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策有關共享發展論文

  共享發展理念蘊含著價值取向、動力來源、發展歸宿等方面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共享發展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的理念》

  【摘要】共享發展理念蘊含著價值取向、動力來源、發展歸宿等方面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的理念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現實矛盾問題的必然要求。要實現共享發展,必須處理好效率與公平、數量與質量、措施與制度的關係。

  【關鍵詞】共享;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我們應當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理念,深刻認識共享發展理念包含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將共享發展理念落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

  一、共享發展理念的含義理解

  共享發展理念蘊含著科學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主要包括價值取向、動力來源、發展歸宿三個方面。

  一價值取向:公平正義。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追求,它反映了人們對於利益、權利等方面的合理性訴求的價值理念和價值標準。馬克思主義自身就蘊含著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它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祕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分配的不公,追求人類的解放,追求徹底的、真實的公平正義。從現實來看,公平正義關乎人民群眾的合理利益的滿足、合法權利的實現,關係到每個人的幸福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為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但社會上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公的現象。違背公平正義的發展,絕對不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發展。我們黨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就是要維護公平正義,逐步營造一個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保障人們平等參與發展、共同享有發展的成果。

  二動力來源: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不是不勞而獲,要共享,先要做到共建,否則,共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發展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強大的社會發展的動力。其實,共享發展理念本身就蘊含著激發人民合力的要求,既追求人人享有改革發展成果,也要求人人都參與到改革發展的大潮中來,人人盡其所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人人蔘與、人人盡力是共享發展的動力來源。人人蔘與,就是每一個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參與者,都要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不能做觀望者;人人盡力,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每一個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怕困難、不懈努力,共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三發展歸宿:成果共享。我們的發展絕對不應當是少數人的發展,而應當是惠及每一箇中國人的發展。要保障最困難群體的生存底線,讓他們共同分享發展紅利。共享發展理念強調發展成果共享,找到了發展的歸宿,體現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然,成果共享不等於搞平均主義,而是要求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防止貧富分化懸殊。平均主義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容易導致懶人、不勞而獲的人的產生;平均主義也不符合人人蔘與、人人盡力的要求,容易打擊努力工作的人的積極性。所以說,共享是大家共同享有發展成果,但不是人人平均享受,依法致富、辛勤工作、對社會貢獻大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都應獲得相應的回報。我們的政策要鼓勵勤勞、反對懶惰,鼓勵實實在在幹工作的人、反對投機取巧的人,否則,共享發展理念就會變味走樣,背離其初衷。

  二、樹立共享發展理念的必要性

  共享發展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源於對理論的深刻反思和對實踐的深入總結。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的理念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現實矛盾問題的必然要求。

  一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社會主義社會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不代表某個人或少數人的利益,而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可見,社會主義社會天然具有“共享”的要求。讓廣大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涵。黨的報告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等。這些理論觀點表明,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時,對於“共享”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內在要求的堅持和強調。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黨的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實現這一奮鬥目標需要有科學的發展理念來指導。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來看,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是隻有“總值”和“人均”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就在“全面”這兩個字上,“全面”意味著不讓一個人掉隊。所以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按照共享發展理念來謀篇佈局,把全國各個地區、民族和群體都納入到我們的發展框架中來,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讓人人都有獲得感、幸福感。

  三解決現實矛盾問題的必然要求。共享發展理念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樹立共享發展理念是解決現實矛盾問題的必然要求。我們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實踐,各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就市場本身而言,是允許參與主體去追求個體利益的,因此它具有鼓勵競爭和導致貧富分化的傾向。如果完全任由市場自由發展,必然會產生貧富分化、經濟危機、社會矛盾等等。另外,我國在公共服務、就業、教育、醫藥衛生等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只有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才能在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通過改革破除阻礙人民利益共享的機制,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障,逐步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三、實現共享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要實現共享發展,必須處理好效率與公平、數量與質量、措施與制度的關係,以確保共享的實效性、長久性。

  一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共享發展是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是“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統一。共享發展理念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對於“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發展理念的優化和升級。改善民生,要以發展為基礎。同時,民生問題解決得如何,也會影響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如果民生問題解決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同的社會群體對立、各種紛爭不止、各種矛盾不斷、社會動盪不安,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只有民生問題解決好了,大家的氣順了、幹勁足了,發展才會有力量、有可持續性。因此,一方面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使社會財富日益豐富,為發展民生提供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要確保發展的成果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群眾,從而更好地鼓勵人們在各層次、各領域中積極工作、不懈努力、大膽探索,使億萬人民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二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實現共享發展,不能只注重數字指標,還要關注實際效果,要實現數量與質量的統一。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這表明“十三五”期間的民生目標不應是單純的收入增長指標,而應同時實現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過去我們講人民生活水平,大多以收入多少來衡量,甚至是以人均收入多少來衡量,這種數字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改善的狀況,但也存在著缺陷。僅看人均收入的增長,無法清楚瞭解貧富差距問題,無法保證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僅僅收入提高,也不一定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生活。例如,近十多年我國養老金水平不斷增長,但是一些老年人雖然養老金很高,卻因為養老服務供給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弱而陷入生活質量下降的困境。另外,還有如何保障獲得醫療保險的人在醫院就醫時能夠得到較高質量的服務,不用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吃一些可吃可不吃的藥等;如何保障在提供公共服務時,能夠提供有效服務,而不是僅限於完成指標任務。這樣類似的關於質量的問題很多,是實現共享發展需要關注的。

  三處理好措施與制度的關係。共享發展的實現主要靠有效的制度安排。實現共享發展要處理好措施與制度的關係。為了及時解決某些問題,可以採取一些臨時性措施,但要長久解決問題,讓人民群眾有穩定的安全預期,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可以總結一些有效的臨時性措施的經驗,將其上升為制度。在“十三五”期間,國家要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與水平,要實現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藥衛生等的全覆蓋,會及時採取一些措施,給群眾以看得見的實惠。但是這些措施如果不上升為制度,就很難實現共享發展的可持續性,也使人們對未來充滿憂慮。所以,共享發展要在制度和法律層面予以保障,使共享發展相關政策、措施制度化、法治化,利用制度確保共享發展的穩定性和永續性。

  參考文獻

  [1][2]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3]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5-11-04.

  作者簡介

  隋書卿1975―,女,漢族,山東威海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