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實踐心得體會3篇

  教學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是以教學實踐活動和問題為研究現象,旨在揭示教學實踐規律的理論。下面是帶來的英語教學實踐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英語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是我本學期精讀的一本書,我所說的“精”是指我認真閱讀,做好筆記和反思自己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因為思考,所以越發覺得自己教學理論的淺薄,同時也深感教學理論的指引作用之巨大。本書對英語教育學的一些一般性或常識性的理論、知識、方法或技巧進行了概述,而對英語教育學一些核心的、體現英語教學新觀念的理論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同時,又緊密聯絡英語教學的實際,對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技巧進行了介紹,還對當前英語教學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剖析。總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無意麵面俱到,而是針對教學、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努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英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首先,力求把得到廣泛承認的、反映外語教學根本規律的外語教育教學理論呈現給大家,同時,又把經過實踐證明的、切實有效地國內外外語教學方法、技巧等予以介紹。科學的理論來源於實踐,同時又對實踐給以指導並進一步為實踐所驗證。

  本學期,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抓好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而詞彙教學則是重中之重。那麼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完單詞之後,能做到單詞音、形、義的結合呢? 這也是我一直苦苦需求答案的問題之一。本書就提供了很好的方法:那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拼讀規則和構詞規則。本書提出單詞的音、形、義是固有生成的,是不可分拆的。因為學生在學習英語單詞時知道了詞義而讀不出、寫不對的情形往往比讀得出、寫得對而不知道詞義的情形多得多。

  另外,由於對“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片面理解,各種試題中需要讀出、拼寫出的部分相對太少,教與學兩個方面都存在著輕視讀和拼寫基本技能的現象,或者存在著對解決讀出和拼寫出技能低下感到無能為力的心態。這種輕視與心態已經嚴重影響了詞彙教學的整體質量。教給學生讀出和拼寫出的規則以及構詞規則,是屬於教給學生如何掌握學習策略範疇內的問題。教師應當特別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形成。要解決單詞讀出和拼寫出的問題和擴大詞彙量,卻不把拼讀規則和構詞規則教給他們,不嚴格地要求他們掌握這一工具,當嚴者不嚴,欲善其事卻不先利其器,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必然在所難免。教師應當充分認識拼讀規則、構詞規則的工具性,不要把什麼都做成“學問”。可以通過適當提前集中、隨機集中、重點突破、迴圈鞏固等具體方法把這些規則儘早儘快地教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運用這些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

  從中我也不斷反思在我的英語教學中為什麼會出現初學英語時學生興趣盎然,學了幾年之後卻興趣全無呢?就詞彙教學來說。我在學生詞彙記憶、拼讀上的引導還不夠,檢查反饋的方法也不夠多樣化。再反思我的檢查方法,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我主要是的做法是在班級裡挑選組長進行監督,同時讓組長對同學們的朗讀情況進行登記,但監督反饋的結果沒有及時反饋,教師得不到及時的反饋,問題就會越積越多。所以在下一個學期裡,應該將評價方案也進行合理地調整。

  篇二:英語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不知不覺中,我教學生涯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應該如何處理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如何適應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心理上的轉變,如何擺正自己在教學和學校生活中的位置,一直是我這一年來苦苦思索的問題。

  在我校的中專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應該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我帶的是中專一年級,班主任也是年輕的老師,所以我們之間的共同話題很多,可以就學生以及班級工作互相切磋。中專生這個年齡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問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彙,他們便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中學英語教學質量不佳,恐怕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保持它,使之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正是趣味教學考慮的出發點。

