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師教育科研學習心得3篇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素質的熔爐,是使教師從“教書匠”走向名師和專家學者的必經之路。下面是帶來的關於教師教育科研學習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關於教師教育科研學習心得
聽了有關“教育科研知識講座”後,感覺受益匪淺,下面講座談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直以來,我總是認為課題的選題是學校領導,是搞教育研究的專家才能做的事,與我們這些每天站在講臺上的一線教師關係不大,我們只需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通過講座我認識到自己的這種想法是多麼膚淺,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才是科研課題的最基本來源。原來,“十一五”期間,市教育科研規劃部門圍繞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確立的三大課題“小班化教學”、“構建生命化課堂”、“有效教學”,以及為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全市中小學開展的“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體育大課間”和“實踐與創新”三項主題活動的課題研究,都是從教育教學實際中提出的、急需探索和研究的問題。原來課題的選題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常規教學中,就在我們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講座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科研知識講座,更是一次心靈的交流,一次知識與智慧的碰撞,更有一種心理的愉悅與享受。這讓從來不喜歡聽理論講座的我也聽得津津有味。
科研來自教育實踐,它往往從小處、從細微處著眼,科研雖然高深卻也並不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領域,這就是我本次聽講座的最大的體會。當然聽完講座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理論水平的不足。今後,我一定要多學習與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以此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同時從日常的工作中多觀察,多發現,多反思,隨時隨處記錄來自教學一線的素材,爭取讓自己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一個全新的突破,努力使自己由一個經驗型的教師向科研型的教師轉變。
篇二:關於教師教育科研學習心得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我們進一步瞭解到了一些以前從沒有知道的內容和好處,瞭解到在小學進行教科研的意義,特別是在鄧濤教授的引領下,我從思想上打破了“教育科研是專家的事,研究人員的事,與我們這些普通教師無關”的認識,認識到課題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有目的、有計劃地用科學的態度認識教育現象提煉教育經驗,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創造性實踐活動。即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總結工作,找出一條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的科學方法。
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學業務水平。整個課題研究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學習理論進行研究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提高分析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收集文獻資料和篩選資訊整理資料的能力,歸納和概括研究資料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對於新的教學任務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教師開展教育科研也是我們教師自身專業化的急需。歷來人們都把教師當作一種職業,認為只要有點文化知識就能夠做教師。不認識也不認可教師的專業地位。教師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對教師的專業要求。
教師參加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學事業發展的需要。教師參與教育科研,不僅可以為教育科學提供大量的實踐經驗,為教育學提供"源頭活水",而且可以吸收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把這些理論轉化為實踐操作,發展應用教育技術科學,為教育學填補這方面的空白。
專家精闢獨到的分析,使我意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要做一個優秀教師,至少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博覽群書,博採眾長
要教好書,必須得有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來支撐,在教學業餘時間,要多閱讀有關教育理念的書籍、報刊,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還要多上教育網,多看教育頻道,吸取其精華,以此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正如培訓中老師提到的,要教到老,學到老。
第二、要以學生為主體
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就得改掉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而採用今天的“探究式”、“小組合作式”教學,把“一問一答式”改為今天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式”。在教學中,儘可能的做到以學生佔主體地位,以此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要找準問題,寓教於樂
