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四個全面”是對我們黨確定的戰略目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針。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四個全面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個全面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研究》

  摘 要:本文在對“四個全面”進行研究綜述的基礎上,著重對其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的地位進行具體分析,並且嘗試探究“四個全面”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佈局之間的關係問題。在深入學習“四個全面”理論基礎的同時,以便能夠更加清晰地瞭解“四個全面”在我國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四個全面;戰略;發展

  國內學者在研究“四個全面”時側重點不同,他們文章的共同點是很多都對其提出的背景最先做了研究並得出了比較一致的結論,使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習提出此戰略的背景、時間及其逐漸形成的過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任何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因此要想深入全面地探究習的“四個全面”的內容,就離不開對其發展形成過程的梳理。例如在一些學者的文章中就可以明確地看到這四個全面各自的具體形成過程,比較側重對“四個全面”科學內涵的分析界定,對“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進行科學定位。在內在相互關係上,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總目標,而後面的“三個全面”又是為總目標做出的具體的戰略舉措。很多文章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定位上有人說其是重要支撐,也有文章認為其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基礎或者是保證。很清晰地表述出這“四個全面”之間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關係。學界對此問題還有一個研究方向是對“四個全面”的意義分析上,很多文章都將其意義重點放在了與為人民服務的關係問題上,看“四個全面”是否有利於人民大眾的切身的利益關係。我認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意義所在。可以看出,“四個全面”不僅是符合人民群眾的大眾化利益,而且從鄧小平的“三個有利於”的評判標準來看,它也是符合其他兩個“有利於”的,即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這從後面“三個全面”的戰略措施就可以看出全面的深化改革就是對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並且使得我國社會進入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階段。“四個全面”需要通過實踐的不斷檢驗,並且必須要作用於實踐才能發揮其理論的價值作用。

  一、習“四個全面”作為國家重要戰略部署的地位分析

  習“四個全面”是當前我們黨所制定的非常重要的國家戰略部署,是指引我國社會各個方面發展方向的指南。戰略,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國外,最早的提出都是用於軍事方面的術語,而且是為了通過軍事戰略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後來詞義被延伸了使用範圍至政治、經濟領域。個人的發展離不開規劃,國家、社會、集體的發展,也離不開必要的戰略部署。戰略,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採用的帶有相當謀略的戰鬥。制定戰略必須從全域性出發,在指導意義上必須具有預見性和嚮導作用,在其發揮的作用上又必須具有謀略性。我認為當這三個方面的特徵同時具備時,才能將其稱之為戰略。而“四個全面”具備了戰略的特徵。此戰略的提出是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總目標和總舉措。

  “四個全面”提出的預見性主要表現在它的第一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四個全面”作為重要戰略部署的總目標,從戰略的第二個特徵方向性來看,這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制定的帶有方向性的總目標。從我國之前的國家的政策所提出的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來看,這是對之前我國戰略根據時代變化和我國的發展現狀而做出的進一步的規劃戰略目標,這一字之差體現了國家戰略的發展步伐緊隨實踐的特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能夠體現出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現狀是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的建設之中,又能夠體現出我國下一步發展的社會理想。從哲學上來看,這體現了實踐指導下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更好的指導作用。

