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傳播碩士論文

  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社會新聞傳播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媒體環境下財經類院校新聞傳播論文

  摘要:新能力的培養則是尚在探索的問題。我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種能力: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基礎能力,即視野與內容;符合新媒體需要的傳播手段,即大資料整合、多極化資訊獲取與傳播途徑、多媒體表達、網路資訊的穿透與同步的能力等。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傳播

  一、據統計

  大量的讀者流失使得2013 年不少紙媒體當年均出現發行、廣告雙雙大幅下滑的局面。2014 年初,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大企業集團更是開始紛紛宣佈將不在傳統媒體投放任何形象廣告。以長春本地為例,城市傳統媒體如《新文化報》、《城市晚報》、《東亞經貿新聞》等也面臨著此種局面,在訂閱數量、廣告收入以及資訊影響力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尤其是在人才結構方面,許多本地媒體似乎突然發現原有的人才結構已經不適應這種迅速的變化,原有的專業性在新媒體環境下顯現出明顯的不適感。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完成傳統紙媒體的轉型,突破媒體發展的困局已經成為本地媒體集團的共同課題。目前,新的行業趨勢和地方媒體變局對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是新聞傳播專業建設的重要課題,更是走出特色之路的重要契機。尤其是對於寄生於財經院校的這種專業而言,既有的專業格局本來就需要通過變革才能適應財經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的要求,新媒體對於傳媒行業和地方媒體發展的“攪局”恰恰是一個難得的探索建設特色專業的良機。所以,新媒體下的新的行業要求、新的媒體格局應當成為這種型別專業建設的助力,而非傳統新聞傳播思路之中的阻力。

  為了順應這一方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做好行業調研,變適應為引領。以往的專業建設思路往往是對於行業趨向亦步亦趨,但新媒體是傳統傳媒行業所未遇之變局,並沒有成熟的可供借鑑的經驗,更無準則。所以,作為後起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機構,尤其要在專業研究上下功夫,對於媒體變化與需求要深入調研,以期走在行業前沿乃至能夠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上做到引領行業,而非以前的簡單適應。這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重新界定紙媒體與新媒體的關係,明確在新的傳播環境之中如何去理解媒體的相關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媒體轉型過程中的意義與作用。比如,讀者的界定從物件到使用者的變化,而這直接關係到大眾接受資訊方式和受眾群遷移,對於資訊與產品的理解也會直接影響轉型戰略方向的選擇等。二是本地市場的調研工作。對於傳媒人才的需求狀況,詳細分析本地都市報的生存空間和環境。這是對於媒體本身的定位研究,是明確其發展策略的基礎工作。經濟、文化發展狀況與特徵,將是我們評價本地紙媒策略的重要依據。同時,深入研究傳統媒體是數字化轉型、新的內容架構以及資訊平臺屬性與功能,還有讀者的精確化等問題的研究,力求在理論與實踐的準備上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順應者,這樣才能夠成為本地媒體發展的助推力量,從而實現專業建設與地方實踐的融合,走出特色之路。第二,以媒體多元化需求為依據的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教育教學專業設計思路。如今,多向思考的能力,內容的專業、深度,技術手段的多元綜合,傳播途徑的豐富性等都是新媒體時代對於人才的要求。此種環境下,人才培養模式應立足於學生職業生涯的全面發展和行業要求,以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這是除新聞學專業的知識外,還具有多學科的專門知識,既能夠體現“地方性”,又能凸顯“實用性”的專業型複合新聞人才。具體體現為兩個方面,即多專業的融合和新傳播能力的構建。一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市場細分化促使媒體轉向專業化,專業化的媒體急需具有相應專業特長的複合式新聞人才。受市場細分論的啟示,新聞媒體為擺脫同質化的競爭,開始追求‘專業化’特色”,這一點如今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二、另一方面