“學生能做的就不要重複,我們要解決學生不能解決又急需解決的問題”。做教師的要善於在學生大聲的“我會答”、“我能行”中發現快樂。在教學中,要努力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氣氛,多以遊戲式教學為主,讓學生愉快學習,健康的成長。
第四、要找準目標,深刻反思
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到課堂教學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結合,沒有目標的教學正如一盤散沙。每天都要做到反思學生、反思課堂設計、反思自己。
第五、要適時獎勵,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實施的義務教育,多數老師都感到書難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求知慾低成了普遍現象。要搞好農村教育教學工作,教師特別要多用語言表揚、鼓勵學生,適當適時給予物質獎勵,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優越感和成就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培養人才的需要,是發展教育科學的需要,也是我們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要用這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教師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開展好教育科研工作。總之,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感謝縣局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次學習機會,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這樣的學習。
篇三:關於教師教育科研學習心得
我從教23年,寫過一些論文,也有一些論文獲獎並發表。近幾年,我有幸參加過市鎮論文評審,閱讀過大量中小學教師的論文,感到中小學教師在論文寫作中有些困惑,本文試圖分析之並提出應對的策略。
一、態度不夠端正,不想寫
態度決定行動,有什麼樣的寫作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寫作行為。開始寫論文,都是外在的推力多一些,因為學校要我寫,因為評職稱要論文等,而不是我喜歡,所以我要寫。目前,有相當多的教師的論文是臨時去寫,拼湊而成。平時沒有研究,平時沒有收集資料,沒有關注、思考這個問題,也沒有去實證研討,等到學校說要交論文了,才臨時到網上去東拼西湊一點資料,倉促而成,質量可想而知。
要解決態度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著手。
從學校外部來講,首先要完善制度,激勵、引導廣大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對科研成績突出的教師給與一定的補貼,進行專項的獎勵,在職稱的評定、先進的評選、骨幹教師的評選時優先考慮。學校要搭建平臺,讓骨幹教師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比如,讓教師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專題講座。好文章是逼出來的。我個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就是這樣逼出來的。去年,因為市科研辦安排我到茶山鎮、虎門鎮等鎮區作《教育科研課題的選題及申報》的專題講座。我把講稿寫好就是一篇很好的科研論文,獲得2009年市教育學會論文一等獎。市教研室安排學科帶頭人到鎮區講座,我在山區片作了一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的問題與對策》的報告,我把講稿整理好,該文獲得廣東省2009年小學語文優秀論文一等獎。
“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如果你對某個專題沒有研究,沒有思考,沒有收集相關的資料,就不會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石碣實驗小學的楊奕平老師的論文《優化“主題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探索》經過三年的研究,上了10多節研究課,整理收集了近10萬字的研究資料,所以他撰寫的論文有理有據,既有高度,又有廣度和深度,還有可信度,獲得東莞市2009年小學數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從內部教師個人來講,要轉變觀念,樹立科研促教的理念,從“苦幹型”教師向“智慧型”教師轉變。凡是喜歡寫文章的老師,往往總是一所學校或一個地方的能師。凡是喜歡舞文弄墨的人總喜歡讀他人的文章,這樣便能經常學到他人的長處,較好地充實提高自己。凡看到的、聽到的教育教學現象,對它的一番認真思考就是研究,思考之後產生自己的觀點、看法、評價,寫成文章就是學問。這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經驗上升到科學,教師的智慧就出現了一個新飛躍,從而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更豐富,教書能力更高,育人本事更大。
其次,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寫文章也是備課。要寫文章就要多看課本、參考資料及其他有關的書籍。看得多了對有關知識就會理解的深刻、掌握的牢固,從而也就會提高授課的質量。特別是自己研究的內容如果與工作直接相關,更可豐富講課的內容。論文創作就是那塊“不誤砍柴功”的磨刀石。
只有教師從不願寫到樂意去寫,論文的水平才會提高。
二、選題沒有新意,不好寫
“選題”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寫什麼”。如果“寫什麼”不明確,“怎麼寫”就無從談起。因此選題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論文的命運。教師常常會覺得,不管寫什麼,好像都有人寫了,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好寫的。寫的論文,老生常談,沒有新意,付出再多也沒有什麼價值。例如,東莞市教育學會2009年評獎的論文,圍繞轉化後進學生的論文就有30多篇,其中很多論文泛泛而談,題目就沒有新意,如:《對初中階段後進生的轉化工作的一些思考》、《小議班主任轉化後進學生的點滴體會》等。而有的老師,同樣寫後進生的轉化,切入點較好,角度新,言人所未言,如“單親家庭後進生的轉化研究”,“建立QQ群,轉化後進學生的研究”等。
