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德育學習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學習的,那麼教師關於德育學習的心得體會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你喜歡!
篇一
當今社會,未成年人有許多失範行為:誠信缺失,欺騙欺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這種種失範行為中,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對此應負多大的責任?我們的教育到底除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在學校中教師眼中的“差生”有的很快成為社會的叛逆者?時至今日,我頓悟:原來是因為愛的缺失,愛的教育的缺失。
“人的心靈,就像一朵小花一樣,它不知不覺地吸收太陽的光,它永遠需要太陽,需要太陽光輝。”未成年人需要愛,學生需要愛,同時他們也需要愛與教育。一個學生被教師認定是“差生”,這對他們心靈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有的將影響他們一生。因此,歧視對學生成長是不幸的。而在目前教育下,這樣被另眼相看的學生還很多,他們的心靈很早就感知社會的殘酷,感受自身價值的被忽視,
當他們進入社會後,怎會去關愛社會,關愛他人?思考其源頭,是無愛教育導致了他們對社會無愛。多一份愛,就可能為社會多造就一個有用人才。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懂得愛,要去關愛學生,要教育學生學會如何去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需要有愛。
在學校中應開展愛心教育。學校的活動主體無非是教師和學生,這樣愛心教育就應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倡導教愛;二、培養友愛;三、教學生自愛。
師愛,則要關懷學生的生命與健康;關心學生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就需要教師必須首先樹立平等的觀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備更好的文化素養和更成熟的心願,要尊重學生。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是學生對我們的肯定、折服和依戀。沒有平等,沒有尊重,沒有理解就不可能有愛。尤其要把愛更多地關注於基礎差的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用愛去感召他們。“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我們需要學生“信其道”,則要思考我們在教學中付出了多少愛心和耐心?是否愛發怒,一個容易動怒的班主任和教師不會是一個好的教育者。因此,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我們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學校關愛教育第二是培養友愛。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和相互合作精神,提高他們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友愛,就必須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情感,對集體每個人的情感;還要教會學生關心集體中的“弱勢群體”。如集體中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身體差的學生,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性格孤僻的學生等等。班級可以組織一些必要地主題班會和志願服務活動,如“一幫一”活動等,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懂得愛、體會愛、學會愛,使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受到關愛的學生,也可感恩,會盡力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
學校愛心教育第三方面是教會學生自愛。自愛包括自尊、自強、自律、自護四個方面的內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嚴的維護,自強即對實現自身價值的不斷追求,自律即對社會規範的認同和遵守,自護即對自身生命價值的理解和珍惜。
自愛是被愛的基礎,是進一步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基礎。一個對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去愛社會、愛祖國?教會學生自愛,首先讓學生珍愛生命與健康,教會學生自愛,還要幫助他們努力掌握知識、鍛鍊能力、改進方法、培養毅力等,為他們將來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教師、愛學校的人,更懂得去愛祖國、愛社會、愛人類。
因此,實施愛心教育,建設和諧得師生關係,建設和諧的同學關係,構建學生髮展得和諧德育環境,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並努力做好的工作。
篇二
古人云:“師有百行,以德為首。”德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的生命。“無德不成師,德高才為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師德。我,一個初出茅廬的教師,內心雖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力爭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可是真要說起如何做,卻是無從入手。但是短短几天的師德培訓學習中各位老師的旁徵博引,現身說法讓我學到了很多,因此我也逐漸懂得了做一名人民滿意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德修養方面
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未來的教育家應該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才會愛你,也才會讓你在和他們的交往中忘記外面的世界,忘記生活的煩惱。朱和新先生也講過: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熱愛,在每個孩子的瞳孔裡,有一顆母親的心。教育,需要母親般的愛,但是教育的愛,更需要尊重,更需要賞識,更需要寬容。
學生是活潑潑的生命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養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要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FFKJ.Net重他們的個性,教師必須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架子,不僅要蹲下來和孩子尋求平等的對話,還要留有一份純真,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彷彿都是為了賞識而來到人間的。賞識教育最難得可貴的首先是對學生,對孩子,對教育物件永不放棄尤其是教育者所傾注於弱勢群體的關愛和期待。賞識教育的奧祕在於讓孩子覺醒,每一個生命覺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
愛還需要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一種高尚的境界,面對露珠一樣的學生,有時候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此外,教育需要責任。責任源於愛心,其本身亦是真愛。如果說,沒有責任的愛是無法存在的。那麼,沒有愛的責任同樣也是不可想象的。教師崇高的職業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教師必須發現教師職業的生命意義。熱愛教師的職業崗位,必須把它與祖國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巨集偉事業和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新人的重大工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責任就是要求廣大教師要按《教育法》、《教師法》的要求,認真履行人民教師應盡的職責。這種職責是基於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未來的一種深沉的使命感,而又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高度責任心。
