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為教育心得體會教師版
徐梅說,教育已進入“新常態”,但我們的教師、校長、學生、家長、社會,還沒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思想觀念還未轉過來,這也給教育帶來很多困惑。下面是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袁貴仁部長用了64個“改革”、70個“新”、26個“教育現代化”等字眼。這意味著以深入推進改革破解教育現代化程序中的瓶頸問題,依然是中國教育發展轉入新常態的重要“風向標”。
多做對國家有益的事,多辦群眾期盼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在1月22日召開的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要以改革的精神抓落實,敢於打破利益固化,勇於突破舊體制機制!要以創新的方式抓落實,把督查、自查和第三方評估、社會評價結合起來,讓社會監督我們的落實效果!要以嚴格的問責抓落實,該獎勵的獎勵、該懲罰的懲罰!要以完善的制度抓落實,做好任務分解、限期報告、政策調整,確保件件有迴音,事事有落實!
在回顧總結2014年教育工作、分析研判當前教育形勢和研究部署2015年的教育工作時,袁貴仁用了64個“改革”、70個“新”、26個“教育現代化”等字眼。這意味著以深入推進改革破解教育現代化程序中的瓶頸問題,依然是中國教育發展轉入新常態的重要“風向標”。
往民生“最低處”精準發力
2014年,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面對中國經濟進入換擋降速、提質增效的“新常態”,中國社會各領域正在適應,世界也在適應“中國節奏”。
作為社會民生之首的教育事業將如何適應“新常態”,成為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議題。
“現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袁貴仁說,“我們的目光要關注千千萬萬身處不同環境中的孩子,我們的政策要惠及千千萬萬身處不同環境中的學生。要把抓好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
這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一次“換擋”。這意味著教育綜合改革從2014年聚力攻堅克難“啃硬骨頭”,轉入向教育民生“最低處”精準發力,讓所有受教育群體都能享受到政策陽光,享受發展成果,以墊高教育公平的起點。
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優質、適合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現代化之夢。對此,袁貴仁強調:“要集中力量解決教育公平中的緊迫問題,努力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會公平的基礎。關於擇校問題,說句實在話,北京能解決,沒有地方不能解決!別的省不要再來說有困難,沒有理由解決不好!”
保障隨遷子女、特殊教育、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困難家庭兒童等困難群體的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機會,一直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社會弱勢群體最大的心願。老百姓的這些期盼都已被列入今年教育部的重點工作。袁貴仁要求,要堅持雪中送炭、精準發力、綜合施策!
“今年的教育工作會報告針對性非常強,對地方的指導作用很大。”坐在會場第一排的黑龍江省教育廳廳長徐梅說,“我們用兩年時間,將義務教育階段的小火爐全部改造成水暖、電暖,解決了不安全、不衛生等問題。但從今年的教育工作會中,找到了我們下一步改革的發力點。”
向結構調整要發展的活力
當“新常態”遇上中國教育實現由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曆史性轉變、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倒計時的歷史關口,中國教育如何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活力何在?
與“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相似,“換擋期”的中國教育發展也需要新思路、新方法。“現代化的教育,應當有合理的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大教育結構調整的力度!”袁貴仁說,發達地區也有發達地區的難處,薄弱地區也有薄弱地區的優勢。有的省提出的問題,其他省份早就解決了,答案就在兄弟省份!
