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孝敬長輩的名言
1. 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2.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3.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4.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5. 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6. 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勸報親恩篇》
7. 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勸報親恩篇》
8.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勸報親恩篇》
9.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10. 勞苦莫教爹孃受,憂愁莫教爹孃耽。——《勸報親恩篇》
11. 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法司湯達
1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三國志·魏書》
14.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15. 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16.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裡的第一種特權。——法拉法格
17.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增廣賢文》
18.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增廣賢文》
19.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李毓秀《弟子規》
20. 時時體貼爹孃意,莫教爹孃心掛牽。——《勸報親恩篇》
21.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家語·弟子行》
22.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大學》
23.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24. 首孝弟,次謹信。——清李毓秀《弟子規》
25.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
26.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
27.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李毓秀《弟子規》
28.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29. 爹孃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勸報親恩篇》
30.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第一》
31. 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32.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33.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34.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35. 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6.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37. 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38.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春秋《禮記》
39. 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採
40.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41.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動報親恩篇》
42.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孃。——《四言》
43.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44. 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45.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省心錄》
46.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增廣賢文》
47.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48.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49. 時時體貼爹孃意,莫教爹孃心掛牽。——《勸報親恩篇》
50.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家語·弟子行》
51.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52.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大學》
53.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54. 首孝弟,次謹信。——清李毓秀《弟子規》
55.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
56.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
57.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李毓秀《弟子規》
58.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59. 爹孃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勸報親恩篇》
60.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第一》
61.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清李毓秀《弟子規》
62.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清李毓秀《弟子規》
63.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
64.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請李毓秀《弟子規》
65. 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66.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