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裝置管理制度

  特種裝置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下同、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遊樂設施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現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吧!

  大全

  1、裝置進場前實行檢驗制度:每臺裝置進場均需提供本臺裝置出廠合格證在有效期內或檢測、檢驗證明,各工區必須組織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對進場裝置進行檢查並認真填寫“進場機械裝置驗收記錄”,對不滿足使用、有安全隱患的裝置堅決給予清退出場。

  2、實行裝置登記制度:對每臺進場裝置均登記並做好臺賬。調配裝置做好折舊記錄,租賃裝置做好租金支付記錄。

  3、實行操作人員崗前培訓制度:裝置進場對其操作人員進行裝置安全施工的培訓工作,主要是安全操作,機械保養、故障識別、施工現場的互相協調、統一指揮、高壓線路周邊的機械操作等,培訓後頒發培訓合格上崗證,不合格的操作人員堅決給予清退。

  4、:如起重裝置、鍋爐等,須經過常州、無錫兩地特種裝置檢驗研究院安檢合格後方可使用。

  5、制定裝置操作規程,完全按操作規程使用裝置。每臺裝置均在明顯位置設立此裝置的操作規程,挖機、剷車等可掛在駕駛室內,便於司機學習掌握。並定期對操作人員檢查對不熟悉操作規程的操作人員培訓。

  6、實行執證上崗制度:所有大型裝置的操作人員均執證上崗,上崗證必須是國家權威部門頒發的、在有效期內的證件,同時操作證上的機械和實際的操作的機械應相符。

  7、實行維修保養制度:每一臺裝置的操作人員詳細填寫《裝置維修保養記錄》和《司機交接班記錄》將裝置的管理責任到人,增強裝置管理的可追溯性,避免了由於相互推委造成的安全事故。

  8、實行機械裝置施工前安全檢查制度:根據機械裝置隱含或表現出的異常磨損、裂痕、變形、斷裂等情況,聯絡機械裝置的結構、工作原理判斷出裝置的安全隱患,及時給予正確、有效的處理,使其更趨合理有效並可安全施工。

  9、既有線施工裝置實行加固措施。加固方式採用¢16鋼絲繩做為纜風繩,纜風繩一端加固在裝置頂距離地面2/3處,一端加固在放置在地面的地錨上。地錨埋入地下1.5米深,地錨混凝土塊或方木等按標準尺寸加工,保證地錨可靠性。

  10、既有線施工裝置移位實施方式:當裝置移動時鬆開固定在地錨上的纜風繩,鬆開纜風繩一米後固定,裝置可移動一米,如此類推此項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而定,但不可無纜風繩固定而移動裝置。裝置移動到指定位置後在重新進行加固纜風繩。裝置移位應有工區副職以上領導在場,並做好記錄。

  11、每臺大型機械裝置工區必須和操作人員簽訂“裝置包保責任狀”。對裝置維修保養、安全使用等落實到個人。

  12、每臺大型機械裝置均噴塗字樣及標識,並做好裝置編號,便於管理。

  交接班制度

  1、交接班制度是機械裝置安全生產的重要環節,必須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2、接班人員應提前十五分鐘進入施工現場,瞭解工作內容及工作環境,並對裝置進行檢查,認真查閱執行日誌,詢問當班人員裝置的執行情況。

  3、交班者應主動向接班者介紹裝置執行情況,必須實事求是,不得隱瞞,否則發生事故由交班者承擔。

  4、接班者在檢查中發現異常情況,應由交班者處理,如接班者願意接受處理,可由接班者接班後繼續處理,一時處理不好的應在交接班記錄本上作詳細說明並報告上級相關領導。

  5、接班者不得扳弄不屬於檢查範圍內的裝置。

  6、在開、停機和處理事故以及倒閘操作時不得進行交接班,接班者應主動離開現場,如交班者邀請接班人員幫助處理事故和操作,在接班者願意下可以協助交班者處理。

  7、交班者在交班前應對機械裝置進行維護,執行日誌、工具等物品擺放整齊以便接班人員的查驗。

  8、交班者應在雙方簽字後離開作業現場。

  9、機械動力裝置履歷書、機械裝置司機手冊、司機交接班記錄必須及時如實填寫。

  定期檢查制度

  1、工區日常檢查:工區現場旁站員、專職安全員、物資裝置部、工區總工程師、工區長根據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分工,對本專案施工過程中裝置實施日常檢查考核。