有些問題別人已經研究過,並有了公認的結論,這個選題就不要再去寫了,除非你想推翻已有的結論。比如,《論素質教育的可行性》,我們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已經十多年了,黨和國家都已經做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已經沒有必要去論述其可行性了了,如果是剛剛推進素質的時候,這樣的文章還有研究的必要。
一抓住“四點”來選題
要確立“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的選題,策略是抓住“四點”。
1.抓住難點 。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習慣不好,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這些問題雖然有不少人進行了研究,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另外,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困惑,比如,近年來盛行“賞識教育”,它適合所有學生嗎?難道教育就不能有批評和適當的“懲罰”嗎?該如何把握度,有的教師根據這樣的疑問提出了“ 適度懲罰對形成兒童良好行為的效果研究”選題。
2.挖掘亮點。 教師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般都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如有的教師善於做學習困難學生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師生關係;有的善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的在課堂組織教學和管理方面很拿手,課堂秩序很好;有的在班級管理方面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帶出了文明班級,這些都可以形成研究的選題。例如,長安中學德育副校長吳房添,對國旗下講話,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提高國旗下講話德育功能的研究與實踐》獲得廣東省普教成果一等獎,並出版了專著《風展國旗舞藍天》。
3.尋找盲點。盲點就是別人還沒有發現的選題。別人已經研究的東西,我們再去研究,往往費力不討好。在課題研究中如果獨闢蹊徑,可以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學段與學段之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邊沿地帶”尋找未解決的問題,確立研究的課題。如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各個學科,不同年級的老師,很多人在研究,我們再去研究,很難有所突破。石碣序倫小學謝軍恆老師,獨闢蹊徑,開展“組建家庭學習小組,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研究”。石碣實驗小學的何振環老師,他將小學美術教學和生態環保教育結合起來,開展了“小學美術生態式教育的探索》,取得很好的成效,該成果獲廣東省普教成果二等獎。
4. 關注熱點。作為中小學教師,要發現有意義的問題,其前提之一是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較為深入的瞭解,並保持經常的關注。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對頭腦一片空白的人來說,問題往往與他擦肩而過。要成為研究型教師,就要經常閱讀教育面的報紙、雜誌、經常瀏覽權威學科教育網站,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多到名校去參觀學習,這樣,既有助於研究國內外教育理論和實際作者關心的問題,尤其是熱點問題。
二把握命題的基本要求
就具體的命題來講,題目表述要清楚、簡潔、新穎。
1.命題表述不清。例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題目,不知道你要講些什麼。即使要用詩詞作題目,建議要有一個副標題“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探索”。
2. 命題要簡潔,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儘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如:“學生懼厭作文心理的原因及其應對策略”,“懼厭”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所以“心理”二字可以不要。另外,“其”指代不明,也不必要,省掉。因此,文章題目開改為“學生懼厭作文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3.命題太空,沒有核心概念。如:“提高小學生書寫水平的研究”,題目太大,不易寫好。如《漢字書寫“三九訓練法”的研究與實踐》。核心概念是“三九訓練法”,《探究回方圖形習字法,快速提高學生楷書書寫水平的研究》,核心概念是“回方圖形習字法”,研究的焦點集中,指向明確。近年來,市教育學會獲一等獎的論文,題目都有一個核心概念,如:《“三案定教”集體備課模式的思考》、《蘇格拉底“助產術”在現代思想品德討論課中的應用》等,因為有核心概念,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資料沒有積累,沒啥寫
一方面,沒有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時缺乏論據來支撐你的論點,會難以下筆。
另一方面,如果資料的收集不到位,你不瞭解別人的研究成果,你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論文,可能別人早已總結,你只是拾人牙慧,徒勞無功。例如,有個教師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生字抄寫幾遍最有效。其實這個問題,美國有位叫賴斯的研究者,早在1892年寫成了《無益的拼寫練習》一書,指出過多的重複練習是無益的。1981年,上海的一所小學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抄寫四遍和八遍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
如何去收集資料,我認為主要的途徑有以下八條:
1.從工作中搜集。有心於教育教學研究的教師,每堂課後或每一單元教學後都要認真思考總結,將其寫成教學後記或教學反思。