  後面的“三個全面”是具體的措施戰略,重點體現出戰略的謀略性特點。之前我國的政策指導是要進行改革開放,是根據我國長期處於封閉落後並且緩慢發展的社會現狀提出的具有現實重大意義的戰略指導方針。根據它的指引使我國近三十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得到了飛速發展,我國已經初步進入小康社會。在初見成效的今天,如何繼續發展,以及如何面對和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我們黨在制定和部署國家發展戰略時重點考慮的。針對此問題的解決對策就提出的第二個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改革,還要對改革的成果進行深化,這是對現有社會改革的深度以及進一步縱向的發展的指導;又提到必須要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這是對改革成果的廣度和橫向發展的指導。從哲學上來看,改革開放是量變,全面深化社會改革是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進一步發展和飛躍。過去改革重點強調經濟飛速發展,忽視了對生態的合理有效的保護及其他的社會方面的發展的全面性。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僅要看到成果,更要強調發展的穩定性並且重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與“”內容完全符合的。在召開的“”會議中,強調了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那麼如何堅持發展的科學性,全面深化改革就這一問題給出了正確的戰略措施。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做到進一步的解放思想,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並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根本動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充分體現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的建設。依法治國使得我們國家的人民在更加的公平公正的法規治理下生活。這也為我國社會主義各個方面的建設工作打下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法律基礎。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主題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這次會議的召開可以看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下提出的。依法治國在新的時代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我們黨不斷重視法治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指導作用。從前政策中所提到要推進依法治國,但是現在在前面加上全面,我認為就是要實現依法治國的現代化。什麼是現代化?根據網路上所給出的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在這個定義中將現代化理解為一種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我們在對現代化的理解不僅是停留在工業、城市的現代化,更是提出了國家治理層面的現代化,依法治國的現代化。也有人把現代化理解為社會變革的過程。根據張建雲的《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及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提出的關於馬克思的現代化的相關內容可以得出,實現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是民族獨立,現代化實現的物質基礎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他在文中指出,“現代化程序不是單純的物質層面的現代化,而是一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國民素質的全面現代化。”[1]這使我們要思考,即要想實現工業的現代化和城市的現代化,必須要有最基本的法律來做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的現代化是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次理論創新,是現有的法治基礎上提出的實現法治國家的戰略措施。這個戰略的提出為推進我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那麼法律來源於哪裡?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過不論何種制度規則的建立都不是由某一個立法者來確定的,而是最初來源於物質生產條件。這樣法的關係也是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法律屬於上層建築的內容,它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來決定。而馬克思是這樣來評價法的價值的:“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範,在這些規範中自由獲得了一種與個人無關的、理論的、不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存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聖經。”[3]他文章中所描述的這段法律與自由的關係可以看出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更注重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我國的最高理想是追求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共產主義的內容中包含了要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必然不能離開法律的全面發展而孤立空想的來談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曾經講到了“三嚴三實”即領導幹部都要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4]。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強調治黨要從嚴,而後提出的全面從嚴治黨,又通過“全面”來突出了治黨的深入性和廣泛性,從中央到基層的全面覆蓋性。這體現了我們黨從自身出發,從自我做起,對自身要求更加嚴格,對自身的管理不斷改進和完善。尤其是最近黨中央開展了一系列反腐政治措施,從實踐上踐行了理論的指導,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具有更好的自我治理和完善的能力。能夠始終保持黨的純潔性,卓有成效地改善了黨內風氣,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政黨,這使大家看到了黨治理好國家的信心和決心。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治理國家的信心,從而更加擁護我們的執政黨。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的,為實現中國夢做出必要的政治保證。

  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佈局的關係

  從“四個全面”的地位分析可以看出,它不僅是重大的戰略佈局,也體現出了我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思想。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內涵。我們黨在治國理政時始終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要的社會發展的中心問題,從實踐出發,通過理論的不斷創新使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陸續得到清晰解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由此構建成形。實踐為理論創新提供基礎,又對理論創新提出新的要求。“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深入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佈局的重大舉措。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從理論上從先前提出的“四位一體”,又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拓展。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我國社會發展總佈局的思考走向全方位。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所提出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化佈局,而且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戰略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戰略舉措,四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共同作用於這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總之,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四個全面”的理論,將其更好地與實踐結合,不斷地發現實踐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並且通過理論武裝了的頭腦加以解決,為實現我國的最高理想而不斷奮鬥。

  參考文獻:

  [1]張建雲.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及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J].學理論,20095.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65-166.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4]王寬,秦書生.落實“三嚴三實”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理論導刊,20153.

  四個全面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四個全面”的哲學意義》

  摘 要:“四個全面”是習立足於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域性提出並形成的治國理政的戰略佈局。這一戰略佈局有利於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促進民族的偉大復興。“四個全面”閃耀著哲學的智慧,將其蘊藏的哲學意義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有利於更充分地發揮其現實意義,將“四個全面”真正落實到生活實踐中,促進社會的發展,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關鍵詞:四個全面;哲學意義;現實意義;

  習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明確了我國社會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這一戰略思想體現我國的社會發展建設正向著協同合作、整體協調的趨勢發展。這一戰略佈局的思想基礎是哲學,自身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與內涵,對社會的推動與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四個全面”的哲學基礎