  2、根據工區自身情況,組織定期檢查和重點抽查,並進行考核。幫助整改裝置存在的安全問題,提升工區裝置管理能力。

  3、工區日常檢查:

  1工區施工現場旁站人員每天跟班作業,對現場施工裝置實施24小時不間斷檢查,檢查及整改結果記入當班旁站員記錄。

  2 工區專職安全員、每天對本工區施工現場機械裝置進行不定時隨機檢查,檢查及整改情況記入安全質量檢查整改記錄本。

  3物資裝置部每週至少全面檢查一次,檢查情況記入裝置檢查記錄。

  4工區長每半月必須組織本工區各作業班裝置安全管理進行一次檢查考核評比,按檢查考核結果實施工區獎罰規定。

  4、安全檢查整改的要求

  1每次機械裝置檢查考核後要召開總結會議,會議上公佈檢查總結和檢查發現問題,參加人員要簽到。

  2在機械裝置檢查中發現好的典型事例,要及時給予表揚獎勵,總結推廣,以點帶面。

  3對查出的事故苗頭或隱患,要立即整改,一時整改不了的要填發《裝置安全監察通知書》或《安全監察指令書》,做到邊查邊改,做好跟蹤驗證。

  4如果各級安全監察人員在檢查中該說未說,該改未改,工作不細緻、不全面,今後凡發生事故,均要追究到個人。

  5、專案部每週不少於三次,對施工現場裝置進行抽查,對抽查發現的問題,以檔案形式發到郵箱,並督促工區整改,並根據整改情況複檢。

  6、專案部每晚夜間巡查,對裝置的安全效能進行抽查。

  機械裝置維修保養制度

  為了加強機械裝置的維修管理,有計劃地做好機械裝置的維護和保養工作,保證機械裝置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有效地延長機械裝置的使用壽命,確保裝置的安全性,本著“定期檢測、強制維護、視情修理”的原則,制定本制度:

  一、認真執行裝置使用與維護相結合和裝置誰使用誰維護的原則

  1、單人使用的裝置實行專責制。

  2、主要裝置實行包機制包運轉、包維護、包檢修。

  3、裝置使用實行定人、定機,憑證操作。

  4、各種裝置司機,必須經過培訓,達到本裝置操作的技術等級“應知”、“應會”要求,經考試合格,領到合格證,方能上崗。

  5、裝置司機都要做到“三好”,即管好、用好、修好;“四會”,即會使用、會保養、會檢查、會排除故障。

  6、要嚴格執行日常保養維護和定期保養維修制度。

  7、日常保養:操作者每班照例進行保養,包括班前10-15分鐘的巡迴檢查。

  8、班中責任制,注意裝置運轉、油標油位、各部溫度、儀表壓力、指示訊號、保險裝置等是否正常。

  9、班後、週末、節日前的大清掃、擦洗。發現隱患,及時排除。

  10、機械裝置維修保養必須填寫維修保養記錄,交接班必須填寫交接班記錄。

  二、操作員負責對機械裝置的日常維護工作。日常維護分為出車前、行車中和收車後三種情況。

  一、出車前的日常維護工作:

  1、檢查冷卻水、燃油、機油是否合乎規定數量,視需新增;

  2、檢查轉向機,制動裝置各連線部位是否牢固可靠;

  3、檢查輪胎氣壓是否合乎規定;

  4、檢查和緊固輪胎、半軸、傳動軸、鋼板彈簧等部件的螺栓、螺母;

  5、檢查燈光訊號、喇叭、雨刮器的工作狀況;

  6、檢查手制動、腳制動及離合器的工作情況。

  二、行車中的日常維護工作:

  1、注意觀察各儀表的工作情況,特別是氣壓表、機油壓力錶和水溫表, 以及查聽汽車各部位有無異響。

  2、注意檢查安全部件是否正常,並檢查輪轂、制動鼓、變速器、主傳動器的溫度和輪胎氣壓。剔除嵌入大車輪胎的石子及其他雜物。

  三、收車後的日常維護工作:

  1、清潔車內外衛生,保持車容整潔;

  2、檢查轉向,傳動部件,制動系統等各部連線緊固情況;檢查緊固外露部分螺栓螺母;