  新能力的培養則是尚在探索的問題。我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種能力: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基礎能力,即視野與內容;符合新媒體需要的傳播手段,即大資料整合、多極化資訊獲取與傳播途徑、多媒體表達、網路資訊的穿透與同步的能力等。為此,專業建設和教學設定中應堅持“寬口徑”的標準。所謂“寬口徑”,朱晟利、張子照的研究給出了很貼合財經院系新聞傳播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值得認真思考。他們認為:“根據不同的學科專業,選擇不同課程體系的結構模式。與傳統的課程設定以' 學科本位 ' 為主線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專業可考慮 ' 按學科大類招生、寬口徑分流培養 ' 的課程體系結構模式。這種模式將普通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學科和跨學科教育課程整合在一起,適應了特色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應當是我們建設特色專業的體制基礎,只有一個充分考慮專業實踐的教學體制,才能孕育出合乎市場與行業需求的特色專業。

  參考文獻

  1、傳播學視域中的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劉琛;新聞界2007-06-15

  2、論新聞傳播學話語分析理論的建構趙為學上海大學2007-11-01

  範文二:新媒體時代企業新聞傳播論文

  摘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並非是新事物完全取代舊事物的過程,而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兩者共融的過程。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髮展,新媒體對人們的影響將日益加深,而新舊媒體的完全融合已經成為未來新聞工作的發展趨勢,企業新聞傳播需抓住這一契機,引進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技術,加強與其的互動、合作,進而調動受眾的參與熱情,最終提高企業新聞傳播的效率。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

  1新媒體時代的企業新聞傳播形態

  新媒體時代的企業新聞傳播的形態變化,主要體現在傳播環境、傳播方式及傳播主體三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1.1企業新聞的傳播環境變化

  新媒體的載體為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故企業新聞傳播會受到網際網路即時互動性的影響,企業新聞資訊的採集、製作、傳播、擴散及互動等工作,均可成為單獨的個體行為,即新聞資訊的傳播,就是以上單獨個體集合為整體的一個過程。在新媒體時代下,社會公眾均可直接參與到企業新聞資訊的採集、製作、傳播、擴散及互動等工作中,並在其中扮演著主要角色,這是新媒體時代下企業新聞傳播環境最大的改變。由於新媒體擴大了企業新聞的傳播環境,非專業的新聞參與者會使企業新聞具備非專業性,且在新聞傳播中會滋生諸多問題,如網路新聞暴力、虛假新聞等。由此可知,在新媒體時代下的企業新聞傳播環境並非是安全和穩定的,企業的不當行為極易招來網路暴力,並對企業的形象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發展。

  1.2企業新聞的傳播方式變化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界的技術明顯進步,企業新聞傳播的手段、平臺和形式也得到極大豐富,企業通過多種媒體的形式,將新聞向多種媒體平臺傳播,這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企業新聞傳播的主要發展趨勢,也是豐富企業新聞傳播的最佳方式。企業在實際的操作中,能同時整合多個媒體平臺,直接參與到企業新聞的一線採訪、實事發布及動態播報等過程中,使企業的新聞能實現全方位的立體傳播,並通過連續採集的大量新聞資訊,使新聞素材的採集和製作均能符合不同媒體平臺的需求,使企業新聞的傳播形式逐漸走向多樣化。

  1.3企業新聞的傳播主體變化

  傳統的媒體時代,新聞主要源於企業組織、政府機構及社會團體,並由專業性較強的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內容進行採集、製作和傳播,故傳播的主體為職業新聞機構。而步入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發生巨大變化,已經轉化為職業新聞主體與社會公眾共同組成的形式,儘管社會公眾在新聞傳播中並非佔據主要地位,但是這已經打破了傳統媒體中職業新聞機構獨佔鰲頭的局面,使企業新聞主體走向多樣化。

