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中和之道是太極拳的靈魂
,陰陽中和之道,含義有二:一日修陰陽中和之氣,二日把“中和”立為尚德精武之大道,名出有二,實則為一。它的本質內涵,構成了太極拳的靈魂,表明了太極拳取名“太極”之本意。下面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太極拳的靈魂,歡迎閱讀。
一氣與二氣
諸家太極拳都注重煉氣,但煉氣的內容及心法,卻各有千秋。本門的練功總訣說:“修陰陽中和之氣,煉天地至柔之術”,表明本門太極拳煉的是陰陽中和之氣。
所謂修陰陽中和之氣,就是通過練拳練功,把體內的陰陽二氣進行中和,融合為一,返歸太極一氣,還要與自然界的精靈之氣,內外交感,中和為一,並且迴圈往復,生生日新,不斷優化,以常葆青春登壽域。太極拳的內勁及技法,也要通過分陰分陽,陰陽平衡,陰陽中和,合為太極一氣的煉氣過程,才能培植聚集內勁,練成“階及神明”的技法。所以,煉陰陽中和之氣,是太極拳體用兼備的必由之路,是武當丹派武功的根基。
這裡說的太極一氣與陰陽二氣,源於中國古代的太極學說。太極拳是依循太極哲學原理創造出來的拳術,人稱“哲拳”。弄清有關哲學的基本概念,對於分析一氣與二氣,乃至練好太極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極”一詞,原本是古代哲學家在探索宇宙生成過程中使用的哲學概念。但真正成為哲學理論,始於《周易》,而集其大成並發展完善者,則是北宋的理學祖師周敦頤。先哲們認為,宇宙生成的第一個序列,是無形無相的“無極”狀態,學者們稱之為太極一氣,混元一氣,又稱先天之氣。
經過漫長時間的動靜變化,“太極”內部孕育著陰陽的萌芽,但他們仍然處在太極一氣的統一體中,尚未分別出來,其性質依然是太極一氣,目前流行的陰陽魚圖形太極圖,是這一狀態的一種表象。
後來,陰與陽成熟了,就分陰分陽,分別而出。這時,它們的性質變成了陰陽二氣,已不是原來的太極一氣了。陰陽分,天地判,陰陽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個序列。
這就是太極一氣與陰陽二氣的由來。正如王宗嶽《太極拳譜》所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二氣中和
既然分出了陰陽,為何還要中和為一呢?因為宇宙生成過程並非到陰陽二氣為止,再要經過多少個序列的演變,才能生成天地萬物。《周易》描述宇宙生成的過程是“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敦頤在著名的《太極圖》及《太極圖說》中,描述宇宙生成有六個序列,即無極一太極一陰陽一五行一乾男坤女一生化萬物。周子還特別指明在宇宙生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氣交感,化生萬物”。這讓我們清楚地看見,無極的真諦,加上陰陽二氣及五行的精髓,非常奇妙的凝合為一,才化生出天地萬物。
假如太極一氣歸一氣,陰陽二氣歸二氣,各不相干,互不交感中和,也不妙合為一,怎能生成宇宙萬物呢!所以先哲們把陰陽中和之道,作為天地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之道,是天地人萬物新陳代謝的總規律。如《周易》所言:“天地陰陽交而萬物通也”,“保合太和,乃利貞”。
因此,自古以來,儒、道、釋、醫、武諸家,都把陰陽中和之道,作為天地大道,尤其是儒家,把“中和”提高到“天道”的高度,認為“致中和”,就是循天之道,奉此大道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漢朝的董仲舒說得更透徹:“中者,天地之所始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理天下,其德大成。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周易》塑造的陰陽乾坤中和精神,是中華文化之魂。
道家同樣把“中和”作為天地大道,三豐始祖說,“夭地大道,含合抱中”。元初的李道純著《中和集》一書,他說:“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應變之樞機也。”“至此,無極之真復矣,天地萬理皆悉備於我矣”。武當山上的太子坡,至今還在《姥姆亭》內懸掛著“保合太和”的匾額。傳說玄武大帝當年修煉遇阻時,天地化作姥姆予啟示,才能保合太和得道飛天。雖然是傳說,卻反映了道家十分看重中和、太和、保合之道。有位武當名家說得好:“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間不可一日無祥氣,中和之道,祥和之氣,是驅魔成道的至寶。”
返歸一氣
煉陰陽中和之氣,並非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中和為一,返璞歸真為新一輪的太極一氣,並且不斷螺旋昇華。