  3、檢查輪胎氣壓,清除胎面石子雜物;

  4、檢查風扇皮帶及空壓機皮帶的鬆緊度,必要時進行調整;

  5、檢查有無漏水、漏氣、漏油、漏電現象;

  6、清潔、檢查蓄電池電液平面高度,以及調整油、電路。

  7、做好全車必要的緊固和潤滑工作,排除行駛中所發現的問題。

  三、機械裝置根據檢修的要求可分為以下二級保養:

  一、一級保養

  1、裝置一級保養的目的

  1使操作者逐步熟悉裝置的結構和效能。

  2減少裝置的磨損,延長使用壽命。

  3消除裝置的事故隱患,排除一般故障,使裝置處於正常技術狀況。

  4使裝置達到整潔、清潔、潤滑、安全的要求。

  2、一級保養的主要內容

  1保養前要做好日常的保養內容,進行部分零件的拆卸清洗。

  2對裝置的部分配合間隙進行調整。

  3除去裝置表面的油汙、汙垢。

  4檢查調整潤滑油路,保持暢通不漏。

  二、二級保養

  1、裝置二級保養的目的

  1使操作者進一步熟悉裝置的結構和效能。

  2延長裝置大修期和使用年限。

  3使裝置達到完好標準,提高及保持裝置完好率。

  2、二級保養的主要內容

  1根據裝置使用情況進行部分解體檢查或清洗。

  2對各傳動、液壓、冷卻系統清洗換油。

  3修復或更換易損件。

  4檢查電器,修整線路,清潔電動機。

  5檢修,調整精度,校正水平。

  操作員應善於發現和及時排除車輛行駛中出現的一般故障。對於解決不了的技術故障,操作員應及時上報工區物資裝置部。

  四、機械裝置維修由各保管及使用單位自修,指揮部車輛指定修理廠維修,進場起重機械必須有安檢證書,專案部會定期對施工機械等檢查,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應及時整改。有安全隱患的應馬上停止施工。對小型機具及廠內車輛各保管及使用單位自行維修,有需要專案部配合應及時通知裝置部,並做記錄。

  五、大修後機械應注意磨合期,不宜長時間使用機械。並指定專人看護。

  六、各施工機械裝置每日開工前要檢查剎車、制動等,以保證運轉的安全性。

  七、維修過程中更換配件必須是原廠配件,有合格證及檢驗證明,對每次維修做好記錄,有可追溯性。

  特種裝置安全管理規定

  目的

  為規範特種裝置安全作業管理,杜絕裝置作業過程中容易發生的事故,保持公司生產的正常執行,特制定本制度。

  適用範圍

  適用於本公司所有特種作業人員、特種裝置作業人員的安全管理及環節控制。

  一、管理職責:

  公司裝置科和安全科是公司壓力容器,起重機械等特種裝置安全管理主管部門,以裝置科為主負責本單位特種裝置安全管理的具體工作。

  二、管理內容與方法:

  1.凡是在本公司承擔壓力容器,起重機械等特種裝置的製作、安裝、修理、改造、化學清洗等施工的單位,必須取得省級以上有關部門頒發的有關資格證書,並經裝置科和安全科審查後方可開工。

  2.壓力容器、起重機械等特種裝置投入使用前,由裝置科和安全科審查後,報市技術質量監督局進行驗收,頒發裝置使用證方可投入使用。

  3.使用單位要加強壓力容器,起重機械等特種裝置管理,對其要有專人負責,建立裝置基礎臺帳,有關資料要齊全、存檔。

  4.購置的特種產品、裝置,必須是勞動部門頒發有製造許可證廠家製造的質量合格產品。

  5.特種裝置的操作人員必須進行培訓和考核,取得相應的操作合格證方可上崗操作。

  6.認真執行特種裝置安全點檢制度,確保裝置的安全附件,安全裝置、靈敏、準確、可靠。

  7.使用特種裝置要按規定實行定期技術培訓,檢驗要提前向裝置科和安全科報,監測、檢驗計劃由裝置科和安全科委託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技術質量監督管理局認可的單位進行監測。

  8.特種裝置按規定需要報廢、改造、修理的,由使用單位向裝置科和安全科寫出申請報告。

  附則

  本制度由裝置科、安全科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