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在上漲該不該買房

  總會有人在幻想著中國房價何時下跌,在樓市“看跌派”的鼓動下一次次錯過買房的好時機。其實買房,尤其是剛需住房,該出手時就出手。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房價上漲的19個理由 教你何時買房

  1、城市化程序拉動房價上揚

  中國城市水平只有百分之四十多此,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70%以上,中國離這個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就意味著還有大量的農民要進城,這些進城的農民需要住房,住房需求空間非常龐大。中國正處於經濟調整增長中,城市化程序正在加速,城市化程序的加速,必然伴隨大量非城市人口湧入城市。

  要知道,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了大多數,光進城的農民,就是住房消費中一個非常誘人的數字,除非城市化程序停滯,農民才不會進城。

  2、中國城市處於高速發展期

  君不見中國的城市擴容簡直就是加速度前進,今天的一個城市,幾年前的城區範圍還很小,三五年後,城區範圍就成倍數擴大。拿廣州樓盤來說,幾年前城區範圍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今天已經擴大到3800多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擴張,必然導致大拆大建,擴張後,需要大量的居住、工作人口相匹配。此外,大拆大建還導致大量的拆遷性需求,並且都是小房換大房,普通房換高檔房。不可能城市擴張後,卻無人進駐,而成為一座空城,事實證明,城市擴張到哪裡,人口就填滿哪裡。

  3、經濟發展離不開房地產

  大城市在幾年前,是以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來對待的,當下大城市的經濟發展走上正軌,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雖然不明顯,但仍然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二、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仍然是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這就是為什麼中央進行調控,地方政府卻不配合的根源所在。對於二、三、四線城市來說,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產業薄弱,城市造血功能不足,只有依靠房地產來帶動經濟的發展。房地產的開發,是城市方向的引領者,

  房地產開發到哪裡,城市就延伸到哪裡。房地產的帶動作用,是誰也不可低估的,幾乎帶動所有行業的發展,比如服裝、化妝品等看起來與房地產無關,實際上服裝和化妝品業的發展也有房地產的功勞,開發的大量服裝和化妝品主題商城及專業市場,無不在推動其發展的車輪。離開房地產,各行各業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

  4、房地產成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

  房地產成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不說房地產對地方經濟的拉動,單是房地產開發所需的土地供應,就是地方財政的支撐點,如果缺了土地收入,地方政府的腰包就會囊中羞澀,減少了財政收入,就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職權力量。所以,無論中央怎麼調控,地方政府自有算盤,撥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不能公開支援房地產,便在暗中支援,這也是中央調控成為“空調”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國家規定拿到預售證前不允許採用排號、放籌、登記、預訂等,除了一線城市基本做到外,象二、三、四線城市,基本沒有實行,政府睜隻眼閉隻眼,實際在暗中支援房地產發展。

  5、奢侈消費助長房價飈升

  前些時間,盛傳中國富豪在美國大把大把燒錢消費,“哥什麼都沒有,就是有錢”,這與剛改革開放那陳,靠著幾份膽量而一夜暴富的洗腳上田的農民在夜總會“燒錢”比闊如出一轍。中國剛富起來,由於長期以來的貧窮落後,加上文化底子薄,一旦手裡有了幾全錢,就“小農意識”高漲,擺闊比富,此為其一;其二,由於不少國人手裡有錢了,生活好了生活方式便發生了質變,由以前的吃得飽穿得暖上升為享受人生,當前國人的享受意識日益增強。而寬大豪華的住房是享受生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所以許多人開始換房,面積越換越大,檔次越換越高。中國奢侈消費令世界瞠目結舌,並且有風起雲湧之勢,這些富人買房,出手大方,一看到心儀的房子,就買下,且多是一次性付款。因為他們有的是錢。

  6、控制房價過快上漲,不是打壓

  我每次去演講,都會被問到一個同樣的問題:周老師,未來房地產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將走向何方,國家為什麼老和房地產過不去?問這些問題的人,我想,有一點他們完全沒有弄明白,那就是國家究竟為什麼要調控房地產?調控房地產的真正用意是什麼?許多開發商總認為國家在打壓房地產,為此,一旦有了調控政策便坐臥不安,感到迷茫。