以2014年高教界普遍關心的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為例,袁貴仁說,一些學校特別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雖然名稱和地位“升格”了,但辦學能力、培養水平並未真正“升格”,有的甚至出現了招生難、就業難並存現象,發展難以持續。
“轉型是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也是這些學校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轉型的關鍵是明確辦學定位,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袁貴仁進一步解釋說,轉型是對已有普通本科院校辦學思路、模式的調整,不是職業院校的升格,不是“掛牌”,不是更名。轉型要從各地各校實際出發,積極穩妥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陣風。
對此,教育部2015年將抓緊研究制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並印發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加快建立高校分類設定、分類撥款和分類評估制度,為轉型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談及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袁貴仁指出,今後,要以一流為目標,持續支援,統籌推進;以學科為基礎,淡化身份,強化特色;以績效為槓桿,突出競爭,強化開放。國家支援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方向不僅沒有變,而且還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但是,今後的管理方式要改革,要引入公平競爭,加大績效考核,建立激勵與退出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全面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社會貢獻力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入實施“2011計劃”,不斷促進科教融合、協同創新、合作育人,使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在高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調結構、提質量的背後,是觀念的改變。徐梅說,教育已進入“新常態”,但我們的教師、校長、學生、家長、社會,還沒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思想觀念還未轉過來,這也給教育帶來很多困惑。比如以分數論英雄的傳統觀念的任性和慣性很強,地方政府順應形勢變化的反應較慢,持續過去的慣性較強,對今天“新常態”下對教育的新要求、新變化,也還沒有適應。
從依法治教中找尋改革的動力
實幹為先,落實為要。新一年的改革依靠什麼來保障落實,這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始終繞不開的命題。
“法治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可靠保障。”袁貴仁說,要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依法系統梳理職責許可權,劃定行為邊界,減少審批及各種變相審批,把本該屬於學校、社會的權力還回去,使行政行為都於法有據。同時,按照“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把該管的管住管好,該服務的服務好,該協調的協調好。
袁貴仁要求,各級教育部門要按照這兩個原則,儘早列出“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既要從“越位點”退出,又要把“缺位點”補上,並面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教育行政執法如何有效行使執法權力,是與會廳長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分組討論會上,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王柯敏建議,教育行政執法的物件不應僅侷限於學校,重點是要把所有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相關主體納入執法物件,比如說社會教育培訓機構。
教育投入是教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關於代表們關心的“新常態”下教育經費籌措問題,袁貴仁提出,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兩個提高”是法律規定,也是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法律保障。同時,“我們還要用有限的財政支出,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市場資源和國際資源,放低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教育的門檻。特別是我們要牢固樹立勤儉辦教育的理念,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能少花的錢儘量少花,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對於任何一起貪汙挪用辦學經費、困難群體補助經費的,都要繩之以法,讓他們身敗名裂!”
教育優先發展永遠不過時
在今年的年度工作會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格外受到關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要‘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強化質量意識,提高服務能力,通過高質量服務和更大的貢獻贏得更多的支援。”袁貴仁說,黨的以來,中央反覆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大家也都會記得,1985年鄧小平同志就說過,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永遠沒有“過去時”。徐梅說,與多年前不同,現在的地方政府也重視教育,但一些地方的科學發展觀還未完全樹立起來,覺得重視教育就是把學校建得漂亮點,甚至有的貧困縣舉全縣之力建一所高標準學校,而將偏遠的教學點、村小全部撤併,這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今後在方向、規律上還需適應新的要求。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說,經濟“新常態”後,教育如何爭取更多教育投入是個新問題。因此,要發揮好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中獲得更多支援。
袁貴仁要求,教育系統的幹部要奮發有為、主動作為,在中國教育基本實現現代化進入全面攻堅階段之際,我們決不能驕傲自滿、懶政怠政,要盡心盡力,廉以服眾、勤以治事,崇尚實幹、狠抓落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篇二: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了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經濟執行和發展,有它的內在規律,而教育是人學,是培養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業,人的發展和成長相對於經濟,更有其必然規律,教育更應該樹立一種新常態意識,體現一種新常態思維。
新常態下的教育,不應該是強迫,而是引導;不是灌輸,而是浸潤;不是施壓,而是影響;不是改造,而是改變。它不是讓孩子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幫助他成為應該成為的那樣的人。
新常態下的教育,在於積澱孩子素養,提升孩子素質,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紙分數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養看得比考試成績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將不再以“分”為嚮導,以“考”為法寶,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為目標,而是基於“人”的哲學拷量與追問,把培養一個個精神獨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擔當,能夠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為己任。
新常態下的教育,當以人為本,遵從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個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鼓勵他們不斷嘗試、直面挫折。一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有可能重新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個性。而教育不應該成為枷鎖和禁錮,緊緊地攥著孩子。
