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不上英語聽力錄音的速度的原因

  有些英語教師講課語速比較慢,學生形成了習慣,遇到正常的語速的聽力材料就不能適應,如果再遇到一些連讀、弱讀、重讀、失爆、重音轉 移等語音語調的變化,更是無所適從。聽不懂英語,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指聽不懂快速的英語。只要把我們聽不懂的部分用慢速的方式再向我們呈現一遍,我們很可能就聽懂了。如果還是聽不懂,就用更慢速的方式呈現。慢到什麼程度呢?慢到能夠聽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從理論上說,只要我們能讀得懂,我們就一定能聽得懂。我們讀得懂而聽不懂的原因,可以說就是因為跟不上速度,反應不過來。

  既然速度對聽力有著如此大的影響,那麼有沒有辦法來加快我們對快速聽力材料的反應呢?

  速度快慢都是相對的。一方面,越是快速的材料我們就越聽不懂;另一方面,越是聽不懂,我們就越覺得所聽到的材料速度快。

  聽力訓練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有一種方法不僅幾乎適合所有人,而且事半功倍。這種方法叫做“默跟法”。

  什麼是默跟法呢?默跟法就是聽到任何英語,不管是快的還是慢的,不管是難的還是容易的,都要邊聽邊努力爭取緊緊跟住我們聽到的每一個字。所謂默跟,就是默不作聲地跟著。不要小看這個默跟,這種腦力或者意念方面的持之以恆,在效果上遠比閱讀強得多。

  我們提倡默跟而不是出聲或者大聲地跟,並不是怕聲音會影響別人,而是因為“默”字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默”是一種境界,從大聲朗讀和默讀的區別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默跟的力量。我們為什麼有時候要默讀呢?原因主要不是怕影響別人,或者怕自己累著,而是在默讀中能夠集中精神對所閱讀的材料進行理解、記憶或分析等

  資訊處理過程;而在大聲朗讀時,難免要為自己的發音、別人如果有人在場的評價等而分心,不能專注於所讀內容的本身。在古代私塾中,那些整天捧著書搖頭晃腦大聲讀的學童大多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

  默跟法的精髓在於一個“跟”字。大多數同學都會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但這句話用在聽力訓練上,特別是練習快速材料時,就很容易被表面化地理解。有的同學想只要每時每刻耳機不離耳,正宗的 VOA、BBC 或者原版全真託福聽力題不絕於耳,還怕沒有突破聽力難關的一天?不幸的是,在這樣的人當中,英語聽力裹足不前、聽力部分永遠無法跨越 600 分大關的人真是比比皆是。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有耳無心。別看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練聽力的架勢擺得很嚇人,各種音響裝置和光碟磁帶也多得嚇人,但如果他沒有達到“默跟”這種境界,他真的就是聽了也白聽。要知道,我們畢竟不是生長在英語國家,哪裡能只要不停地把英語往耳朵裡灌就能變成自己的?

  比起英語口語和寫作,英語聽力訓練是非常被動的。聽懂了就是聽懂了,沒聽不懂就是沒聽不懂,沒有半點可發揮的。但這種看似被動的技能卻應該以非常主動的方式去訓練,那就是:不能被動地把聽力材料灌入自己的耳朵,而是要主動地把聽力材料注入自己的大腦。要實現這一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默跟。

  根據自己的英語基礎,可以採用不同的默跟目標。

  默跟目標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密度,也就是那麼多的字詞能夠跟得上多少的問題。基礎好的同學可以逐字地跟,所謂逐字地跟就是將聽到的每個字從腦海裡過一邊。基礎差一些的同學,可以跳過一些字,逐句逐句地跟。這種跳著的跟和不跟是有天壤之別的。只要頭腦意念中有個目標,努力地牢牢地跟著所聽到的東西,就達到了訓練的效果。這裡所說的“努力”是指不管實際上我們能夠跟多少,能不能跟上,但只要我們在聽的時候時刻努力就足夠了。

  默跟目標中的第二個維度是層次,高層次的默跟是跟語義,就是在聽到每一個字詞句的時候頭腦裡就隨之閃過相應的表象。例如當聽到:I’ve had my apartment redecorated 時,不僅要明白聽到的 redecorate 這個詞的音,而且要在頭腦裡形成redecorate 的表象。這樣就會對所聽到的材料有較深的理解。這種表象形成的最好例子就是在聽 direction 的時候。例如:

  A: Excuse m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B: Go straight ahead.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traffic light into Queens Avenue. Then keep going ahead until you see a KFC outlet on your left side. The post office is behind the KFC restaurant...

  有 的 人 聽 到 這 些 問 路 的 材 料, 很 是 不 以 為 然, 以 為 這 裡 面 沒 有 什 麼 難 懂 的 內容,所以聽起來就好似蜻蜓點水,不怎麼投入心思。其實不然,像這樣的段落,對於我們訓練在聽的時候形成認知地圖就非常奏效。什麼叫認知地圖呢?就是我們聽了這些材料,不用到實地,也不用拿來一張地圖,在我們的腦海裡就已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地圖。這樣,如果聽過材料後讓我們回答問題,我們還怕有什麼問題無法對付嗎?

  如果英語聽力基礎較差,一時無法顧及到意義,我們就先來低層次的默跟——

  跟語音。跟語音也並不輕鬆,像前面這段問路的話中,雖然我們的大腦來不及反應到底怎樣去找到 post office,但要爭取把問答雙方所說的每個字聽得真真切切。Go -straight -ahead.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traffic -light -into –Queens -Avenue. Then -keep -going -ahead -until -you -see -a -KFC -outlet –on -your -left -side. The -post-office -is -behind -the -KFC -restaurant... 這樣,等我們跟語音不成問題了,就可以把同樣的聽力材料拿來從頭再聽,但這次的層次就提高到默跟語義了。

  這樣,聽的過程才算是實實在在,才會有效果。

  跟讀法能夠幫助我們完成從學過的英語知識到聽力速度的提高之間的跨越。那麼這種跟讀法和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有什麼關係呢?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儘量跟讀學過的英語內容,最好是跟讀我們教科書中的內容。

  別以為教科書中的內容我們都已經耳熟能詳,其實不然。由於我們的英語教學多年來比較注重閱讀和語法,在聽力方面比較薄弱,相信把我們學過的課文用較快的語速讀出,大家聽起來也還是能夠過癮的,能夠起到訓練的效果。

  跟讀熟悉的內容更加有利於提高聽力速度。速度問題完全是一種對英語語音和語義的接收習慣問題。如果聽到的內容自身比較熟悉,我們就會在跟讀時把重點放在對英語語音語義的領會和把握,進而形成一種接收習慣。相反,如果聽到的內容比較陌生,在跟讀時就容易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形,雖然努力做到耳到心也到,但心卻沒有用到培養聽力習慣上,而會攪進對新資訊的理解認知上。雖然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生活當中是無法迴避的,但在我們進行自我訓練的時候,卻可以有意挑選熟悉的內容,迴避陌生內容。

  除了利用製作好的錄音資料,另外一條簡單便捷的方法就是自己錄音。根據自己的需要,用較快的語速錄下英語教材中的課文,然後用這些錄下的課文訓練自己的默跟能力。還有一條更加簡單便捷的方法,就是找一個練習英語聽力的合作者,一個人朗讀,一個人默跟,然後交換角色。兩人不斷加快閱讀的速度,這樣彼此跟讀的技能也就能隨之提高。

  在大量的默跟訓練後,就會自然而然跟得上說話人的節奏,不知不覺地能夠聽懂快速的材料。驀然回首,你會發現以前覺得很快的材料原來並不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