  新生大都不喜歡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氣氛稍顯沉悶,聽力和口語也都相對比較薄弱。聽不懂就更無法主動學習,克服這個英語學習上的攔路虎迫在眉睫。為了提高大家的聽力和口語我要求學生作值日報告“Duty Report”:每堂課給學生3分鐘朗讀小故事、小幽默或是自己的經歷,說者鍛鍊口語,聽者鍛鍊聽力,並由老師總結髮問。一開始的幾堂課我嘗試用全英文的方式授課內容是對話,比較簡單來對我班同學的英語水平摸底,但課後學生反映接受有困難,聽課效率不會很高。通過找學生個別談話以及讓學生寫自己學英語的困難和對英語學習的期望等方式,我對同學們英語方面的弊病有了一個粗略的瞭解。對講課方式和步驟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全英文授課變為中英各半,課文前的匯入部分自己設定問題,課後帶領學生聽磁帶以鍛鍊聽力。

  其次,隨著授課方式的改變,中文多起來了,我也漸漸放下了一開始異常嚴肅的面具,利用畫畫和身體語言把習題中的錯誤問題表現出來,使學生們更容易認識到錯誤,並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講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西方國家的風俗習語,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增加幽默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並適當地加入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諺語、典故甚至廣告詞,比如“As we all know/As is known to all/Everybody knows,”意思是“大家都知道”我就形象得告訴大家這句話的意思是“地球人都知道”,引得大家會心一笑的同時又加深他們的印象,這些方式對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幫助。

  二、充分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用從網上下載的聽說讀寫的英語材料、採用自制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再次,相同的知識要反覆操練。因為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如果不及時鞏固,反覆記憶,學過的知識還是會很快遺忘。所以我們要根據記憶規律引導督促學生不僅在課上更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抓緊點滴時間反覆操練,鞏固記憶知識。這一點也可以從我們平常的默寫和小測驗中看出來。

  三、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物件,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更應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因為之前就一直聽說老師如果與學生太過親近,會讓學生產生與老師是同輩的錯覺,從而不利於老師威信的建立,再加上從前實習時自己的親身體會和有經驗的老師的忠告,所以我決定先兵後禮,先唱白臉再唱紅臉。第一節課我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就重點講了我們學校英語教材的特點,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技巧等。讓他們對中專的英語乃至中專生活有一種緊張充實的預先感覺。給了他們一個小小的下馬威。既保持了適當的距離也為我以後處理師生關係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啟迪良知,那麼權威型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最為有效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在教學過程中,耐心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師良好行為的體現。教師的工作是解決學生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其中除了教學上的,還有心靈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對待形形色色的問題,不計其數的學生,都要用一顆熱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差生”,學習英語的毅力和耐心都較差,聽課時的心情也常處於一種抑制狀態,覺得學習無聊。因此,在課堂上除了多給他們參與活動和發言的機會外,特別是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質疑,哪怕再淺顯也應耐心回答,並予以支援和表揚,這樣對消除他們心頭的恐懼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英語學習及教材大綱中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

  以上就是我個人任教一年以來的心得體會。前路漫漫,學生的多樣性和潛在性像是一個寶庫有待我們去挖掘,發現和雕琢。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僅要授以魚,更要教授學生捕魚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師的一個方面,而距離這一步,我還有很多路要走。不過我相信,我會盡全力作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

  篇三:英語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最近,筆者拜讀了由華東 師範大學教授魯子問教授撰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一書感觸頗深,使我對任務型教學有了更深刻、透析的認識。

  任務教學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或動機,以在情景中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的成果的方法來體現教學的成就。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地學習、主動地使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使用所學的語言,在使用所學語言做事情的過程中完成任務,獲得結果,發展語言實踐能力。簡言之,任務教學要求教師圍繞指定的交際目標和語言專案,設計出操作性強的任務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多種語言活動完成任務,最終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標。

  任務教學包含三個部:任務前Pre-task,即在任務的前期準備階段,教師要把主題和任務介紹給全班學生,即明確活動任務和目標;任務中While-task,即師生圍繞主題而設計一系列真實的或模擬的、儘可能接近社會生活的任務和活動,熟悉語言,運用語言,通過獲得、處理和運用資訊做事情;任務後Post-task,即最後產生一個活動的結果。整個教學圍繞完成任務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感悟、體驗並學習和習得語言。這是一個動態的、各種語言技能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均得到綜合運用的過程。

  本書還讓我明白,教師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六點。

  1. 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

  2. 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儘量真實。

  3. 活動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4. 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它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絡,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5. 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資訊,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 活動不應該僅限於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讓我對英語課堂中的任務的意義及設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解答了一直以來困擾我的兩個疑惑:

  疑惑1:我在課堂做的任務不叫任務叫什麼?