從人體的生成來說,人體也是通過二氣交合,中和為一而生成的。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論及人之生成時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在天地萬物的生成中,人得到上天的靈氣而最靈,才能形神兼備,成為有生命的人。三豐始祖在《大道論》中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這問題:“父母始生之時,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嗣後而父精藏於腎,母血藏於心,心腎脈連,隨母呼吸,十月形成,脫離母腹。斯其時也,性渾與無識,有以無極優其神,命資於有生,復以太極育其氣”。可見人的生成,乃是陰陽中和以後,復歸太極一氣而成的。
從培元固本來說,人之初生,元氣充盈,陰陽和合,生命旺盛。由於後天失調,陰陽失和,元氣日損,疾病纏身。為了健康長壽,儒、道、釋、醫、武諸家無一不重視恢復太極元氣,採取多種方法培元固本。武當丹派通過行功走架及靜功修煉,讓先天元氣與後天水谷之氣中和,使體內的陰陽二氣中和,並與大自然的精靈之氣中和,這三個“中和”,合成一團太極元氣,用以祛病延年益壽。
從煉氣的層次來說,太極拳的練功層次,由低到高,從分清陰陽,到陰陽平衡,進而陰陽中和,中和為一。其中,陰陽平衡與陰陽中和,是兩個不同層次的過程,不可混淆。練太極拳當然要分陰分陽,陰陽平衡,但是還不夠,不能到此為止,應當更進一步,邁向中和之美景。因為陰陽並非凝固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即使陰陽動態平衡的概念,仍不能充分反映陰陽變動不居的本質關係。事實上,陰陽的動態變化,也就是新一輪的太極一氣,並且迴圈往復,不斷螺旋昇華。道家經典《太平經》,乾脆把陰、陽、和三者,作為三種氣質來看待,三氣中和為一,它指出:“陰、陽、和三者為合,上應天理,下合人倫。”
從太極拳的懂勁來說,也要中和為一。王宗嶽在拳譜中描述了練功懂勁的全過程:“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有懂勁而階及神明”。怎能懂勁呢?他進一步說:“須知陰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陰陽相濟如何理解?濟者,渡 也、和也,相濟,即相互濟渡到對方去。所以王氏所說的陰陽相濟是指陰陽二氣相互濟渡到對方里面去,和合為太極一氣,並不是說五陰五陽的平列。若是一半陽,一半陰,各自平立,互不相關,怎能達到懂勁練成妙手呢?王氏提出的懂勁要分六部走,一是著熟,二是知陰陽,三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四是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第四步是最關鍵的一步,這一步練成了,才能進入“懂勁後越練越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的第五步,最後的第六步,才是“階級神明”的階段。
煉氣之法
太極拳之煉氣之道,與鬆柔之道相輔相成。鬆則能通,通則易順,順而能致和,所以要“煉陰陽中和之氣,練天地至柔之術”。鬆柔要訣,將另文介紹,這裡主要談煉氣之法。
武當丹派,以道家內丹功為根基,練拳與煉丹結合,練拳過程,就是煉丹過程,初聽起來,似乎複雜玄奧,其實下手功夫並不難。三豐始祖在《道言淺近說》中指出:“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於臍下日凝神,氣歸於臍下日調息”。宋唯一在《武當劍譜》中概括為“揉轉玉環,鶴息歸臍”的心法。李景林總結出易知、易練、效果好的獨門修煉法一臍轉胎息法。
臍輪,俗稱肚臍眼,穴名神闕。它是人處母胎時,賴以呼吸的臍帶,出胎後臍帶雖短,元陽一點元氣尚存,輸氣血,通百脈的功能猶在,是人的“性根”、“命蒂”,是內丹練功的主要穴位,煉中和之氣的入門要道。胎息,是練功到高深階段的一種呼吸法,如胎兒在母胎中的內呼吸,故名胎息。它是培育元氣,修煉精、氣、神的有效呼吸法。法有四個層次:
一、守臍。守臍內深處約寸深,常守此穴,能激發臟腑經脈充血的生成與執行,促進陰陽平衡乃至中和。先賢說:“常守肚臍,壽與天齊。”
二、斂臍。吸氣時意念肚臍內斂,吸至背後命門穴,使命門鼓撐飽滿,呼氣時將氣從命門穴注入下丹田。命門又後升田,是陰陽二氣生髮之源。命門屬火,腎精屬水,命門飽滿,則水火相濟,真氣生髮。
三、臍息胎息。初時,只是意念上的臍息,練之日久,慢慢忘卻鼻息實際鼻息尚在,由臍窩呼吸,讓臍輪成為呼吸出入之門戶,若有若無,進入胎息。三豐始祖指出:“人能從此處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時,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四、陰躪之息。陰躪即會陰穴。三豐始祖說:“調息者,排程陰躪之息,與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也。”倘能知此,則天門常開,地福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上朝,中和為一。
這四層功夫,並不難練,只要掌握好“守臍”這把鑰匙,就能開好這把鎖,從無極式直到收勢,行拳練劍的全過程都要貫徹始終,再輔以靜功修煉,就能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