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孔子的文章

  孔子出生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孔子

  孔子出生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不恥下問的孔子

  孔子曾先後請教過老子、郯子等人。有一次,孔子去廟裡燒香,不懂得那裡的規矩,就虛心地請教他人。這時,一個人看見孔子在問別人問題,就挪揄他:“難道孔聖人也有不懂得的問題,需要請教別人,這多麼失禮啊。”孔子卻說:“虛心請教、不恥下問,這才是真正的禮。”那個人聽了,啞口無言。從這件事情上,我們能夠看出孔子不恥下問,能夠虛心向他人請教。孔子當時已經十分出名,他的地位不可為不高,如果他十分驕傲,可能就不會請教他人。但是,他沒有那樣做,而是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虛心請教他人,而不像現在的一些人,自認為博學多才,不懂得問題從來不去請教他人。在這點上,我們都應該好好向孔子學習,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不懂得問題要不恥下問,直到弄明白為止。這樣才能從各方面提高自己。

  膽識過人的孔子

  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宰相,在這期間,齊國的國君率領大軍前來攻打魯國。見到魯國被圍,孔子不懼危險,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用禮勸退了齊國大軍,保全了魯國。看完了這個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膽識。在當時那種情況,孔子隨時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並沒有為自己著想,而是挺身而出,儘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魯國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學習孔子這種精神,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

  讀書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時期,經常讀《周易》這本書。他讀的很認真,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過。就算是這麼認真的讀書,他還要把書再讀許多遍,並說自己還沒有完全領會書中的意思。讀完後我不禁一陣感嘆,這才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哪像我,平時讀書的時候經常一掃而過。遇到我喜歡的內容,就慢一點讀;而我不喜歡的,就直接“忽略不計”。就是這樣讀書,我還自詡“認真”。我和孔子比起來,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應該像孔子學習,認認真真讀書,踏踏實實做讀書筆記,把書讀透、讀懂。

  這就是孔子,一個不恥下問、膽識過人、讀書認真的孔子!

  :孔子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九月二十八日。在這一天,出生了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但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那個他們抱在懷裡啼哭的小嬰兒將來會有如此偉大的成就。

  據說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故為子姓。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十分出名,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 千古聖人”, 是當時世界上最博學者之。

  他著了《春秋》,建立儒家學派,他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編成《論語》,這難道不能證明他品行高尚嗎?

  但是孔子的一生也是十分坎坷曲折的。孔子因戰亂逃往齊國,收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他老後,齊景公卻嫌棄他,甚至說出“吾老矣,弗能用也”這樣的話來,於是孔子只好逃往魯國,但是在魯國卻受到許多人的排擠,他又先後到達衛國、曹國、宋國、鄭國和陳國,但他的仕途都得不到實現。最終在魯哀公十六年,孔子七十三歲時,在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也早逝及“道不行”的打擊下,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與世長辭。

  孔子建立的儒家學派的核心是“仁”,他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服人,方可平定天下;“ 勤民儉政”,方可贏得民心。

  孔子,雖然您沒有在政治上做出多大的成就,沒有留下輝煌的一筆,但您的文學方面,特別是您的文學作品,卻令我們驚歎,令人們讚歎。

  孔子,雖然您帶著許多的遺憾逝世了,但您的思想、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孔子

  歷史的大江波濤旋卷驚天,激勇起千帆英雄人物:岳飛,鄭成功,戚繼光,誓死守衛邊疆,精忠報國;屈原,文天祥,滿懷忠心為復國,淚灑熱土。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蹟,令人拍案驚起,感嘆不已。在眾多英雄人物裡,有這麼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駛破洶湧滾滾的浪,那前進的道路上立即展現出萬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強力的風向標,那風向的盡頭,光彩奪目,波瀾壯闊,要駛達那裡,必須學會管理自己。這風向標指引著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準則,這人就是偉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愛人”。無論是友人,親族還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誠信,本分,尊老,愛幼,這些中華美德的結晶就是“仁愛”。“仁愛”,也是“仁義”,從而“仁義”就是正義。先對人仁愛,便成仁義,成了仁義,便成正義,再之後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話簡明卻意深,總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說孔子其貌不揚,醜陋不堪。不錯!孔子確實是如此,但是,光憑美貌論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國?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國,仁國者便仁人,迴圈至此,國泰民安。如論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並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費”指運用智慧帶領人們謀生,使得安居樂業,百姓自然勞而不怨。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嚴,儀態莊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動之而懼,威而不猛。但從一面來看就像頂端的文明文化發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之說。

  仁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孔子的言行舉止同樣遵從。心中有“仁“這一信念,做法也會遵循。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言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反駁你的言論,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有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在街上走時,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別人屋簷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湯雞,一街人諷孔子如喪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並不駁論什麼,那街人很奇怪,問孔子原因,孔子只說了一個字:“仁。”街人不解,繼續問,孔子說:“仁,要在生活中運用,現在我們就是仁,以仁為本,君子為人之道,以做為本分事,寬待人,心中有知識與仁愛,就不空虛,就會寬待人,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空虛之徒,但心中要有仁愛,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聽了,感到慚愧,於是馬上跪下拜孔子為師,以後也成為了名士君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別人,不為小事而氣憤,要慷慨的容納,大方的原諒,可以辯論別人的不同觀點,但是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有自尊,並不是因為衣著打扮,錢財富有,而身份高貴,反而往往這些人都沒有修養,那些人對自己放縱,對別人則苛求貪利,正人君子則聲張正義。這就是“君子求誅己,小人求誅人。”

  《論語》,是中華民族燦爛智慧與品德的精華。在滔滔的大江裡,沖天波浪又湧起英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