  國家為什麼要調控房地產?因為房地產發展過快,長期佔用“超車道”行駛,嚴重影響其他車輛通行;因為房價上漲太快,幾乎是翻著跟斗上漲的,不利於改善民生。中央政府調控的目的非常明確,只不過大家沒有解讀明白。注意,中央調控房地產,是控制房價過快上漲,是“控制過快”,控制暴利,真正意圖是不要讓房價漲得太快了,但可合理上漲,是將房價控制在一起合理的上漲幅度,而不是要打壓房地產,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對經濟的影響和拉動作用,是非常清楚的,不可能打壓房地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房地產仍然會一路凱歌,在五年內指望房價下降,無異於痴人說夢。當然,房價的波動是有的,短期下調後很快又會上升,主線上上升的。

  7、通脹預期加大,帶動房價上揚

  CPI在不斷上升,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屢創新高,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食品價格指數將直接反射到房價上。看看油價這幾年攀升有多快,像滾雪球似膨脹。物價指數的走高,必然帶動房價上揚,連白菜蘿蔔的價格都在上漲,房價沒有不漲的理由。不可能其他物價上漲,而獨讓房價下跌吧?要控制房價,就須先穩定CPI,否則控制房價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8、地價猛漲,催高房價

  大家只看到房價在飛漲,實際上地價比房價漲更快,有報道說,十年前買下的地,至今未開發,光地價就翻了幾百倍,比做開發還賺錢,又省事。地價是一年比一年高,象孫悟空翻筋斗似的。而地價佔了房地產開發成本一小半,地價上漲,房價肯定上漲。政府採用拍賣方式出讓土地,也只會加速提升地價,人為把地價炒高,除非國家改變土地出讓、流轉形式,否則這一方式只會把地價不斷推向高點。前些年出現的土地樓面價高過房價就充分說明了問題,麵粉比麵包貴是很不正常的現象。一些央企介入房地產開發,因為央企有政府背景,不缺錢,導致地王頻現,這一切都成了房價上漲的背後推手。

  9、建材成本成房價幕後推手

  除土地價格暴漲外,房地產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鋼材、水泥等建材價格的上漲,成了房價上漲的一個隱形幕後推手,成本增加,房屋售價無疑是會跟著增加的,並且房價的增加比成本增加的係數高很多。

  可能有人說,建材成本的增加,在整個成本構成中所佔比例不大,並且建材價格的上升,對房價的上海樓盤影響非常有限。誠然,建材成本的增加,在房價上漲中所形成的推動力是有限的,理由十分簡單,因為到今天為止,房地產仍是暴利,是其他任何行業所無可匹敵的。並且房地產的規模效益明顯,利潤略高於其他行業一點點,都足以形成巨大的利潤漩渦。全國某著名樓盤,在北京樓盤開發的專案,包括所有成本,每平方米大約為5000元,老闆初始計劃開盤9000元/平方米,過度到12000元/平方米。大家可能無法想象,事態的發展也遠超出老闆的期望值,後來該樓盤售價攀上3萬元/平方米,現在到了5萬元/平方米,試問這種暴利有誰能敵?

  儘管建材成本對房價的推動不大,但不等於沒有推動,成本增加,開發商是不可能自己掏腰包的,肯定要轉嫁到房價中去,此外,建材成本上升,至少也給了開發商一個漲價的合理藉口。

  10、房子是保值增值的最佳投資

  房子已不再僅僅是居住的,同時更是一種理想的投資產品。在銀行利息式微、股市風險較大、黃金行情不穩等因素催動下,房子成了百姓最為保值增值的投資產品。從商品房誕生至今,可以說其價格行情一路高湊凱歌,只見升值,從未出現貶值的情況,即使有價格下措的時段,那也僅是短暫的,是市場的自然震盪,並不是房子本身的貶值造成的。

  許多發達國家國民,財務性收入普遍高於中國許多倍,財產性收入是提高國民收入的一種較好生財之道。許多已經買過房的人都享受到了房子巨大增值所帶來的利益。這也正是許多有錢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買房的原動力,在中國,擁有5—10套房子的人並不少,而擁有2—3套房的人則比比皆是。房子超強的增值能力,像興奮劑一樣,令國人振奮。前些年出現的大批炒房團,也正是看上了房子的超強增值能力,並且大都從中獲得了鉅額利潤。

