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的論文
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不僅僅是學習積累理論知識,更是為以後走向社會打下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校思政教育社會實踐論文
一、社會實踐在思政教育與環境影響中的結合
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泛化的特點,而正是這種特點,也造成了社會環境越複雜,則高校思政教育難度越大的現象。則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也越大。當今社會環境的複雜性主要是由於高速發展的生產力決定的,隨著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和資訊化,使得社會矛盾並沒有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減少,,反而社會矛盾更加的激化。而正是這種社會矛盾對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傾向也有重要的影響。學生身處於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思政教育除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應當重視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程序,以及社會資訊的泛濫,都使得當今大學生的判斷能力和取捨能力,需要進行強化。而現今許多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已經出現多樣化和複雜化的特點,這使得大學生原本的價值觀念出現模糊,並由此迷失自我的現象,這些都是對思政教育的嚴峻挑戰。
二、社會實踐將思政教育與環境影響相結合的途徑
2.1社會實踐中經過創設的“人造環境”
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彙總病不能離開“人造環境”,而“人造環境”也正是學生將來或許所能面臨社會環境的客觀再現。並通過了有意識的選擇和改造,使得社會實踐有目的、有計劃、有輔導。學生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環境的選擇、分析和反思的過程,並且社會環境在向“人造環境”轉換的過程中,也脫離了以往環境印象的泛化傾向和模糊性。
2.2社會實踐推進了教育目標的實現
社會實踐能夠將環境影響導向與教育目標相同的方向,並有效的解決社會環境的複雜性,從而推進教育目標的實現。並讓環境影響與思政教育之間相互促進。社會實踐作為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知道的思政教育活動,能夠充分利用環境影響,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
三、社會實踐能有效的解決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的情況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需要強化理論教育與環境印象的教育合力,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夠緊密聯絡實際,並也是思政教育與環境影響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教學目標所在。思想政治知識學習無法解決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問題,學校本身無法替代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學生的理論教育也無法改變學生的生活體驗,因此理論教育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其並不能解決理論知識與實際現實相脫節的問題,而一味的注重環境影響,也同樣無法解決。面對環境影響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及時的給予學生足夠的引導,學生的現實活動更加根據自發性,並不能幫助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而社會實踐是解決學生理論與社會實際想脫離的最好辦法,理論學習和環境影響都是通過外界資訊而作用於學生內心世界的過程,但學生本身的內在基本素質提高,需要學生進行自身的實踐性外,並將思想道德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的加以運用,才能實現主觀到客觀的變化,並更好的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
範文二:群眾路線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學習踐行群眾路線的關係
社會實踐是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走進農村、走進社群、走進社會,學習群眾智慧,瞭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大學生課堂外的第二個學習平臺,也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的重要途徑。黨的教育方針強調高校在教育與實踐統一性的原則上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要求大學生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武裝思想來強化自己的精神世界,確立正確的、牢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新一代大學生,我們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絡,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而要這樣做,就必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只有這樣,才能將群眾路線真正地轉化為自己的理念並踐行到實際行動中去。
二、群眾路線審視下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堅持群眾路線,必須講究方法、求真務實、注重長效發展。以此要求來審視,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
一從實踐目的來看,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還不足
由於缺乏事前科學的指導與管理,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具體內容與重要意義認識不夠,對為什麼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甚至連活動內涵和具體方式都不甚瞭解,實踐活動帶有盲目性與隨意性。他們缺乏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升自我的影響力認識不足,思想與行動不能達成一致。大學生做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多是做些簡單“三下鄉”走訪、調查後便草草收場,沒有以“一切為了群眾”為出發點設立實踐專案,忽略了社會群眾的需要,不能做到哪裡需要哪裡去,實踐內容較為空泛,缺少針對性,致使部分社會實踐活動流於形式,有名無實,成效低下,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不大。因此,如果大學生沒有正確地、清晰地認識社會實踐活動,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意義,即使投身於社會實踐活動中也是益處不大的。
二從實踐過程來看,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系統有效的組織開展
當前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缺乏系統性、規範性,不能穩定高效、創新靈活地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基層群眾,瞭解並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缺乏主動依靠群眾,大學生沒有積極與社會基層群眾進行深入互動,從群眾的討論中發現問題,在需要幫助時努力創新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開展活動。實踐學生常常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難以沉入基層,從問題表面看問題,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想作出判斷,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不能得到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沒有一個系統、有效的組織進行策劃社會實踐活動,就難以持續深入地展開實踐活動。
