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小學生教育案例

  後進生轉化問題一直都是學校學生工作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學校後進生的轉化,更應該針對後進生的特點,分析後進生的成因,加強引導和教育。你想知道怎麼寫嗎?接下來就一起分享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吧!

  一

  本學期,我班董某是一個問題學生。董某學習基礎差,隔三差五就會有遲到曠課現象,天性活潑好動,性格粗暴,沉迷網路,打架鬥毆。有時頂撞老師,經常違反校規,課堂上表現不好,愛說話,不聽課,有時還在課上玩手機。積極參加班級活動,但欠認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嚴重的品行問題,有時會欺負同學。董某是個複雜的問題學生,我知道短時間內是不能完全改變他的惡習的。面對這樣一個學生,我真想過放棄,但想到教書育人是一個人民教師的陽光事業,也為了響應習做一個人民滿意的“四有”教師的偉大號召,而且初中階段是人一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身為教師,不但要注重教學,還要注重德育教育。所以本學期我下定決心,要對董某逐步實施教育,讓他慢慢改正不良習慣。

  二、案例分析

  在開學初的一段時間,我對董某周圍同學進行調查,瞭解其生活學習情況,平時留意對他觀察,適時的與其談話交流,通過了解,我知道:董某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父母在外開了間賣酒的店子賺錢,很少時間在家,更多時間是由奶奶教育,而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從小又很慣養他,因而他很多時候都是我行我素,更不要說輔導孫子學習。家離學校較遠,平時在校住宿,家長管理

  不夠,養成散漫的壞習慣。在小學經常被老師批評,對老師的批評習慣了,成了“刀槍不入”的問題學生。

  三.個案輔導措施

  一我在任課老師的幫助下制定轉化方案。

  1、找出造成董某心理問題的“外部因素”,協調改善學校老師、家庭父母親與董某之間的關係,為能進行有效溝通創造條件。

  2、找準董某心理問題的“內部因素”,即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嚴重,對症下藥,幫助他改變認知,並進行心理重建,使他找到歸屬感。

  二具體轉化過程如下。

  1、改變環境,“外因”是突破口。我從家庭、學校、社會方面深入分析,找出造成董某心理問題的“外部因素”,我通過家訪和電訪的方式做了董某父母的思想工作,探討了家庭教育對策等問題,董某的父母親很是配合,他們不僅給兒子寫了信,承認了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肯定了兒子的優點其實董某在家很孝順,做飯、洗衣等家務不錯,,還給他在家配置了電腦,裝上了寬頻。事後,董某告訴我他很感動,也找到了被父母尊重的感覺。

  2、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解決“內因”是重點。我主動找董某談心並提出願意幫助他。董某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接納與包容,心理壓力得到緩解,慢慢也接納了老師,慢慢地向老師敞開了心扉。我趁勢引導,針對董某的“心病”,對症下藥。

  3.挖掘併發揮閃光點。根據他體能較好的特點,安排他擔任班級的體育委員,並給予厚望,希望運動會我們班能拿下獎牌。在急於用實力來證明自己的心理作用下以及拿金牌目標的驅動下,董某同學們刻苦訓練,最終如願以償拿了獎牌,同學們給予他熱烈的掌聲,他獲得了認同感。他漸漸地融入了班級,在班級中的威信也逐漸提高。後來,他又帶領班級的男生參加取得排球賽和籃球賽並贏得獎牌,他的自信慢慢地得到增強,不良行為習慣也漸漸地轉變。

  4.耐心、冷靜、機智處理同學糾紛事件。當得知董某和幾名同學一起欺負某同學時,我將這幾名同學叫到我辦公室,此時我已知道是董某帶的頭。於是,我先與其他同學分別交談,最後再與董某交談。此時,董某心理已經有了變化,與我交談時,他心裡沒有了底,說出了事實的真相,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之後,我找來被打的那個學生,當著該學生的面,對這幾名同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並讓他們向該學生作真誠的道歉。最後,我將董某留下,從他與該學生產生矛盾入手,指出他這麼做的危害。再從他帶頭鬧事入手,讓他徹底的認識自己的錯誤,教育他要團結友愛。

