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的飼養技術

  鷹體長64-91釐米,雌鳥比雄鳥大,性凶猛,嘴黃色,上嘴彎曲,腳強健有力,趾有銳利的爪,翼大善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其實鷹並不難養,但你要知道它吃什麼。有的種類以昆蟲為食,有的以捕魚為生,大體而言都不能是肉食性的動物。包括昆蟲、鮮魚在內,營養最高的食物要數老鼠與鵪鶉。如果買不到活的老鼠與鵪鶉,或者花費太高而吃不消。不妨改用家裡吃的肉,因為你從幼鷹開始養,餵食起來就更簡單,可以訓練幼鷹從鑷子食用肉片等餌食。在去市場上買肉時要注意,應該儘量避免肥肉太多的部位,選擇雞胸肉等瘦肉部位,此外還可以餵食肝臟、心臟等內臟。養鷹的籠子要有一定大小,可以用養大型鳥類所用的籠子。還應該經常放它出外面嬉戲,但要記得穿手套,不要讓它咬你。 大體就這樣,養鷹並不難。

  鷹專吃肉類,會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鳥,甚至捕捉山羊、綿羊和小鹿。鷹多數在白天活動,使它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 ,也能把地面上地獵物看得一清二楚,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它有一副強壯的腳和銳利的爪,便於捕捉動物和撕破動物的皮肉。它的嗦 大,胃腸發達,消化能力強,吃下去的老鼠,一會兒功夫就被消化得精光。它的體態雄偉,性情凶猛,動物學上稱它是猛類。

  禿 是大型的鷹,專食獸 腐肉,它能輕易飛越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脊,食動物中的飛高冠軍。魚鷹通常在江上空盤旋。一旦發現游魚,就想利箭似的直插水面拿。夜鷹的身體像鴿子那樣大,黃昏,它常在森林附近出沒,捕食金龜子、蛾等昆蟲,是農業的良友。

  鷹經過馴養還能作警衛果園和狩獵之用。

  各種鷹還時常搶奪其他鳥類的食物。

  鷹的訓練方法

  第一,小鷹到手以後要先開食,先找到一個比較安靜光線好的地方進行開食。

  第二:等鷹開食以後,帶到人多的地方架他,讓它熟悉環境,不再對人有恐懼感大約要架5天左右。

  第三:等鷹架穩之後,用鳥肉泡一些白肉放在水裡浸泡,每隔2個小時左右用手羈押一次,這樣能把肉內的血水羈押出來,效果比較好。等浸泡到白肉從內到外沒有一點血絲的時候就可以餵了。

  第四:等餵過兩嗉白肉以後就可以架出去成了,等成上以後不要著急馬上去把鳥取下來,讓它先在地上打毛,然後等見了紅肉以後就可以托起來餵它了。注意千萬不饒讓它在地上吃,等時間長了,每當它抓到鳥的時候,腦筋去取鳥的時候,你連架都架不住它了,它會一直往地上飛,以為在那裡進食才是正確的。

  第五:等成上兩回以後就可以拿出去放了,在放的時候,要選擇地形比較好,找比較老實容易接近的鳥來捕捉,第一天出去不要抓的太多,最多在3個左右,因為太多的話,鷹會變油了,可以一天天的增加。

  第六:剛放上的鷹不要急於補膘,因為剛放上的鷹幾乎都虧膘,如果剛放上就餵了一個大嗉子,鷹的嗉子會承受不了,會導致鷹甩食。訓練的關鍵做是作生,以後是否認逮。

  鷹的外形特徵

  鷹一般指鷹屬的各種鳥類。

  鷹的視覺敏銳,能在高空飛翔時看到地面上的獵物。由於鷹眼的視網膜的黃斑處有2箇中央凹,不僅比一般動物多1個,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細胞每平方毫米多達100萬個人眼僅約有15萬個。上喙尖銳彎曲,下喙較短。4趾具有銳利的鉤爪,適於抓捕獵物。

  老鷹為黑鳶在臺灣的俗稱,臺語稱來葉或厲翼。全身大致為褐色,翼下初級飛羽基部的白斑及如魚尾狀的尾羽特徵,幼鳥有明顯淡色羽斑與成鳥明顯不同。往昔農業社會大凡聚落、鄉村有人煙的平原,都可以看見老鷹在天空翱翔,民間也流傳著一些有關老鷹的童謠。如今,在臺灣的天空已愈來愈少見到黑鳶,基隆港為全臺最佳賞鳶點,少數猶存的鳶只長在基隆港上空巡弋、盤旋、滑翔很是美麗,全臺有記錄的僅剩五大族群,分隔在南、北兩端,總數不到兩百隻,基隆港每年秋冬季可看到十隻以上近距離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