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本科畢業論文設計
全球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會計的國際交流,促使了會計準則國際化及國際趨同的產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管理會計的關係
近幾十年來,各國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破壞和環境汙染使生態嚴重失衡。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責任報告中開始突出了對環境問題的研究,傳統的管理會計已經不適用現代企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一些企業開始考慮在會計領域中引入有關環境的理論和實踐。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美國學者謝爾頓1924年首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企業社會責任運動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加強對社會責任的管理,不僅有助於企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助於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企業社會責任觀點是強調在要求企業“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應該通過經濟推斷,弄清楚這樣的要求可能帶來的經濟效果或後果。
二、環境管理會計
環境管理會計產生於20世紀70-80年代第一次環保革命,一些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披露與社會責任相關的資訊,而環境責任作為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引起會計學界學者的重視,開始進入這一研究領域。與傳統的管理會計相比,環境管理會計在新方法上不斷創新,體現出了多學科的交叉。環境管理會計在傳統的管理會計基礎上,在社會責任的發展下逐步推廣和完善。
三、企業社會責任對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起了推動作用
社會責任會計可以說是環境管理會計的基礎,它採用會計的專業方法提供了環境管理會計的基礎資料,並且其完善的報告模式成為環境管理會計所需的內外部報告的基本選擇。
利益相關者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社會總成本理論等理論是環境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發展的共同的理論基礎,支撐著環境管理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可以說企業社會責任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推動了環境管理會計的發展。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斯坦福研究所在1963年對利益相關者做出了最早定義:“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援企業組織將不復存在的團體。”而後經過其他學者的創新發展,一套比較成熟完善的利益相關者理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根據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企業的存在、發展和壯大的關鍵在於其是否能夠很好地協調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企業應該要對所有利益相關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單單隻把維護股東利益放在首位,企業的發展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工業文明程序進行反思的結果,是人類為了克服一系列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特別是全球性的環境汙染和廣泛的生態破壞,以及它們之間關係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選擇,有些企業認為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各項成本,而損害其現實利益,但卻忽略了長遠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因素與社會責任的相關內容是重疊的,可以說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是相統一的。可以說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實依據。
三社會總成本理論
社會總成本是產品生產的私人成本和生產的外部性給社會帶來的額外成本之和。即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環境成本之和。社會總成本能直接全面的反映企業所生產產品的社會效益。社會總成本中環境成本是指企業為減少其管理經營行為造成的環境影響或破壞而發生的其他成本。而產生的這些環境成本最終轉嫁到利益相關者身上,使社會成本的分擔失去了公平。所以,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必須承擔自身的環境責任,所以就要求企業在生產中要注重環境保護,降低環境成本和不必要的支出。而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正是滿足了這種需要,通過對環境成本進行管理達到社會總成本最低的標準。社會總成本理論促成了環境管理會計的發展。
四、環境管理會計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環境管理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發展及在企業中的運用,使得企業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把環境成本從總成本中分離出來,降低了產品的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力。環境管理會計的興起使得企業也更加註重生產節能型環保產品,符合了消費者甚至國際市場的需要,突破了國際上“綠色堡壘的”限制,使得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增強了國際競爭力。所以,實行環境管理會計的企業更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促進企業更好地發展,進而更有能力履行社會責任,獲得更好的發展優勢。
五、結束語
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社會各利益相關者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所以對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企業提高社會責任意識,開展綠色生產,樹立科學發展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環境,降低環境成本。同時採用環境管理會計的方法對環境業績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利用環境績效評估指標對外提供包含環境問題及環境成本的社會責任報告,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和評價,樹立更好的企業形象,降低企業的各種風險,為企業的發展獲得動力和源泉。
參考文獻:
[1]雷珺燕.環境管理會計淺探[J].財會通訊,2013年第10期上
[2]江書軍.環境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探索[J].商業會計,2011,8