  四.個案教育成果:

  1.學校學習生活方面:課堂上他基本不再搗亂,開始學著控制自己,儘量不搞小動作,有時會主動回答老師問題,與老師有些許互動。作業基本能及時上交,有時主動幫助搞好班級衛生。

  2.與同學交往方面:不再欺負其他同學,懂得了維護自己同學的人格尊嚴和利益,有時會常做一些促進同學友誼的事情,比如組織大家參加體育鍛煉,等等。

  五.個案總結與反思

  1、班主任應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尊重每一位學生,“以人為本”,是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且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因此,我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較好地改正了錯誤。

  2、在這次教育中,我與董某同學從交朋友做起,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信任與快樂。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故應“寬以待人,容人之錯”。寬容也能育人,這種教育方法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促進了師生的情感交流,在轉化問題學生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董某同學的改變讓我有了許多的思考,這樣的孩子表面上看來身上幾乎沒有什麼優點,每個和他的接觸過的人都會感到棘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並不是一個石頭,如果學校和教師最大限度地給予他時間上的寬容,給予他真誠的愛,他就會逐漸被我們這種細緻入微的教育感動與溶化。面對著他已有的改變,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會奪取更大的進步。

  二

  一、案例的基本情況

  1.個人基本情況: 趙涵,10歲,男,四年級,班裡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學習成績偏上,可是在老師和同學的眼裡,他是一個“問題學生”:性格外向,腦瓜很靈,特長眾多。但他膽子大,脾氣倔,紀律散漫,常鬧事,對人傲慢無禮,沒有好朋友,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肯踏實努力做事,故成績平平。

  2. 家庭情況:

  趙涵的父親在中山古鎮忙於做生意,母親在江門上班,主要是爺爺接送,由於父母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照顧他,所以造成了家庭教育缺失。

  二、不良行為具體表現 一面是見多識廣的聰明表現,一面是平平無奇的學習成績;一面是開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沒有朋友的寂寞。長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使得小小年紀的趙涵同學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失衡。上課時,老師講了一點,他就認為會了,就張口說,這麼簡單等這話語,讓同學都感到他自高自傲。

  有時候他與別人對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樂。和同學鬧矛盾,老師知道事情經過過,批評他做得不對的地方要改過來,他總會說某某同學也有錯,無心悔改,反正總是在找別人的毛病,像一隻刺蝟,時時張開尖銳的硬刺,不斷傷害別人,保護自己。

  三、案例分析

  造成李趙涵同學“心理失衡”以致難以合群的個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祖輩的無原則溺愛。平日裡趙涵一直由爺爺照管、教育。爺爺對孫子總是過於寵愛、放任的,凡事都依趙涵,於是趙涵在家一直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氛圍中,所以他來到學校後,也認為凡事都要依他,誰都得聽他的,稍有不如他意,就肆意指責對方,因此經常與同學發生衝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訴”,故同學們不敢與他交朋友。

  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趙涵的父母經常在外,沒有儘教育的責任,偶爾回家聽到班主任的“告狀”,大多采用恐嚇、打罵的方式。由於溺愛,當孩子犯了錯誤,造成了給孩子講道理不聽,所以他們往往先大聲訓斥再犯就是一頓痛打,從來不怎麼關注過孩子的心理過程。趙涵的種種舉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養行為。

  3、被攻擊者的消極反應。當趙涵攻擊同伴時,大多數小朋友表現為哭、向老師“告狀”等消極行為。

  三、教育策略

  1、引導小朋友正確與人交往,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由於趙涵太具有攻擊性,導致班上的小朋友不願與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對他避讓三分,瞭解他的家長們也紛紛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趙涵玩,讓他們遠離“災難”。針對這種狀況,我準備採取以下一些措施:

