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相關論文
全面二胎政策是中國實行的一種和計劃生育政策相對應的生育政策,指符合指定條件的夫婦可以生育“二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單獨二胎政策實施對農村外出勞動力遷移的影響》
摘要:“單獨二胎”政策的實施會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產生重大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單獨二胎政策出臺的背景以及對勞動力遷移的影響。文章認為單獨二胎政策會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產生固定效應、迴流效應以及制約效應三個影響。
關鍵詞:單獨二胎;農村勞動力遷移;固定效應;迴流效應;制約效應
中圖分類號:G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20世紀70年代,為了應對我國龐大的日益增長的人口數量,我國於1970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計劃正式納入了國民經濟發展計劃。1973年明確了“晚、稀、少”的方針,經過逐步發展,政策明確要求,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生育間隔3年以上。1980年~1984年。計劃生育政策進一步抽緊。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在此情況下,計劃生育政策一度抽緊。地方政府最終把“提倡”當作“政治任務”來抓。基本只准生一個孩子。這形成了國家生育政策與家庭個人生育需求之間的重大反差。1982年把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此後,雖然經過大小多次的修改,但是計劃生育作為控制人口數量,抑制人口增長速度的主要方法沿用至今。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提升,我國人均期望壽命由1970-1975年的64.1歲到2009年的73.5①。根據國務院2012年頒佈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105》,我國到2015年的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5歲。我國人均壽命的增加、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老齡化水平的增加導致了我國現階段養老壓力巨大。大都數專家認為劉易斯拐點基本到來,我國勞動力短缺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事實: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漸向東南亞、印度等勞動力更加密集的地區轉移。這會導致我國就業壓力增大,以致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計劃生育由抑制人口增長的功能應該逐漸轉向適度促進增長的功能轉變。
2013年年底,安徽省公佈“單獨二胎”政策,政策規定:一方或者雙方是獨生子女,只生育一個子女的;雙方均為少數民族,只生育一個子女的;雙方均為歸國華僑,或者來本省定居不滿6年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居民,只有一個子女在內地定居的;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合計不超過兩個的,但不適用於復婚夫妻;婚後不育,夫妻雙方均滿30週歲,依法收養一個子女的;第一個子女為殘疾兒,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醫學上認為可以再生育的;夫妻一方為一級至六級的殘疾軍人,一級至五級因公工緻殘人員,只生育一個子女的;礦工井下作業連續5年以上,並繼續從事井下工作,只生育一個女孩的;男方到女方家落戶且女方沒有兄弟的農村夫妻,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僅適用女方姐妹中一人;農村夫妻只生育一個女孩的;大山區的鄉,女方在農村,只生育一個女孩的②。
安徽省作為人口資源輸出大省,單獨二胎政策實施無疑會對農村勞動力人口遷移產生重大影響。舒城縣2010年人口普查登記戶籍人口為991883人,普查常住人口為749273,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25%,這其中還不包括短時外出務工人員。舒城縣作為一個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縣,單獨二胎政策無疑會對舒城縣的農村勞動力的遷移產生巨大影響。主要有:固定效應、迴流效應以及制約效應。
1 固定效應:是指由於二胎政策的實施,農村勞動力可能存在的生育期望,適齡勞動力會選擇不外出務工,在家鄉照顧親人。這就會產生固定效應。
2 迴流效應:是指由於二胎政策的實施,原來已經實施計劃生育一胎政策的家庭,可能會選擇繼續生育,處於對生育成本以及生活起居照料的考慮,可能會選擇回到家鄉一段時間。這就產生了迴流效應。
3 制約效應:是指由於二胎政策的實施,農村勞動力在選擇工作更加傾向於選擇離家較近,這就會對勞動力的工作選擇產生制約。這就產生了制約效應。
綜合以上三種效應,本文認為:單獨二胎的實施會對農村的勞動力遷移產生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政策實施之後,如何保障受政策影響的居民能夠可持續的工作,保證穩定的度過生育期,這是縣級工作單位要重視的工作。因此,本文認為:1、政府應當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為符合政策的居民提供便利;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可能到來的生育小高峰做好準備;3、做好宣傳教育、後勤保障,既要讓符合政策的人群得知生育權利,又要防止居民誤解國家政策,造成政策外生育。
參考文獻
[1]翟昱.論計劃生育權利義務的雙重屬性――以我國人口政策調整為背景[J].法商研究.201206
[2]楊發祥.當代中國計劃史[D].浙江大學.2004
[3]許抄軍,朱桂芳.計劃生育對人力資本提升的促進作用――以湖南省為例
[4]姚立軍.新農合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影響分析―基於CHNS資料分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10
註解:
①資料來源:《2010年中國衛生年鑑》
②資料來源:安徽省政府網站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