  “四個全面”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總結的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今年年初,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習帶領各級領導幹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提高領導幹部的辯證思維能力,為“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落實提供哲學基礎。從這一角度來說,“四個全面”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的具體實踐。

  這一戰略思想從現實問題中總結而來又落實到問題的解決中。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矛盾問題凸顯出來,但是很多領導不敢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解決矛盾的學問,首先要直面矛盾,承認矛盾,用辯證的思維看待社會的發展,不能只看到進步而忽略問題。既要看到重點,又要注重“兩點論”,避免社會發展出現片面性與極端性的問題。從辯證的思維來看,“四個全面”的思想是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在進行社會的改革建設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今後工作建設中的重點。以前在處理社會問題時,不同地區的側重點不同,導致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為社會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有利於帶動全社會向同一個目標前進,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二、“四個全面”的哲學意義

  一矛盾觀。“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體現了哲學思想中的矛盾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推動社會主義建設、構築完成中國夢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與矛盾,但是要分清楚矛盾的主次,其中主要矛盾會對事情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事物發展中要優先解決處於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縱觀社會發展的全域性,通過經驗總結髮現,實現中國夢、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是要首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有解決好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才能為國家與民族的復興奠定良好且堅實的基礎。

  全社會都應該把當前工作的首要目標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小康社會的建設又離不開改革開放,這也就是說改革開放是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因此社會建設的首要工作是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進而為小康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之一“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正是根據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當前黨政建設中存在著官僚主義與享樂主義的情況,為了為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保障,習提出“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用嚴格的治黨方法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

  二聯絡觀。“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還包含了哲學中的聯絡觀的思想。聯絡是普遍存在的,整個社會是一個方普遍聯絡的有機整體。黨在國家社會的建設中注重協調性,可行性與整體性。這種系統論的思想與當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趨勢相符。我國曆經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各方的力量相互依賴、相互制衡,社會問題的解決不能從某一方面入手,否則就會受到阻礙與制約。只有從全域性的角度來看,運用聯絡的觀點、系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才能避免問題的擴大化。

  習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整體闡述,就是為了突出建設小康社會、深入改革開放、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這四個問題的整體性與一致性。這四個方面的建設必須同時展開,缺一不可,以實現小康社會為目標,將從嚴治黨做為社會建設的關鍵,通過深化改革提供動力,通過依法治國提供保障。

  三實踐觀。“四個全面”思想的提出來源於實踐,最終也將落實到實踐中,用實際行動改造現實,推動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哲學中的實踐觀告訴我們,正確的思想指導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四個全面”的思想正是符合實際發展需要的正確指導思想。根據“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明確社會建設的目標,發現發展中存在的矛盾並且直面矛盾,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矛盾。例如,當前社會發展中貪腐的現象較為嚴重,而從嚴治黨、依法治國這兩個思想的提出旨在對權力的行使進行規範與約束,完善反腐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約束,當前國家的反腐活動正是在將這些思想落實到實際的建設中,有效地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

  四人的主觀能動性。“四個全面”的提出,是國家領導人對當前發展現狀的經驗總結,體現了自身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哲學思想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之一就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客觀事物面前,人們會對事物間的矛盾與聯絡進行思考與總結,把握聯絡,找到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指導以後的實踐。黨在的會議中進行探討與總結,依據我國當前的建設狀況,立足於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找到在發展中面臨的國內外的主要矛盾與突出問題,最後得出了“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這不僅符合中國夢建設的要求,更為今後的發展指明瞭道路。

  三、結語

  “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在社會發展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後,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這一戰略佈局的提出對中國夢的構築與實現有很重要的意義。深入發掘“四個全面”的哲學意義,加深對其內涵的理解,有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忠傑.“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演進脈絡與重大意義[J].人民論壇,201506.

  [2]曲青山.“四個全面”新形勢下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J].黨建,201502.

  [3]高建生.四個全面: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的深度展示[J].前進,201501.