  11、“有房才有家”

  受幾千年來的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國人總認為“有房才有家”,沒有房就形同漂泊,像無根浮萍。這一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在影響、左右著國人。受這一陳腐思想的影響,國人在成年後,都為房而奮鬥,所以產生了大批的房奴。每個人成年工作幾年後,就想著要買房,千方百計賺錢,省錢,目的就是要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可以想象,每個成年人都想買房,一些未婚女性也想買房,男人雙方在結婚前都買了房,結婚後就擁有兩套房了,當然這為數不多,按照這一現象,中國房價沒有不上漲理由,因為剛性需求大。

  12、女人是房價上漲的幫凶

  百姓都在罵房價太高,許多女人都參與到這個“罵戰”中來,殊不知,女人自己成了房價猛漲的幫凶。中國女人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出嫁總是抱著一種“我把自己託付給你”的心態,自己把自己變成男人的附庸。更要命的是,女人們大都嫌貧愛富,要嫁就嫁個有房的人,如果聽說對方沒有房子,就會發出威脅:等你買了房再說,沒買房別談婚論嫁。這還算好點的,碰上犟的,連房也沒有?分手,掉頭就走人。中國男人受女性的這種“壓迫”,就拚命去賺錢買房,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要娶個媳婦成個家生兒育女。許多人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成了房奴,等到結婚後,女人與男人一起“房奴”,共同拚死拚活掙錢還貸。

  女人這種思想,無疑成了推高房價幫凶,如果女人不要求男方一定要有房才戀愛結婚,那麼,會有許多人不會加入到置業大軍中去,至少會延緩。每個人戀愛結婚都要買房,中國有三四億家庭,就需要三四億套房,這還不算擁有多套房的和中途換房的,女人們無形中拉大了剛性需求。有大量需求,房子沒有不漲價的理。

  13、媒體大肆宣揚

  房價上漲過快,媒體負有不可推卸責任。且不說國家稍有動向,就借題發揮,大肆炒作,唯恐天下人不知。當然,報道政府政策舉措是沒錯的,但媒體往往不是報道那麼簡單,而以大篇幅、大版面進行連篇累牘式的宣染,還請來各路專家解讀,本來是一項很平常的政策,經媒體這麼一折騰,便弄得滿城風雨,人人噓唏不已。

  媒體喜歡把目光投身那些有點名氣、喜歡自我炒作的行業人士,比如任志強、潘石屹之類,只要他們稍一張嘴,媒體就一窩蜂路著上,不惜版面為其搖旗吶喊、擂鼓助陣。某個有點名氣或者實力較強的房企降價或者漲價了,這原本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是市場營銷手法,壓根就不值一提,可是媒體卻當成新聞焦點,洋洋萬言進行討論點評,硬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弄得全國上下炮聲隆隆。

  媒體具有輿論導向作用,能直接影響公眾,媒體如此炮製,天下太平就成天下大亂了。媒體成了房價上漲吹鼓手。

  14、調控不合理,變相助漲房價

  面對房價直線上升局面,面對百姓對房價過高抱怨,政府只得出面實施調控,然後政府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行事方式是,等出了問題才去補救,而沒有在事前拿出一整套管理規範方案,總是在窮於應付,當房價高了,就調控一下,房價相對穩定了,就置之度外,這種行事管控方式,只會推房價,因為政府不是制訂了一整套系統方案,而是臨時加以調控,每次一調控,就把房地產推向了風口浪尖,將房地產從幕後拉到臺前亮相,這能讓房價下降嗎?因為政府隔三差五地調控一下,弄得全民都在關注房價、討論房價,這一關注、兩討論,房地產自然熱度不減,並且還會不斷升溫,熱起來了,價格沒有不漲的理。當人們天天都在喊聲“提高婦女地位”時,“婦女地位”就顯然沒有提高,而當人們不再喊時,婦女地位就已經提高了。當一萬個人、十萬個人、百萬個人、千萬個人、億萬人都在關注某個人時,這個人想不出名都難,出名,身價能不暴漲嗎?