[3]張秀敏,姚建明.環境管理會計企業實施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2008,3
[4]田雪峰,王金樑.環境管理會計探析[J].會計之友,2007,11
[5]陳煦江,楊萍.環境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探討[J].財會月刊綜合,2005,9
[6]頡茂華,王珉,劉向偉.環境管理會計理論框架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2010,1下
篇2
淺議生態型管理會計內涵特徵與實施
摘要:隨著“十三五”規劃“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無不體現著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前,如何將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正確的在企業會計核算中得以體現,成為了新時代管理會計創新的重大使命。本文將從生態環境成本、生態補償成本、生態成本預算、生態型戰略管理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將生態型管理會計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中,從而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完善企業的管理體系。
關鍵詞:生態型;管理會計;企業管理;環境成本;社會責任
隨著“十三五”規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在“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中,無不體現著綠色發展理念。其中,首次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不但要形成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在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效率也要大幅度提高,並且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要得到有效控制,最主要是要大幅減少汙染物總量的排放。
其次,在國家不斷鼓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的背景下,綠色會計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來,我國環境現狀不盡人意,隨著科技進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脹,自然資源日益衰竭,環境汙染日益嚴重,這些因素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於是,如何將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正確的在企業會計核算中得以體現,成為了新時代管理會計創新的重大使命。
一、管理會計的發展
從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階段來看。蘇亞民2007[1]將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以成本控制為基本特徵的傳統管理會計;第二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初,是以預測、決策為基本特徵的傳統管理會計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起,是以重視環境適應性、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戰略管理會計和綠色管理會計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改變,為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和改進生態經濟效率,生態型管理會計是在生態問題嚴重時且企業發展不得不考慮生態環境問題的情形下,由管理會計與環境管理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管理會計也是應時而改變的,所以在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綠色會計、生態型管理會計就應運而生了。
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最早在《90年代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中對綠色會計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實際上這也是生態型管理會計的雛形。綠色會計指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會計學的原理與方法,採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對各會計主體的環境管理系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一門新興學科。生態型管理會計就是在綠色會計的基礎,以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通過對財務、企業行為、生態成本資訊進行深加工和系統整合,實現對經濟過程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對生態環境保護、補償進行考核評價等職能的會計資訊系統。生態型管理會計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服務,這也符合了管理會計的內部性特點。
二、生態型管理會計內涵和特徵
生態型管理會計作為傳統管理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是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針對企業的相關行為或經營活動來分析企業的各項財務資訊,並對其進行深加工和整合,採取一定的策略將成本控制到最小,並在企業的財務資訊中把環境破壞的程度量化,達到企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生態型管理會計主要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針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耗用、生態環境破壞、防治等成本進行核算與歸集,對生態環境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科學的計量和報告,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其更加註重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倡導在獲取利潤的同時,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
生態型管理會計是將環境指標、生態指標納入到管理會計核算範圍,因此也具有了其特有的特徵:不確定性比較突出,生態問題具有多樣性,在資源利用方面也非常複雜,並且一些生態指標也不好確定,由此生態型管理會計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經濟週期和效益難以計量,環境的破壞,以至於達到生態系統的破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涉及到的週期比較長,即使治理也不是當前期間就可以享受到的利益,複雜的特徵很難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去衡量,這也是生態型管理會計要得到發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研究方法多樣。生態型管理會計不再僅僅涉及經濟學與數學的計算,還涉及到社會學、環境學、生態學等學科,綜合學科理論,也為生態型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方法。