  四個全面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四個全面與中國現代管理理論》

  摘要: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時代潮流,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從嚴治黨是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而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管理理論,其與中國國情的高度契合以及對中國傳統管理思想高度繼承的特性,必然將使其與“四個全面”的實現變得密不可分。

  關鍵詞:四個全面;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改革開放;管理績效

  一、四個全面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戰略

  “四個全面”在國家發展的戰略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和重要意義,“四個全面”第一次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明確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

  “四個全面”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不斷創新的體系。圍繞“四個全面”,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發展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比如,明確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高度概括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價值本質;系統闡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發展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理論;深刻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大大提高了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認識;深入研究從嚴治黨規律,把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推進到更深層次,等等。

  “四個全面”強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固基礎。“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實質上也正是從制度建設層面全面推進,為長期穩定持續發展夯實制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全面依法治國則是用法治為國家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為國家有序發展提供規範框架,為國家持續發展提供確定空間。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加強制度治黨,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二、四個全面與中國現代管理理論

  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作為緊貼中國國情的管理理論、作為總結中國改革實踐經驗的管理理論必然是和“四個全面”的思想密不可分的。而“四個全面”作為對於中國未來偉大征程的指導思想也必然需要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今後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的目標,承載著第一個百年夢想,指向民族復興的廣闊未來

  黨的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

  面對依然艱鉅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也依然有很多問題要解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管理經驗作為借鑑和指導,需要的是適應於中國本土的管理方式。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對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管理經驗的總結,能夠為中國共產黨在解決今後的管理問題時提供管理方法上的參考與借鑑。同時,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中國本土的管理理論,在解決中國自身的管理問題時也會發揮出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二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的共識,關鍵之年更需披堅執銳,攻堅克難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 總書記同時嚴肅指出:“生態等到汙染了、破壞了再來建設,那就遲了。對於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絕不能手軟,不能搞下不為例,要防止形成破窗效應。

  改革在於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將低效率轉化為高效率,將低產能轉化為高產能。在改革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管理問題,落後的管理不可能帶來高效工作,繁冗的管理部可能帶來產能的提高,外國的管理不可能帶來優勢突破。所以站在歷史改革的新時期,在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尋找一種先進的、簡潔的、本土的管理方式來解決問題。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優化的管理理論,其先進的管理方法、簡潔的管理思想、本土的管理邏輯必然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添磚加瓦。

  三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的意志,夯實推進戰略佈局的制度之基

  依法治國,具體體現為對國家的管理,其本質依舊是管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想真正的治理好國家,就必須從中國的文化入手,從中國的傳統入手。中國現代管理理論作為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管理理念的管理學,緊密的貼閤中國文化與中國國情,這是西方管理理論所不具備的特性,而這種特性必然會導致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在依法治國的實現過程中發揮其難以比擬的優勢。

  四全面從嚴治黨――使命的擔當,“四個全面”之魂

  從嚴治黨作為新時期對於黨的治理,其實質依舊是管理,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僅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同時也吸收了孫中山先生治國治黨的思想,所以對於中國共產黨的管理不應只是簡單的進行管理,而是應該從黨的特徵入手、從黨的傳承入手、從黨的現狀入手,利用中國現代管理理論這一有效的管理方式,從實際出發、從特徵出發進行有效的管理。

  “四個全面”是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宗旨與目標,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就是要實現中國管理的現代化、特色化,就是要提高管理績效。隨著管理績效的提高,“四個全面”必將在中國得以實現。同時,“四個全面”規定了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內容和路徑,“四個全面”是實現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過程,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是為了實現中國更好更快發展,提高管理績效而誕生的管理理論,所以“四個全面”規定了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內容和路徑。同樣,作為為了實現中國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誕生的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實現“四個全面”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任務與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毅武.現代管理學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毅武.中國現代管理理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3]皮永華,陳哲.論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基本問題[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2.

  [4]冷溶.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哲學思考[N].人民日報,2015-4-2907.

  [5]評論員.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N].人民日報,2015-3-15.

  [6]中華和平龍伏羲河圖.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指南[Z].

  [7]鳳凰縣理教辦.嚴曉峰:“四個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Z].

  [8]中國青年報.奏響“四個全面”的時代強音[N].中國青年報,2015.

  [9]評論員.“四個全面”:引領民族復興的戰略佈局[J].當代兵團,2015-3-1.

  [10]評論員.引領民族復興的戰略佈局――一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N].理論導報,2015-3-20.

  [11]評論員.黨報定義“四個全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J].人民日報評論,20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