  我對任務的理解即:處理對話、文章是通過完成相應的練習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講語法、翻譯、知識點的呈現與訓練的過程的活動。任務型語言教學一書,否定了我的這些做法。書上舉例說:情景對話、較色扮演、角色朗讀對話、給出幾個問題,讀對話或短文回答這些問題,都不是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那麼什麼才是任務呢?我繼續讀書。搞明白了這些自己看來所謂的任務並不是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所指的認識是真實的任務。那麼什麼才是真實任務呢?

  疑惑2:真實任務與學習型任務之間有什麼聯絡?

  此書中還舉例:我們課堂上可能常操練這樣的對話:教師手裡拿個蘋果問What’s this?同學回答It’s an apple.這就是不真實的交際,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蘋果,只是不知道蘋果這個詞而已。還有我們在學習現在進行時時,可能會設計成:教師一邊寫字在黑板上,一邊說I am writing. 這也是不真實的交際。因為人們不會一邊做動作一邊自言自語地描述。那我就想了,這些都是我們平常上課慣用的練習方式,為什麼現在卻被否定了?通過解讀這本書,我瞭解到,我們課堂上所做的的這些活動只能稱為“學習型任務“,即課堂以外不會發生的事情。換言之,我們只有在練習現在進行時時才會邊畫畫邊說I’m writing.課堂以外我們不會這樣做的。還有,我們只在課堂上才會針對一個對話或短文給出幾個問題,然後讓大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或判斷正誤。這些活動只能稱為是為了實現某種學習目的而專門設計的任務,現實生活中是不會發生的。而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應該是指接近或類似現實生活中各種事情的任務,也就是說,學生離開課堂以後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事情,如訂飛機票、寫信、在地圖上找到目的地、為了確定本版牆報應設定哪些欄目等,這些與現實生活中做的事有聯絡的生活才叫做真實任務。當然,這些真實任務也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書上42頁就舉出了一個真實的任務設計,並且對於如何對任務進行選擇在52頁出世了一個圖示,告訴我們任務的設計應遵循由遠及近的原則。同時強調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課堂活動中,學生以表達意義為主,而不是以操練語言的形式為主,同時不過分強調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只要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意義的表達上就可以了。我的理解就是:比如設計一個買機票的任務,可能是按照怎樣打車----告訴司機目的地----付錢----到機場----有可能找不到售票處----尋求幫助----找到售票處----怎樣與售票員的相關對話----最後買到了票。這只是我通過對真實任務的理解,假設的一個任務。那大家完成這樣一個任務的過程中,要有語言的選擇,確定如何完成這個任務,而中間環節的完成要實現英語協商。因為書中指出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學生可以使用他們以前學過的或接觸過的任何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表達,當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真實任務及如何實施真實任務時,我又產生了疑惑。

  通過學習本書結合自己的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如果將任務型語言教學運用與高中英語學困生轉化,能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情感態度的視角對學困生的成因進行歸因分析,探索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下促使學困生轉化的策略,有以下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將任務型語言教學運用於高中英語學困生轉化,論證了學困生轉化的可能性和任務型語言教學對學困生轉化的優越性,豐富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

  2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下,為高中英語教學尤其是學困生轉化探索了有可操作性的學習策略和教學策略,有助於推動高中英語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3 試圖呼喚教育工作者關注學困生,想方設法轉化學困生,落實新課程背景下的“三維目標”,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