三、生態型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實施
在管理會計的發展階段中,以成本控制和以預測、決策為基本特徵的傳統管理會計階段是屬於經濟效益型管理會計,而注重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倡導在獲取利潤的同時,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的階段是生態型管理會計。在倡導生態文明的今天,企業在進行經濟效益核算時,應將生態環境成本加入其中,這樣才能真正的緩解企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成本計算中應體現生態環境成本
曲聞宇,趙明辰2013[2]將生態環境成本定義為:某一經濟組織按照國家環境標準體系的要求,為獲得生態經濟效率最大化而發生的自然資源耗費和犧牲,是需要對社會經濟系統進行補償的社會經濟代價。所以企業應加入產品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汙染、空氣汙染和水汙染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的生態成本。
在管理會計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那麼生態環境成本也應該被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生態環境成本,邊際貢獻計算公式為: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生產成本-變動期間成本-變動生態環境成本。這樣企業首先要解決環境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對於生態環境成本的計量不像一項簡單的經濟業務,其計量主體難以確定,也難以客觀進行計量並做出合理成本補償。所以企業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計量屬性,比如:當資源的價值難以直接評估時,可以考慮採用機會成本;當生態資源價值可以使用效用來衡量時,可以採用邊際成本;當公共產品沒有市場價格時,可以採用替代成本;對於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支出的人類勞動費用,就可以採用傳統計量屬性等。這樣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就會對生態環境成本加以考慮,從而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減少隱形的成木隱患,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二在本量利分析中引入生態補償成本
以前很多企業的發展是以汙染環境和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為代價的,沒有注意到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生態環境成本,此時為了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在目前的發展中應支付將後期的生態環將還原到產品生產之初的平攤費用,即生態補償成本。對於木量利分析,企業應在計算保木點時加入固定生態補償成本,如:某一產品保本銷售量=固定成木+固定生態補償成本+單位邊際貢。
三做出生態成木預算
在生態型管理會計實施過程中,除了生態補償成本,也應對目前的生產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支付成本,所以在企業做全而預算時,應單獨分設生態環境預算的相關內容,在企業制定預算和生產經營計劃之初實現生態型預算的監管和控制,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的監督和報告。比如:可以在業務預算方而增加生態環境成本預算內容,預計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增加生態環境成木的量化,定期報告披露生態環境資訊,這樣企業可以隨時根據報告中生態破壞程度做出調整和整治。
四實施生態型戰略管理
生態型戰略管理突出的是綠色作業管理和全而綠色質量管理,企業應將生態保護提升到戰略層而,加大綠色作業管理和全而綠色質量管理。比如:每一道生產工序上對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加以監督,對出現問題的環節及時加以修止,努力降低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汙染和浪費;在成木控制方而,當企業有破壞生態環境和不破壞生態環境兩種方案時,企業在選擇方案時,應該把破壞生態環境方案成本中加入生態環境治理補償預算成本等。企業的戰略實施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將生產資料的消耗和環境保護同企業發展成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企業應將產品成本與生態環境聯絡起來,動態、全而地加以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從而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和生態效益不斷提高。
四、總結語
生態型管理會計在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方而發揮養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當前,大多數的企業管理者目光還仍聚焦在經營業績利益上而,沒有意識到企業發展帶來環境破壞的嚴重性,沒有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所以,生態型管理會計要想得到普遍應用,首先,國家應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方而的法律責任,要求企業在對外財務報告中,應體現生態環境成本的內容,讓投資者對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個更清楚的瞭解;其次,應加強生態型管理會計應用理念的普及,加強企業管理人員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最後,應樹立“生態型綠色”文化“,將”生態型綠色“意識和理念逐漸滲透到企業方方面面,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提高企業管理層人員的素養和精神境界,讓生態型管理會計的實施成為企業特有的管理文和價值觀念。
環境汙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能否藉助生態型管理會計的功能特點,抑制企業管理者以環境為代價而追求短期利益行為的出現,從而緩解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社會、企業、個人不斷地付出努力。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態型管理會計進入企業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蘇亞民。淺談綠色管理會計[J].財會通訊,200712:28-29.
[2]曲聞宇,趙明辰。基於生態保護的環境成本計量探究[J].綠色財會,20134:3-6.
[3]耿建新,曹光亮。論生態會計概念[J].財會月刊,20072:3-5.
[4]張亞連。生態環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目標[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財務與會計,200804:62-66.
[5]胡玉明。管理會計發展的歷史演進[J].財會通訊,200401:18-22.
[6]何雪鋒,王睦瑤,弋建明。讓管理會計帶上”綠色帽子“前行[N].財會信報,2014-9-8B07。
[7]陳慧,楊維瓊,王玉寬,傅斌。生態補償中的環境成本核算研究綜述[J].湖南農業科學,201417:30-3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