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美德演講稿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禮義之邦”而著稱於世界民族之林。愛國、誠信、厚仁、重義、敬親、貴和、求新、好學、勤儉、奉公等道德要求,經過數千年的不斷陶冶、實踐和發展,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極其重視“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誠實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導向功能,這對於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淺、低階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等腐朽思想來說,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於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道德,只要我們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吸取其精華、批判其糟粕,傳承其美德,拋棄其侷限,併力求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賦予其新的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就一定能夠成為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發展,有助於“以德治國”的實施。
為了使道德建設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和通俗易懂的形式,還必須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對人民群眾進行誘導、啟迪和教育。特別是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運用“格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特點,使他們在青少年這個便於記憶的時期,熟記和背誦這些“格言”,就能夠更好理解、感受和身體力行這些格言的內容,這不僅對當前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有教育的意義,而且,在長大成人後,對他們更好抵禦各種不良影響的腐蝕,也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強調,對青少年加強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規範和格言,對青少年“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習與智長,化與心成”,長大成人以後,對社會的正確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夠順其自然、嚴格要求,也就不再會有格格不入“捍格不勝”的憂慮了。
“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時代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傳統道德基本內容,把傳統美德分為愛國、明智、持節、自強、誠信、知恥、改過、厚仁、貴和、敦親、重義、尚勇、好學、審勢、求新、勤儉、奉公、務實等18個部分,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傳統美德的各個方面,本著少而精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這對於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們的道德品質,進一步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加強以德治國,培養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巨集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傳統精神文化。
傳統精神文化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這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