三從實踐效果來看,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反饋機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學生實踐活動的實施和總結階段,不關注實踐後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實踐作為一項以高校為組織領導,以大學生為活動主體的實踐調研活動,通過組織策劃,深入群眾,瞭解情況,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卻難以將實踐成果反饋回到社會中去,不能實現為實踐地和服務物件提供智力支援,這直接影響到社會實踐的效果,使社會實踐活動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意義,也因此導致部分社會基層群眾並不是很認可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導致一些地方或單位把接收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一種負擔,因而不能主動、積極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同時實踐成果反饋機制的不健全也讓大學生找到了“偷懶”的機會,實踐腳步在分析總結完成後戛然而止,不管所得的結論是否符合客觀規律,不再作深入的跟蹤調查,嚴重製約了社會實踐的長效發展。
三、以群眾路線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
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真正學會運用黨的群眾路線,需要經歷一個端正立場、改造世界觀、鍛鍊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的長過程,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做到,這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克服侷限、求實創新、實現長效發展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一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宣傳教育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任何理論的形成都要在大量的實驗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高校要著力培養大學生在實踐中動手動腦的能力,養成實踐實驗態度的習慣,要善於把課堂的做學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運用到服務社會中去。所以,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要以群眾為學習物件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要以真正瞭解群眾的迫切需求和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實踐活動的落腳點,要以“群眾需不需要、答不答應、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實踐活動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準。有了思想上的覺悟,就要將其付諸於行動,開展對社會、群眾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解決實際問題讓群眾滿意。這樣既能保證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鍛鍊自我,也能做回報社會、奉獻社會,實現雙贏的局面。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實踐教學工作和組織機制
在教學上,高校應正確認識到社會實踐對學校的深化建設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意義。不斷地改進實踐育人體系,把社會實踐進行學分制化,作為一門學科進行教學,由高校統籌徵集各系院優秀社會實踐活動案例,由專業指導老師進行內容整理、形式分類、形勢分析,由思政教學老師進行教學推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準備前期接受系統的思想教育,減少走彎路的機率,讓學生更明確群眾需求,以及如何正確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問題中。在組織上,要針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發展狀況,進行優良搭配、系統組隊。積極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跨系院自由組隊選題,優勢互補,各盡所能,培養創新型思維和團隊精神。
三創立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在社會實踐上,高校應積極主動地、大膽地向社會尋找資源,與城市社群、社會服務機構、企事業單位等聯絡並簽約建立多個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為學生搭建更多的鍛鍊機會和平臺。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適當的行業進行實踐調研,在實踐中可以與實踐地簽訂實踐基地,以便開展進一步的實踐,也便於後續實踐者的再次實踐。同時,政府也應做好“推手”工作,調動企業、地方的積極性,鼓勵其接納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當然,作為與高校合作的基地的回報,高校應利用學校豐富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大學生應真正為實踐基地提供長期服務,實現為群眾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讓群眾真正滿意。另外,學生也可以切實瞭解到企業所需人才的要求,改進學習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質,為將來踏上職業道路積蓄能量。
四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考評激勵機制
高校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承辦者,應積極加大資金加入,建立專項基金,完善考評獎懲制度,支援、保障學生的實踐教育,充分調動師生對於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於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明確社會實踐的意義、認清自身的責任,並把教師參加和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與教師考核、工作業績、職稱評定等方面考評向掛鉤,提高教師責任感。對於學生,要建立良好的社會實踐監控體系,通過網路平臺、電話等通訊裝置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進行跟蹤,及時反饋問題並提供適當幫助,保證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實踐結束後,學生要提交社會實踐心得,並組織開展社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社會實踐先進集體的評選工作和總結交流表彰大會,對取得突出成績的個人、團體、單位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若個別師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弄虛作假,也要對其作出相應的懲罰,做到獎懲分明,讓師生用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實踐為青年馳騁思想開啟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業更有利的條件。在組織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社會實踐只有僅僅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絡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瞭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