  15、享受意識增加

  根據有關部門調查研究,發現一套房子,通過在住了七至八年後便會換新房,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家庭在買了一套新房子後,七八年後,又成了業主,其中還附開投資炒房不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經濟快速發展,百姓的享受意識得到加強,住了七八年後,新房就成舊房了,人們便再次換新房。加上城市以攤大餅的方式快速擴張,即使你不換,可能也會在城市發展中被新規劃拆遷。現代社會,指望一套房住幾十年,是很不現實的。這從某個側面,加大剛性需求。

  16、腐敗性需求拉高房價

  所謂腐敗性需求,就是那下政界官員、公務員因腐敗而收入豐厚,在三四線城市,許多居民幾乎都買不起房,附了那些做生意做得比較好的以及企業老闆,三四線城市的白領收入有限,僅靠工資很難在短期內買得起房,據瞭解,在三四線城市,大部分都是公務員、文教衛系統在買房,這些人為什麼買得起房?光靠工資收入,也同樣買不起,但他們卻成了買房的主力,從表面判斷,只能說是腐敗致富, 一些人通過腐敗積累了不少財富,這些人不但買一套,而且買兩套三套甚至更多,這種腐敗性需求,無疑帶動了房價的上揚,他們為高房價做出了較為明顯貢獻,要真正降房價,打擊腐敗性需求,可說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措施。

  17、房價只會增不會降

  其實道理非常淺顯,如果開發商降價,就更沒人會買,因為買家看到開發商降價,心裡就想打起算盤,終於降了,這一降可能就會降很多,並且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有可能起不來。買房也和買股一樣,是買漲不買落的。今天開發商降價了,買家不會買,會等明天再降,明天還不會買,賒等後天再降,如此,買家永遠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入市點。會一直觀望,因為在降價時買,他們總擔心今天買了,若明天繼續降了,就吃虧了。

  開發商是做經營的,對這種道理了如指掌,知道降價換不來銷量,就只有死扛,再說了,開發商普遍對房地產的前景十分看好,是不可能降價的。除了極少數資金十分困難的開發商,不排隊降價套現的可能,但即使有部分開發商降價,也不可能引發降價潮。所以指望房價下跌,無異於痴人說夢。

  18、有房百姓支援房價上漲

  雖然在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上,叫得最響的聲音,是想買房置業一部分百姓,整天在高喊房價太高,以至讓媒體也跟著“發喊”,從而影響到了政府,所以政府就出來進行行政干預。

  但是,另一個群體也是不容忽視,儘管聲音叫得不響亮,但所起的作用卻不小,這個群體就是已經買了房的有房一族。這個有房群體並不希望房價下跌,反而盼著房價上漲,因為如果房價下跌,那他們的房子就貶值了,而房價上漲,他們的房子就升值。而有房一族顯然比無房一族更具實力,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都高於無房一族,並且有房一族還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操控權,至少民間的有錢一族以及公務員和在政府機關工作的非公務員群體,基本都有自己的住房,而這些人都是擁有一定“操控”能力。他們會利用自己的“能力”來阻止房價下跌。

  19、媒體支援房價上漲

  房地產稍有動靜,媒體便聲嘶力竭地大肆鼓譟,只要哪家樓盤開始降價促銷了,媒體就立即進行大篇幅炒作,本來降價促銷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營銷手段,可媒體就愛“鬧事”,添油加醋地一炒作,沒有問題也成了問題,不是新聞也給強行弄成了新聞。如果國家出臺了關於房地產的一些政策,那媒體簡直就像上戰場一樣全力以赴,調動大師人馬、騰出大量篇幅,為房地產讓路。媒體的嗅覺比狗還靈敏。

  別看媒體如此這般神經質似的瘋狂,這完全是為了一時快感需要,是為了第一時間抓新聞,出猛料。實際上,最不希望房價下降的是媒體,甚至媒體比開發商還擔心房價下降,為什麼呢?

  這裡先看一個數據:廣州日報每年的廣告總收入約在18億左右,其中70%是房地產廣告。南方都市報相差也不大,全國其他地方的大型、名牌紙媒也大都相似。一些房地產專業網站的收入,也普遍好於其他行業的網站收入。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房地產不行了,這些媒體的收入不僅僅是腰斬,而幾乎去了三分之二,那他們的日子會比房奴還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媒體最不想看到房價下跌,房地產不行了,開發商日子固然不好過,但開發商可以轉移投資方向,選投其他行業,而媒體還是媒體,不可能關門轉投其他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