  1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取得他們的支援與諒解。

  首先,通過交談我讓家長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個孩子的權力”,我們不能因為他是個“壞孩子”就剝奪他應有的權力;其次,通過介紹讓家長了解到趙涵也有好的一面,如他很愛看書、愛回答問題等等,我們應該看到他好的地方;最後,我要求家長加強對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真空而無暇的世界裡,他總要經歷人世間的風風雨雨,關鍵是看你怎樣戰勝不良的影響。

  2鼓勵小朋友到李 某家串門,充分發揮榜樣作用。

  從趙涵平日的一言一行中不難看出,他極其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在他的意識中,他認為和小朋友拍拍打打,你拉我、我拉你,這就是一種交往。針對這種情況,我在班上物色幾名口語表達能力很強又通情達理的小朋友,鼓勵他們主動與趙涵交朋友,並相邀到趙涵家去做客,以自身的言行幫助他學會正確地與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期改善他與小朋友的關係。

  2、堅持正面教育,慎用懲罰手段

  孩子在生活中時常會受到一些挫折,這些挫折在成人看來不算什麼,卻會大大影響孩子的情緒。由於小朋友表達情感的能力有限,所以他們發洩心中不快的唯一手段就是攻擊與侵犯。記得開學第一天,就有小朋友來向我報告:“老師,趙涵搶別人的玩具!”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我把他叫到了身邊讓他單獨玩玩具,結果他象發瘋一樣大喊大叫,趁我不注意還跑去攻擊告狀的小朋友。後來,我吸取了這次的經驗教訓,對趙涵的攻擊性行為不再武斷地予以制止,而是平靜地分析他打人的緣由,看看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攻擊別人的,如果沒有外來刺激,他會不會有這種攻擊行為。這樣細心觀察一段時間後,就可防患於未然,有效阻止趙涵的攻擊行為。如果他在一天中打人次數有所減少,或能偶爾用其它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就立即給予肯定、鼓勵,逐步引導他學會正確表達情緒情感。與此同時,我設法引起趙涵對各種活動的興趣,並通過遊戲和交談來滿足他渴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

  3、避免家庭教育方式的負面影響

  家長的情緒、言行是影響孩子情緒的主要因素。為此,我和趙涵的家長聯絡,告訴家長恐嚇、打罵不但對孩子的發展沒有絲毫作用,而且會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隔閡。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導致孩子故意不聽家長的話,藉此表示對家長的反抗,而家長則常常以打罵脅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趙涵如果長期受這種教育方式的影響,言行必定會有父母的影子,動輒張口罵人、動手打人,最終形成暴躁的性格。我還與家長達成共識:改變李某的攻擊性行為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藥”“無法挽回”等悲觀想法是不可取的應有信心。

  此外,我還建議家長教會趙涵正確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攻擊他人的原因。在摸清孩子情感狀況的基礎上,多進行一些遊戲,多與孩子交談,以幫助孩子釋放自己地不良情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4、培養被攻擊小朋友的自我保護能力

  有攻擊性行為的小朋友採取的方式往往各不相同,有的小朋友不加選擇地攻擊任何一個小夥伴,有的小朋友則專門向弱小的孩子挑釁,這可能是他們認識到攻擊強壯的小夥伴會遭到反擊的緣故吧。如:當趙涵盯著你看、想打你時,你可以提醒他不許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開。如果沒有察覺趙涵的攻擊跡象,而冷不防遭受攻擊時,可明確表達自己的憤怒之情,甚至予以適度的反擊。我想,這既是引導小朋友進行自我保護,也是讓李某遭受適度的“挫折”。同時,我故意冷淡趙涵,重點關心被攻擊者,用行動暗示趙涵這些使人不快的行為將使自己受到冷落。

  五、效果與反思 現在趙涵的脾氣有明顯好轉,基本上能剋制自己急躁的情緒,同學關係也相處得較好,學習成績也進步了。本學期他與同學只打過一次架,事後他主動承認錯誤,自我檢討,平時還能主動與我講心理話。面對趙涵的轉變,父母、老師、同學都很高興。高興之餘,我得到了以下啟示:

