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項羽作文範文

  劉邦是君主,而項羽,是英雄!於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戰,英雄的失敗。當楚歌的韻律從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對嘶鳴的烏騅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淚磨蝕你的偉岸。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劉邦和項羽作文的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項羽出身高貴,而劉邦出身低微。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梟雄。按理說,我應該欣賞項羽,但是,我卻欣賞劉邦。

  項羽有“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這兩個充滿了矛盾的缺點。他強壯,勇猛,所向披靡。他渴望戰鬥,渴望和對方的主帥戰鬥。喜歡單打獨鬥,喜歡鬥勇。這也就是項羽的匹夫之勇。他不適合當一個主帥,而適合當一個衝鋒陷陣的將軍。

  項羽的仁而愛人也是公認的,為什麼沒有傲慢罵人的劉邦得人心呢?這就歸功於他的“婦人之仁”。人家劉邦派人攻打城池,誰打下來的,就賜給誰,而項羽,只是在平時噓寒問暖飯。但是,在攻下城池的時候,項羽卻掌握在自己手裡,不肯分人。比起升官發財,分地封爵,噓寒問暖算什麼呢?所以,又引出了項羽另一個缺點——小家子氣。

  當時項羽佔領了咸陽,只是搶掠了一番又回老家了。放著現成的皇帝不做,又回去坐他的楚霸王去了。項羽卻覺得,如果有錢了不會老家去,豈不是衣錦夜行,誰看得見?由此可見,怪不得有人說楚人不過是沐猴而冠。

  項羽也因為他的小家子氣和小心眼,導致許多得力干將都離開他投靠劉邦去了。韓信,陳平,范增,鍾離昧……哪一個不是出色的謀士?而項羽很幸運的擁有這麼多能幹的人,卻不會用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沒錯,項羽的種種做法,導致了他的失敗。

  劉邦雖然自己沒什麼本事,卻會用人,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出色的領袖。韓信,陳平,張良,蕭何……一個個為他所用;項羽能忍,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咸陽,那麼多的金銀珠寶,但是張良一勸說,他毅然決然的退出寢宮;劉邦大方,誰攻下的地盤就歸誰;劉邦不拘小節,為成大事從車上把自己的孩子推下來;劉邦不清高,他錯了就會道歉,是英雄就讚賞。不管是敵還是友。

  我欣賞梟雄,所以我欣賞劉邦,欣賞曹操。英雄必然不能成功,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兒女情長,有太多的“規矩”。成大事者就應該不拘小節,為成功而不擇手段。

  二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項羽不愧於一世英雄。他力能扛鼎,他享有崇高的威望,一聲亂世怒吼,八千子弟跟隨,他的江東精銳之師,在鉅鹿城下,在廣袤的關中大地上,給予了那個當年曾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致命一擊。於是,始皇“千秋萬世”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成為了泡影。隨著秦王朝大廈的轟然倒地,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戰爭宣告結束,長達五年的楚漢相爭拉開了序幕。

  反觀劉邦,他的家族世居山東,自幼無賴,不學無術,也沒有什麼卓越的家庭背景,成年後混著做了個亭長的職務,作為一方治安管理之長,他貪好酒色,不但不為一方百姓做出表率,反而“身先士卒”,做著各種為世人所不齒的事情。

  項王鴻門設宴,亞父范增志在必得,自是不懷好意。

  此時二人的實力,正如其身世,一個微弱不堪,蚍蜉撼樹而不得;一個勢奪天下,振臂一呼而功成。

  然而,在兩人對面而爭的鴻門宴上,項王輸了,輸得一敗塗地。

  在范增設計之時,項王滿口答應,然而在叔父項伯的一席“忠言”之下,項羽便把對范增的許諾丟在了腦後。人云“軍中無戲言”,正是項羽這種對待軍情如兒戲,偏聽偏信,任人唯親的態度導致他未能成功的刺殺劉邦,也正是他的這種狂妄自大,招致了他的殺身之禍,為他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而劉邦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此會的重要性。他從一出現在項羽面前就擺出了一種卑躬屈膝向項羽請罪的姿態,從而使他一出場那謙恭的姿態贏得了項羽的歡心,使其認為天下已無英雄,范增所忌憚的,只是一個厚顏無恥的年老無賴,這更堅定了項羽不殺劉邦的決心。此外,劉邦的“果決”,也成為他能夠順利逃脫的一大法寶。當他席間逃走時,他置百餘士卒及張良的生死於不顧,最終順利逃回軍中。

  其實項羽從一開始就錯了。項羽有著極高的志向與軍事天賦,他是一名合格的軍事家,但在政治舞臺上,他無法與年長自己二十四歲,老謀深算的劉邦相比。項羽的主場是在沙場上,而並非那勾心鬥角的政治舞臺,如此來看,項羽最終敗於劉邦之手,也就不足為奇了。

  放走劉邦之後,項王開始後悔。他想把劉邦抓回來殺死,但為時已晚,劉邦已經走遠了。歷史和項羽開了個莫大的玩笑,此後他多少次想要殺死劉邦,而劉邦都像一隻烏龜,縮在殼裡再也不會出來了。他不會再像這次一樣的自取滅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三

  劉邦的興起和項羽的興起,是不一樣的。同樣是看秦始皇出遊,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這反映了作為下層農民,想走上更高地位的看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這是沒落貴族的思想。

  秦統一全國以後,過去的六國的貴族們,不甘心自己地位的失去,處心積慮的想要恢復。我覺得秦朝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沒有處理好沒落貴族的問題,只是簡單的把他們遷移了完事,結果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在陳勝首先起義以後,六國的貴族們紛紛起事相應。承戰國時代的遺風,將領們唯利所趨,起事的六國貴族們也是這樣。作為他們首領的項羽,也是“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劉邦作為下層農民和新興地主的代表,想改變戰國以來形成的社會地位,所以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貴族們認為自己的地位是應當的,所以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們認為自己的地位可以靠拼爭來改變,所以大丈夫當如此也。

  作為貴族的項羽,認為下層人士為自己服務的工具,所以只看重這個人的出身地位。不捨得封賞下層人士。只看重那些有地位的貴族。俗話說:老母豬生豬娃兒,一窩兒不入一窩兒。士不過三代,那些貴族只知道享受,沒有什麼才能。結果就失敗了.

  劉邦任用的人才,除了張良屬於貴族的後代外,其他的都是下層人士和新興地主。即使是張良,也很久沒有嚐到做貴族的滋味了,已經淪為下層地主了。

  韓信的興起,代表了戰國時說客們的遺風,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又成了新型軍閥的代表。只是當時的人心希望安定,韓信想割據的思想,已經不合當時的大勢了。所以劉邦一滅掉項羽,馬上收回了韓信的兵權。

  劉邦在和項羽交戰的時候,自己敵擋項羽,讓韓信掃滅外圍。這樣的結果,使劉邦成了真正的領袖。在人才的使用上面,劉邦做到人盡其才。這一點韓信和項羽都無法相比。

  人的才能有限,需要取長補短,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和劉邦相比。劉邦規模遠大的眼光,即使是在後世,也是沒有相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