新常態下的教育,會無限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和發展的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愉快學習、探究學習中學會學習,快樂成長,而不是憑死記硬背,死整蠻幹,靠拼時間、拼體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試成績。
新常態下的教育,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這樣的平常心,會引導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就像老農對待禾苗一樣,按農時施肥澆水,而不會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在孩子的世界瘋狂開採。
新常態下的教育,不應再有超大規模學校,不應再有高考集中營。校園會成為孩子們真正的學園、花園、家園、樂園。在這裡,孩子不會被定位於工廠流水線上的一件件產品,他們可以有比較充足的時間與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參與各種社團活動,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新常態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長不趨炎附勢,不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而是保持一份豁達與寧靜,堅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國的情懷和擔當,盡全力讓學校成為美好事物匯聚的地方,併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適合的教育。
新常態下的教育,還要求老師們把教育當作良心活兒,從孩子成長出發,一切著眼於他們當下學習生活以及未來人生的幸福,而不是僅僅為了九年、十二年學習之後的那兩天。他們能夠在夾縫中遵循教育規律,不計較個人得失,憑著良心、愛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壓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學生。
我們的教育應該進入這樣一種新常態,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為了教育,也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篇三: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博物館事業也蓬勃發展,成為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已經達到了4065家,10年間增長一倍多。儘管各類教育博物館不斷湧現,但普遍存在規模小、層次低、經費缺、門類雜、功能少、影響弱等問題,而綜合性的國家級教育博物館一直都是空白。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建立國家教育博物館是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精神的體現,是實現提出的“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目標的重要手段。
承擔重要歷史使命
建立國家教育博物館是深入學習貫徹關於教育文化發展系列講話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力體現。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教育作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著關鍵作用。教育博物館屬於專題博物館,為教育界提供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育變革的具體畫面。
建設國家教育博物館可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促進公眾綜合素養的提升,更好滿足龐大教育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同時也有助於公眾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感受我國教育事業取得的顯著成就,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突出教育優先發展
強國必先強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建設一流的國家。
我國有著悠久的教育歷史,珍貴的教育遺產和教育文物資源,如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有教無類”,體現了普及教育、追求教育大眾化、平等化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培養創新人才是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保障,這需要充分發掘傳統教育內涵,以促進現代教育發展。因此,建立國家教育博物館符合新形勢下廣大社會成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的迫切願望,也是體現以人為本、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時代標誌,可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科學繼承教育歷史遺產
曾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一部中國教育史,折射出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史,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古代官學、私學、書院、科舉都有眾多教育文物遺留;近代新式學校和數次留學熱潮也有眾多教育文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教育方針政策的形成有大量檔案見證;新中國成立後,現代教育的探索發展有眾多教育文物亟待整理與保護;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的教育珍藏有待系統管理與應用;大量分散在各地的名校、老校的教育文物與教育史料,需得到保護利用;各民族地區與革命老區的特色教育文物、教育檔案需要徵集與保護等。
促進中外教育文化交流
目前,我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28個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3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國家教育博物館,通過加強教育對外合作交流平臺建設,來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基於上述原因,我有以下想法:
一是高度重視,增強保障,將國家教育博物館建設專案納入《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列入國家財政專項支援。
二是借鑑經驗,明確定位。國家教育博物館要建設成為教育文物的收藏中心、教育文化的展示中心、教育遺產的研究中心、教改經驗的推廣中心、世界教育的交流中心、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公眾文化休閒中心。還可根據型別設立主題館。
三是合理選址,爭取贊助。為彰顯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國家教育博物館的選址可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附近區域。建成後,可積極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建設。
四是積極宣傳,形成共識。通過各類媒體,舉辦相關文化傳播活動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共識,以推動國家教育博物館建設。
五是凸顯特色,服務教改。國家教育博物館可劃出一些專題展廳進行動態策展。由不同教育單位輪流舉辦展覽,既能推動學校自身發展,又可實現交流,達到共同進步,推進教育均等化。
六是廣泛合作,擴大影響。建立中國教育博物館聯盟,積極開展與港澳臺地區教育博物館的廣泛聯絡與合作,同時拓展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建設中華教育文化數字資源庫,增強中華優秀教育文化的輻射力與影響力,為世界教育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 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為教育心得體會教師版
- 黃芪當歸羊肉湯怎麼做
- 成功的因素論據
- 美國留學生活費一般多少錢
- 年度銷售工作總結
- 河北省內自駕遊好去處華的生活總讓人留戀,但是迴歸才是你真
- 聖誕節主持人開場白臺詞
- 如何做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發言稿精品
- 基層法律工作者管理辦法
- 肉牛飼養配製的方法有哪些
-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
- 五代十國的天策府寶
- 餐飲營銷經理崗位職責
- 吃了對眼睛好的食物有哪些
- 學憲法講憲法主題演講稿_等您來圍觀
- 正確喝葡萄酒的方法
- 應聘銀行職員自我介紹
- 怎麼做好吃的掛麵簡單又快捷
- 為什麼會尿頻
- 大學生的勵志簽名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