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治中國總結

  法治思想是一座巨集偉的大廈,在法治秩序中,法律產生於所有個體的合意,完全代替了權力,國家只是所有管理者的集合。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備受各界關注的情況下於11月9日開幕,11月12日閉幕。為期4天的全會聽取討論了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中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後“首次提出的政策目標和改革路線圖”,“被視為中共未來10年改革的綱領性檔案”,“對中國今後的政局走向、經濟發展、區域平衡等都有深遠影響”。此次會議的意義重大,有學者說,其地位與作用可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媲美,甚至超過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影響。通過閱讀《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次會議所傳達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會議以圍繞改革為主題,涵蓋了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各方面。海內外都十分關注這次會議並給予了積極地評價。讀完《決定》相關的內容,我對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很有感觸。

  此次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改革中,國家做出了這幾種調整,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完善****司法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等。依法治國是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構架,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法治中國的整體戰略佈局,翻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發展的新篇章,使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深入改革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

  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就是堅持人民的權威、執政黨的權威、國家的權威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主要體現為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完善****司法保障制度主要體現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目前法治建設領域的主要矛盾,如今集中在憲法和法律的實施上,我覺得報告已經提出了,有學者總結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和老的十六字方針有非常大的區別,老的提法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這次三中全會強調法律權威,就是要從“有法可依”向“科學立法”的轉變,前者解決的是法律“有和無”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法律“好和壞”的問題這是一個更高的要求。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不是憑空而來的,良法善治才有權威。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努力實現我們的法治夢、中國夢。

  篇二

  一是堅持科學立法。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用明確的法律規範來調節社會生活、維護社會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從我國曆史上看,雖然幾千年來的人治傳統根子很深,但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現在,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要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係,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工作,抓緊制定和修改同全面深化改革相關的法律,確保重大改革於法有據。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看待立法工作,破除部門、行業等區域性利益對立法工作的干擾。

  二是堅持嚴格執法。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紙空文,依法治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現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問題,有的是因為立法不夠、規範無據,但更多是因為有法不依、失於規制乃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破壞法治。必須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既不能以權壓法、以身試法,也不能法外開恩、徇情枉法。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防止和克服執法工作中的利益驅動,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三是堅持公正司法。“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式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權利,那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群眾也不會相信司法。強調,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法律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眾工作。要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工作作風,通過熱情服務,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打官司難問題,特別是加大對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聯絡群眾,規範司法行為,加大司法公開力度,迴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的關注和期待。要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確保司法不受權力干擾,不受金錢、人情、關係干擾。

  四是堅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播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決不能讓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象蔓延開來。要堅決改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誰違法就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代價,逐步在廣大幹部群眾中樹立法律的權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求,通過法律程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我們黨是執政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能不能正確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支援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厲行法治,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推進各項治國理政活動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篇三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黨作為執政黨所一直追求的目標,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但是,要成功建設法治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些年,國家查處了很多違法違紀官員,其直接原因就在於這些官員沒有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為了自身利益置黨紀國法於不顧,把自己脫離出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這樣自然會慢慢走上腐敗墮落的道路。此外,目前社會上面臨的很多問題往往也都是不遵照法律造成的。比如,每個人都十分關注的“霧霾天”、“彩色水”等現象,其產生的根源就在於部分企業沒有依法投入資源保護環境、行政執法機關沒有依法做好監督管理。因此,要建設法治中國,必須要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不斷完善現有法律體系,並強化法律的執行力度,形成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對於我們中央企業來說,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建設法治企業,積極為建設法治中國做出貢獻。法治企業的建設,自然是依靠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是行事原則,規章制度是行動指引。這幾年,我們企業內部各項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基本上涵蓋了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但是,每次內外部審計、檢查均會發現很多不規範現象。究其原因,大都是因制度不健全或不嚴格執行制度造成的。制度不健全可以及時編制和修訂,但是不嚴格執行制度卻顯示出了更加危險的訊號,說明很多人還沒有形成法治思維,只是“憑著經驗幹”或“跟著感覺走”。

  作為一名關鍵崗位人員,我自己其實深有體會。在日常工作中,也會不知不覺跳出制度的約束,依照經驗或感覺去處理問題,造成不規範情況的發生。這說明自身還需要不斷加強學習,熟練掌握崗位所需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只有熟練掌握了才能在實踐中有效應用,慢慢就會形成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意識。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法治企業、法治國家的建設就一定可以成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