  2新媒體時代的企業新聞傳播策略

  2.1建立新聞代言體制

  在新媒體時代,活躍在新聞界的主體包括傳播新聞的個人、依託傳統媒體新聞資源的新聞機構及“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就是在發生一件新聞事件的現場,政府、主流媒體及專家等群體扮演的角色。而當“意見領袖”在新聞現場處於缺位狀態,且公民親歷新聞現場時,公民可暫時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成為新聞的真實傳播者。因此,企業選擇可適當引進新聞代言制,選擇最佳的新聞代言人,可對受眾實施良性引導,併為企業樹立正面的形象,減少網路暴力事件,進而擴大企業新聞的傳播效果[3]。

  2.2整合新聞傳播平臺

  新媒體時代下的企業新聞傳播工作,不但需要藉助傳統媒體的支援,而且需積極參與到新媒體發展中,以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樹立積極的企業形象,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企業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為整合新聞傳播平臺,擴大受眾的數量和範圍,如在企業內部樹立真實、積極的傳播理念,即新聞傳播的目的是利用新媒體的受眾群體,擴大企業的知名度,併為企業打造專屬品牌,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2.3更新新聞語言

  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斷融合發展,這成為媒體界發展的主流方向,新媒體不但能豐富新聞的傳播形式,而且傳統媒體的廣播、報紙、電視等在釋出新聞時,均大量使用新媒體中的網路詞彙,已形成一種獨特的媒體語言。新媒體語言就是將圖片、視訊或音訊、文字融合的新聞語言型別,其不但使新聞更具形象性,而且也可增強新聞的可讀性。企業新聞傳播的目的是為了打響自身的知名度,因此,企業在新聞傳播的工作中,需更新企業新聞語言,引用新型的網路語言,能增加企業新聞的可讀性,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企業發展,也更能引起受眾的喜愛和共鳴,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2.4轉變新聞傳播思維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可以更自由地參與到新聞傳播中,使企業新聞傳播更具互動性。而新聞中的互動指的是新聞傳播者憑藉現代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讓受眾能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地參與到新聞資訊的採集、釋出、傳遞等工作,且受眾還能對新聞進行評價。新媒體下企業新聞的傳播者和受眾能互相交流,這一現象改變了傳統媒體對新聞的壟斷地位。隨著我國網際網路的出現及發展,QQ、部落格、微博、微信等新聞傳播方式的出現,為新聞傳播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每個網路使用者均能成為新聞的發起者、參與者。在此種新聞傳播環境中,受眾的參與欲會被激發,其不但能主動提供新聞線索,而且還可參與到專業新聞的評價中,體現出企業新聞的全方位互動。新媒體時代下的企業新聞傳播,需轉變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傳播思維,重點增強企業新聞的互動性,主動為受眾提供互動平臺,或者參與新聞傳播的機會,將企業新聞通過多思維、多角度和多形式的方式對外傳播,以增強企業新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5建立新聞發言人

  在新媒體時代,企業的新聞傳播工作可引進世界先進的經驗,如新聞發言人制度。企業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可為企業開闢一條正規、科學的發言渠道。新聞發言人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推行的一種基本資訊釋出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能體現出新聞資訊的公開性及透明度,還能在企業的新聞傳播中得到廣泛應用,更能促使企業自傳統封閉型的經營方式轉變為現代開放式的經營模式,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新聞發言人屬於企業新聞傳播的主體,是維護企業形象的資訊管理者,也是企業與外界溝通的重要視窗,更是化解企業危機的公關人物。在企業內部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可將企業的新聞資訊向有利的方向引導,化解企業的各種危機,併為企業贏得社會媒體及大眾的支援,進而提升企業的美譽度和形象。

  3結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並非是新事物完全取代舊事物的過程,而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兩者共融的過程。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髮展,新媒體對人們的影響將日益加深,而新舊媒體的完全融合已經成為未來新聞工作的發展趨勢,企業新聞傳播需抓住這一契機,引進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技術,加強與其的互動、合作,進而調動受眾的參與熱情,最終提高企業新聞傳播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當前中國新聞傳播學學科發展的特點與問題陳力丹國際新聞界2004-02-20

  2、從傳播學視角看網路新聞的跟帖功能王兆華;東南傳播2007-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