
  伴隨著會計教育的改革,會計學科建設的發展出路之艱辛不言而喻。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實事求是地開展學科建設,大膽推進會計教育改革,特色會計人才的培養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培養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熟悉會計理論和經濟貿易規則,具有創新思維的應用型高階會計人才和投資理財人才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永澤,孫光國。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4,(2)。 
  [2]吳東霖,張韻沛。普通本科高校會計學科建設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