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兩會”中關於國計民生的話題商討和決議為受眾們所熱切關注,兩會報道也因而是各級媒體每年進行大型集中報道的一場盛宴。以下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1

  觀大勢、掌全域性,議大事、抓大事,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北京勝利閉幕。這次大會充分發揚民主精神,嚴格遵循法定程式,與會代表緊緊圍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履職盡責、凝心聚力,再次奏響了民主、團結、求實、奮進的樂章。大會務實高效、成果豐碩,我們對此表示熱烈祝賀。

  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各項事業、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會議充分肯定各國家機關過去一年的工作。代表們一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充分貫徹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突出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總體要求,貫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既講成績、也講問題,直面困難挑戰,部署應對之策,是一個凝聚力量、提振信心、求真務實的報告。代表們盡心履職,聽取審議了全國人大會工作報告和“兩高”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各項議案、報告和其他議題,為部署和落實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和國家各方面工作凝聚起廣泛共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全面依法治國首先要完善立法制度。這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立法法修改決定,這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生動實踐,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成功典範,是貫徹落實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成果。我們相信,立法法的修改完善,必將對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穩增長調結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升級,任務艱鉅而繁重。新形勢下,面對接踵而至的挑戰、稍縱即逝的機遇,尤其需要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支撐作用,廣聚社會共識,崇揚法治精神,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提供強大的制度動力。

  民主興則民心聚,法治興則國家強。無論是加強和改進立法,確保國家發展、重大改革於法有據,還是加強和改進法律實施,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無論是加強和改進監督,確保公權力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還是充分發揚民主,堅持為人民用權、為人民履職、為人民服務,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序擴大政治參與,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都肩負著重大責任。國家權力機關做出的每個抉擇,都關涉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密相連。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法治規範和完善國家治理,以民主激發和凝聚民智民力,不管形勢如何複雜多變,艱和險可能構成一時挑戰,但時和勢都將在我們這邊。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深深根植於中國社會的沃土,60年風雨為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支撐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重要源泉。永葆開放心態、堅定製度自信,在堅持中完善、在實踐中發展,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必將為中國的現代化程序凝聚起強大動力,以獨特的光輝照亮人類政治文明的星空。

  美好的願景不會自動化為現實,良好的設計要靠實幹才能落到實處。以制度築牢自信、以民主凝聚人心,奮發有為、只爭朝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定能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歷史征程上,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光榮夢想貢獻新力量、譜寫新篇章。

  篇2

  3月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會議,拉開帷幕。來自各地的全國人大代表,齊聚一堂,代表廣大人民,履行職責,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共商國是。以下是應屆畢業生心得體會網為您準備的一些關於全國兩會的心得體會範文,供參考閱讀。 觀察今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法”無疑是一個關鍵詞。新環保法長出了“牙齒”,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對汙染“零容忍”;食品安全法修訂案伸長了“雙手”,將適用範圍從線下延伸到線上,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再也不能逍遙法外。正如新聞發言人傅瑩所言,“法律應該說是一個最熱門的詞了”。

  在全面依法治國之年召開的全國人大,輿論探照燈紛紛關注立法,本屬情理之常。但是摘取輿論關注桂冠的,還應該是立法法修正案。 正如強調的,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用法治引領改革、促進改革,前提就是要有高質量的立法。立法質量不高,或是陷入部門利益的泥淖,或是步入閉門造車的歧途,如何能夠適應依法治國和深化改革的要求?立法法是規範所有立法行為的法,是管法的法,可以說是法律的源頭,有高質量的立法法,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立法。 這也是為什麼,全國人大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履任伊始就指出,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依法治國發展到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有的機關越位立法,有的地方和部門搞保護主義,有的法律法規反映人民意願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等。為維護法制統一、防止“立法之亂”,修正立法法可謂勢在必行。

  法治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法是法律再生產的“把關人”,看上去離公眾很遠,其實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對有些問題,如一些地方的限行、限購等限制性行政手段,今後還能不能再“任性”?“紅標頭檔案”如何遏制?稅收法定如何完善?在立法法的規範之下,地方政府的權力不再任性,不能再動輒以法律之名、行權力之私,公民權利將得到更多保障。

  改革追求其命維新的“變”,法治需要安邦定國的“穩”,以特點是“穩”的法律去適應特點是“變”的改革,就要求立法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節奏、踩準社會變化的鼓點。越是強調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用法治引領改革,就越是需要有規範的立法法作為保障。“只要沒有上位法律、法規依據的,不能減損公民權利”,立法法修正案已經釋放出融融暖意,我們有理由期待全國人大會繼續為法律生產的源頭正本清源。

  篇3

  全國人大3月5日—3月15日全國政協3月3日—3月13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3月在北京開幕。 在這期間,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兩會”代表齊聚北京,代表人民把有關人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一些社會問題提交“兩會”討論。因此“兩會”的召開也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關注和他們有關的一些熱點話題。 觀看“兩會”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瞭解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和出現的問題,瞭解國際國內形勢,明辨是非,認清大局,站對立場,堅決擁護黨中央和國家所做出的科學決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自覺實踐兩會精神,自覺履行學生應盡的義務,積極帶動同學參與到兩會精神的學習、討論和實踐中去。 “兩會”中,有兩個很有意義的看點,一是民生和制度建設是社會發展命題的兩方面;二是與民互動能最大限度發揮參政議政功能。

  民生的問題涉及到中國的社會基層和廣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制度建設則是中國的整體社會能夠保障民生命題順利地發展的一個基礎。如果這二者,能夠通過我們兩會這樣一個參政議政和制度建設的平臺,能夠協調的發展,那麼我覺得這對於我們的兩會以及老百姓來說,都是一個好訊息。

  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都有自己的期待,這些期待如果能夠通過民意的途徑,直接地和我們的委員們進行互動,有助於我們委員更好地調查民生,而且把民間的聲音傳遞到我們兩會上一個高層次的平臺上。

  從“兩會”中,我受到很大的啟發,我認為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應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而實現真正的價值。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進。

  在思想上,除了多多閱讀有關黨史及黨員先進事蹟的書籍、報刊等,還要對習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工作中,努力學習,總結改進,將自己的知識面和組織能力提高到更高層次,爭取更好更高效的完成任務,並及時從點,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將更先進的知識用於生活工作中,使自己不會再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落伍,以便在今後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更大的潛能。 以上,是我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