  1、轉變“問題學生”需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問題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習慣已造成偏差定勢,要轉變並非易事;況且其轉變是反反覆覆的。為此,教師在轉變“問題學生”的過程中,要充滿信心,咬定青山不放鬆;同時,教師在轉變過程中要有“四個心”,即對學生要有愛心,生活上要多關心,處理矛盾要當心,做思想工作要細心。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形成合力。“問題學生”的出現與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對他們的轉化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援和配合。教師可及時通過家長收集和反饋資訊,全面瞭解“問題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全盤掌握其動態和變化;同時,要求家長努力改善家庭環境,改進教育方法,與教師通力協作,儘快促使“問題學生”的根本轉變。

  3、教育學生要因人而異。學生品德過錯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不同,他們的年齡、性別、個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師應根據其過錯的程度和個性特點採取靈活的方式、方法進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論。

  總之,轉化“問題學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堅定信心,科學教育,這些遲開的花朵將開得更加絢麗,更加燦爛。

  三

  學生小剛。紀律差,行為習慣差;他上課常用小動作招惹其他的同學,他經常欺負同學,有時候上課拽女同學的頭髮、無緣無故罵人,有很多的同學都不願與他為鄰;學習成績差,且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連他自己都辨認不出自己寫的什麼字。下課胡亂打鬧,同學間甚至與老師也經常鬧矛盾,同學們都嫌棄他;於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在學校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自我調節,自我改進,做一名合格的學生。但經過幾次努力,他只在口頭上答應,行動上卻毫無改進。這讓我非常頭疼。

  通過與家長聯絡,我瞭解到他父母因為在外地工作,不能平時很少回家,他從小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只注重對他的物質保證,讓他吃飽、穿暖,對於他的教育卻幾乎為零。在這個環境下,我發現這個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學習習慣太差,從小就沒有人管理,養成了散漫的性格,加上他很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因而,有此前那樣的表現。不過,我相信只要努力、找到了癥結所在,一切便會迎刃而解,包括這樣的孩子也不例外,畢竟他只是個孩子。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工作,我決定先專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訪,進行詳細瞭解,然後首先設法接近他,清除隔閡,拉近關係,並提示他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這樣對身體有好處。通過幾次的接觸,我與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紀律等並無多大改進。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依舊緊張。

  後來,我便加強攻勢:一邊與他玩一邊與他交流。不動聲色地教他遵守紀律,學會與他人相處,努力學習,做一名好學生。在路上遇到他,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的學習有一點進步時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使他處處感到老師在關心他, 信賴他。他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

  通過半學期的努力,他上課開始認真起來,作業也能依時上交,成績紀律等方面也大大改善了。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好了很多。

  反思:

  班主任應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尊重每一位學生,“以人為本”,是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物件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這樣老師才會產生熱愛之情。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於小剛這樣的後進生我放下架子親近他,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絃。“動之於情,曉之於理”: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改正錯誤。

  在這次的教育中,我與小剛同學從交朋友做起,讓他感受老師對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師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讓他感受到老師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讓他在快樂中學習、生活,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無窮的快樂!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故應“寬以待人,容人之錯”。在通情達理中暫時性的容忍寬恕學生的錯誤,採用靈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勵他。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促進了師生的情

  感交流,在轉化後進生工作中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中差生我們應該變嫌棄為喜愛,變忽視為重視,變冷漠為關注,變薄待為厚待。小剛的改變也讓我有了許多的思考,這樣的孩子,他的身上幾乎沒有什麼優點,每個和他的接觸過的人都會感到棘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並不是一個石頭、一塊鋼鐵,如果學校和教師最大限度的給予他時間、空間上寬容,他也會逐漸被我們這種細緻入微的教育感動,他也會被溶化。面對著他的改變,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