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什麼要撫養教育孩子這麼累

  家長們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問題,最集中的話題就是養孩子很累。我們常常羨慕西方國家孩子的獨立性很強,家長很輕鬆、很省心,可是怎麼一到中國家長身上帶孩子就變成了一件大事呢?今天我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為什麼家長養孩子這麼累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為什麼家長撫養孩子這麼累

  1、對孩子期望太高

  在絕大多數有孩子的中國家庭裡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從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兒園、上小學中學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結婚、買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長們事事為孩子籌謀,幾乎無一日間斷。

  這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糾結、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早知今日、各種悔不當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後又是對孩子回報父母、孝順父母的各種期待。

  如此心力交瘁地幾十年,怎麼能不累啊?

  根源就在於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對孩子自己發展的期望,也包括對孩子回報父母的期望。

  在這樣的高期望下,壓力大的不只有家長,還有孩子。如果家長們能夠看開這一點,拋開對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會輕鬆很多。他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2、家長之外的人蔘與太多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國外的家長嬰兒車上推一個,懷裡抱一個,手裡還牽一個,一個人就能帶上一小隊的娃。

  而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中國家庭的一隊人,帶一個娃。爸爸媽媽呵護著,爺爺奶奶伺候著,甚至還跟著個保姆阿姨揹著大包小包做後勤支援,排場陣仗,簡直能趕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參與決策時,有些爺爺奶奶輩兒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這樣的治理結構,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變得複雜無比,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如何能不累?

  3、攀比心過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種輔導班了,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我們不吃,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裡,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別人,常以別人做什麼為指南。都忘記了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

  既要時刻看著別人,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隊,如此怎能不焦慮、不累心?

  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為什麼要跟著別人跑呢?

  4、對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個做父母的,都會竭盡全力的對孩子。但有些時候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不僅家長累,同時也會讓孩子喪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學,幫著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爸爸媽媽在一旁盯著;老師佈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著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著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於撒手不管,當孩子生活中出現困惑,學習中出現困難,就需要家長們從側面去點醒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目的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張嘴閉嘴爸爸媽媽的“乖孩子”。

  5、資訊過載 缺乏主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家長們會接觸大量的育兒、升學、家庭教育的資訊。看似是一個很懂的育兒“專家”,但實際上對如何育兒缺乏主見。

  這裡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趕緊去學著做胎教;那裡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趕緊帶著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這裡看到新生兒需要游泳鍛鍊,就帶著娃去嬰兒游泳館;那裡看到孩子要補這個補那個,就趕緊去買給孩子吃。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蒐集儘可能多的資訊,然後跟著這些資訊東奔西跑上了。

  育兒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的資訊,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主見”。要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除錯。

  這樣,既不需要被過載的資訊衝擊、淹沒,又能夠在育兒生活中採取簡潔、有效、恆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鬆很多。

  6、爸爸是個稀缺品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

  媽媽一個人帶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帶娃,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一是可以減輕工作量,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可以建立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7、消費不理性,造成過大經濟壓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給自己三四歲的女兒買一條裙子,就花了700塊。700塊一條的裙子,當然很可能是品質和設計都很不錯的,而且孩子穿起來,可能確實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媽媽不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費,又能堅持多久,怎麼能不感到壓力巨大呢?

  給孩子最好的,但要考慮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如果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就得不償失了。

  養孩子到底累不累?還是要看各位家長們怎麼選。如果能剔除那些讓育兒生活疲憊不堪的因素,相信養育孩子會變成一段相當愉快、美好、輕鬆的人生旅程。

  家長撫養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對孩子要有大愛,沒有人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但一定要想到真正的愛是使孩子成才,是孩子能夠具有良好的養成教育和修養,有思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培養孩子的過程是逐漸放手的過程,要讓孩子逐漸學會自己應付和處理問題。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因為家長不能替孩子做更多的事,只能逼著孩子自己去動手。所以,早培養孩子自己動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方面,中西差別很大。當小孩子摔倒了後,中國家長會大驚小怪,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而西方家長會不理不睬,全當沒有看見一樣,但悄悄觀察孩子自己爬起來。外國的教育很注重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和對外交往能力。而中國的教育更重視理論和書本,中國家長更喜歡把一切事情都給孩子辦好,讓孩子坐享其成。這和中西方家長與孩子關係的理念有關。西方家長認為孩子長到18歲就是成年人了,就可以和孩子建立契約關係,比如向家長借錢,自己打工等等,家長應該是沒有撫養義務了。而在中國,只要孩子沒有離開家,不管多大歲數,都要撫養。

  第三,重本領而不是親情。在外國家族企業裡,如果你沒有能力和本事,對不起即使是親生兒女也要從最基層做起,逐步學會各個方面的本領後再接班。而中國的家族企業,很可能直接繼承大筆產業或者什麼本事也沒有就當董事長之類的職務等等。所以,中國才有富不過三代之說。

  我自己在這方面也不能脫俗,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大愛的理念,不注重放手讓孩子自己闖世界,而是替她做了許多不應該由我作的事情。今後還是要逐步放手,讓孩子自己闖蕩,自己動手,自己接觸社會,我只給她一些大原則的指導就可以;同時要把女兒當作朋友,經常交流思想,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多溝通,多瞭解,做到既有親情又有大愛的理念。我深信只要調整好思想和方法,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

  家長撫養教育孩子的建議

  人品的樹立來自榜樣的力量

  從孩子一輩子的角度來說,你的孩子分數是好是壞,進北大還是進普通大學,沒有任何的本質區別。真正能把孩子一輩子距離拉大的,是與他為人處事有關係的人品問題。

  人品的樹立來自於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的。我們要求孩子的東西沒有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比如說,家長一邊打麻將,一邊呵斥孩子去學習,孩子當然不願意學習。當父親說:“老子沒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樣沒出息嗎?”孩子就會想,你說你沒出息,那打麻將時我看你也挺開心,你沒上大學也挺開心,為什麼非要我上大學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要我女兒學習,我就拿一本書在我女兒旁邊看,這樣一來,就有一個規矩感在裡面,榜樣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面前,別說別人的壞話

  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要想一想,我有沒有傷害別人。比如說,我們大人有的時候喜歡在背後說鄰居和同事的壞話,而且說的時候不迴避孩子。我跟我老婆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我們議論東家長西家短,哪個人人品好,哪個人人品不好,哪個人小氣,哪個人不小氣。結果有一次我女兒從學校回來,跟我講她們班哪個同學好,哪個同學不好,哪個同學小氣,哪個同學勢利眼。我跟女兒說不能說同學的壞話,同學天天跟你在一起,她們身上如果有你認為的缺點,你放在心裡,更重要的是你要學習同學們的優點。我女兒立刻反問一句:“你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不也議論很多叔叔阿姨嗎?我為什麼不能說同學的壞話?”一句話讓我無言以對。從此以後我就跟老婆定了一個規矩,在孩子面前不能議論別人的缺點,一定要說對方的好話。

 

1.父母平時怎麼教育孩子的

2.父母應該怎麼用佛學教育孩子

3.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4.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5.七歲孩子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