2.從聽課中搜集。有些教師為完成學校要求的聽課任務去聽課,有的教師聽課僅僅是抄上板書或課件的文字內容了事,這樣的聽課是無法為課題研究服務的。確定研究課題後,更要帶著問題去聽課,選擇哪些最有價值的環節、細節或教學方法,及時記錄下來。
3.從觀察中搜集。處處留心皆學問。作為教育教學研究的有心人,中小學教師既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對種種教育現象進行觀察,並隨時記錄,用心思索,見微知著。
4.從調查中搜集。調查研究是公論的認識事物、掌握規律的一種有效方法。進行調查的方式,一般有典型調查,抽樣調查。方法上,可舉行座談會,進行個別談訪,開展問卷調查,等等。
5.從實驗中搜集。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記錄,整理獲得實驗資料,包括成功的、失敗的、需要改進的各種資訊。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實驗過程中得到的資料對教育研究來講,都是最寶貴和最有價值的。
6.從閱讀中搜集。開展教育課題研究,一定要學會讀書,學會向他人學習。一是寫讀書筆記。將閱讀中獲得的材料以及感受較完整地記錄。下來。二是做好摘錄。將文中有用的部分記錄下來並做好分類,以便日後查詢。三是做好剪輯。將報紙雜誌上對自己研究有用的文字材料剪下來分類儲存。
7.利用學術會議蒐集。參加專業學術會議是蒐集教育科研資料的重要渠道。學術會議上學者們可以面對面地交流教育研究新成果、新進展或新課題,因此,能使人們獲得報刊檔案中得不到的資訊資料。
8.通過網際網路搜尋。計算機網際網路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資訊資源。上網查詢、蒐集教育資訊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得教育科研資料的快捷、有效的重要渠道。
四、寫作缺乏技巧,不會寫
魯迅先生曾說過:“文章應該怎樣寫,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確實,科研論文的寫作,關鍵是要多看多寫,熟能生巧。
一寫作時“分塊合成”,一氣呵成
初稿的撰寫也可採用“分塊合成法”,就是將相對獨立的各分塊分別安排在一定時間內撰寫,最後再將各部分精心統籌。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時間上的靈活安排,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而言,撰寫的質量也比較容易得到保證。不過在最後統稿階段還要多下一些功夫,做好巨集觀把握,否則將影響論文整體的和諧與統一。
寫不出來時“不要硬寫”。寫不出有種種原因,對論述的問題認識不充分,未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或對所論問題分析不透徹,只見一點,不及其餘,或掌握的材料不夠充分,或對文章的主題、結構、語言表達還末想好等,都可能使文章寫不下去。“寫不出”正好暴露出自己寫作中存在問題,是好事,它說明準備工作還沒做好,寫作時機還不成熟,這時應明智地停下來,細心地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所在。“不硬寫”不等於不能再寫,只要查明原因,對症下藥,克服了寫作中的障礙,就會出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而一旦動筆,就必須趁熱打鐵、全神貫注、連續不斷,把想到的都寫出來。儘管有時反過頭來看,有些想法很簡單、很朦朧,甚至很不成熟,但絕不可輕易放棄。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深入思考,思路已經開啟,如果中斷,將是十分遺憾的。所以一定要克服一切外界干擾,一鼓作氣地寫出初稿。
二修改時吹毛求疵,反覆打磨
初稿寫出之後,首先,要作嚴格的自我審閱,自我修改。對此,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時間,頭腦冷一冷後,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離,較客觀地進行閱讀,這樣可能更容易發現問題。
在寫作時,要能鑽進去;在修改時,要能跳出來。在寫作時,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時,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論敵的位置上,從雞蛋裡挑骨頭,越“苛刻”越好。
如果帶著“自我欣賞”的情緒修改自己的論文,那就必然難以下筆。
其次,在文章的修改過程中,還可以請周圍的老師或同行審閱,以徵求更多的修改意見。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些問題,論文撰寫者自己難以察覺發現,旁人卻很容易看出來。在請別人閱讀指正時,一要誠懇,抱著誠懇的態度虛心請教,別人才會以誠相見。提出修改意見;二要虛心,對於別人提出的意見,要認真考慮,尋求其合理性,認真進行修改。好文章是磨出來的。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正是在不斷的推敲修改基礎上形成的。
三選擇刊物,積極投稿
如果你的文章寫好後,準備投送刊物編輯部之前,還應根據稿件內容,去了解刊物的特點,明確投稿的方向,以提高錄用率。怎樣才能選準投稿刊物呢?首先要注意的是把握好投稿的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時效性是至關重要的。如是高考複習指導、教材教法分析、解題技巧輔導等方面的文章,一般要有足夠的提前量才能配合教學進度。其次要注意“門當戶對”與“投其所好”,投稿要能夠正中編輯下懷。因此要用心研究各類專業報刊的宗旨和風格,以及欄目特色和近期組稿重點,儘量從已發表的論文中揣摩編輯的“口味”,杜絕投稿的盲目性。如是有關教材教法等適用教師閱讀的,就要投向教師刊物;有關學生學法指導等適用學生閱讀的,就要投向學生刊物。
初發稿件,暫且不必向門檻高、通道窄的權威期刊“進軍”,而是從自己的實際水平出發,眼睛向下,緊緊盯住自己最貼近、最熟悉的期刊“鑽空子”。一般地,新闢欄目投遞稿件的作者少,因而向有此欄目的有關刊物投稿,採用率就大;給缺稿件的欄目撰稿,這方面的稿件被採用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能受到行家的認可或發表,自己則嘗試一次成果的歡樂,寫作熱情會更高,信心會更大。但如果文章不盡人意,受到一次挫折,就灰心喪氣,甚至就此擱筆,那將是十分惋惜的。我堅信這樣一句話:多寫點,少寫點,多少寫點;早發表,晚發表,早晚發表。
總之好的論文是逼出來的,好的論文是做出來的,好的論文是磨出來的。只有多讀、多寫、多思、多積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就一定會寫出高水平的論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