二、課改理念方面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為整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動力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必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切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卻是扮演探索者、學習者、合作者、引導者、傾聽者、欣賞者、支持者的角色,使課堂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成為一個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在新課改的理念下,一個好的教師必須具備三個層面的素質:深厚的文化底蘊,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學機智等。其中文化底蘊是最重要,最難做到的,也是教師最為缺乏的。因為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才能內源性地生長出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此外,教師必須要養成讀書的習慣,經常參加教育科研活動,參加各種教師培訓活動,提高自己,充實自己。
三、教師專業發展方面
學校要發展,教師是關鍵。在課程改革逐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年輕教師來說,教師專業發展要經得住學習關、實踐關、職業倦怠關的考驗。
專業知識是一位教師外在美的依託!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通用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社會、歷史、天文等知識既有涵養人文素質的價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則是教師專業化的必然要求。新課程中有不少新知識、新實驗、新方法。不學習,不重構學科知識體系就會落伍,所以教師應該對這些知識進行粗讀、細讀、摘讀、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學本質上更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大凡成功的教師都是很注重學習基礎上的實踐。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步是把書教好,讓學生喜歡你。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研究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是教師的試驗田,教師務必立足課堂,立足學生,立足教材。若沒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貼近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成為一種“無效“的教學;沒有研究,也就沒有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理念,有條件的教師要進行教育科研。
據研究,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隨著教齡的變化而變化。據調查,教師的職業倦怠在教師生涯的最初幾年就開始呈現,而且隨著教學時間增加開始不斷加重。為了擺脫職業倦怠,教師首先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其次要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創造條件滿足自己的高階需要,即實現自尊、自主、自我。此外,還要補充教育哲學資源,加強哲學修養。
除此以上三個方面之外,教師的師德還包括班主任專業化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在此不一一詳述。
這些就是我在暑期師德學習上的體會和心得,並以此鼓勵自己,鞭笞自己,努力使自己勝任教師這個職業,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
篇三
學習,是提高修養的必要前提。對於機關領導幹部來說,學習,是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提高政治素養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論水平、決策水平、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以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教師德育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是出國留學網學習心得體會頻道為您精心準備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師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人格”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為目的,寓德育教育於教學之中。作為英語教師,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外國文化,體會差異,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秉承教育民主理念,與學生在人格上平等,在情感上做朋友,在學習上予以指導;堅持“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善待每一個學生,善於發現他們的潛能,尤其注重後進生轉化工作,在教育教學中以肯定和表揚為主,多用寄予殷切期待的鼓勵性語言,使學生如沐春風。通過學習,我深深地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賦予愛心、給予信心、主動關心、成為知心、投入耐心,才能打動學生。
二、教師應理解並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多元智慧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多元,尊重他們的差異,理解他們的差別,幷包容他們的不足,在愛的包容中引導他們成長。教育是育人的事業,教育最需要包容。有的學生內向、害羞、愛靜;有的學生外向、活潑、好動。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我們要因人而異,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能強求學生整齊劃一地按照老師的意願行事。正所謂“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也可分層次進行,我們應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體育課上的示範動作,對於基礎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做示範,對於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放低些要求,挑選他能做好的動作。讓優秀的學生有發揮的機會,也讓後進的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就感。教師的關愛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課前課後多和學生在一起聊天、遊戲能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每個學生都有與老師親近的情感需要,滿足了這一需要,學生就會感到快樂,各方面都會有一定的觸動。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常常受老師的親近,這些學生就會自覺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並協助老師工作,努力把各方面做好。 總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準,其中所蘊涵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開放的、發展的。直木做樑,曲木做犁。只要充分尊重學生,認真研究並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成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