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觸電正確的急救措施
1.當有人觸電後,其身邊的人不要驚慌失措,應及時採取以下應急措施。
火速切斷電源。
立即拉下閘門或關閉電源,使觸電者很快脫離電源。不可用手去拉觸電者的身體。
就地使用乾燥的竹竿、扁擔、木棍、塑料製品、橡膠製品、皮製品挑開接觸的電源,絕不能使用鐵器或潮溼的棍棒,以防觸電。
2. 如患者仍在漏電的機器上時,趕快用乾燥得絕緣棉衣、棉被將病人推拉開。
3. 為切斷電源之前,搶救者切忌用自己的手直接去拉觸電者,這樣自己也會立即觸電而傷,再有人拉這位觸電者也會同樣觸電,因人體是導體,極易傳電。
4. 確認心跳停止時,在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後,才可使用強心劑。
5. 觸電灼燒傷應合理包紮。在高空高壓線觸電搶救中,防止從高處跌下摔傷。
6. 救護者可站在乾燥的木板上或穿上不帶釘子的膠底鞋,用一隻手去拉觸電者的乾燥衣服,使觸電者脫離電源。
觸電後的緊急措施
觸電是一定量的電流通過人體,引起機體損傷或功能障礙,甚至死亡。觸電的時間越長,電壓越高,人體所受的電損傷就越嚴重。自然界的雷擊也是一種觸電形式,其電壓可高達幾千萬伏特,造成極強的電流電擊,害極大。觸電分為一相觸電和二相觸電。
1、一相觸電:人站在地上,碰到一根電線,電流由觸電處通過身體腳與地面相通,身體為導電體。如果腳穿膠鞋或站立在木板等絕緣體上就不會發生觸電。日常生活中的觸電多屬於這一種。
2、二相觸電:人體的兩處同時碰到兩根電線,電流由電位高處向電位低處貫通全身,構成電流回路,使人觸電。還有一種跨步電壓觸電,是指當一根電線落在地上,此電線之落地點為圓心,20米以內地面有許多同心圓,這些圓周上的電壓是各不相同的即電位差。離圓心越近電壓越高,離遠的則低。當人走進圓心10米以內,雙腳邁開時約0.8米,勢必出現電位差,這就叫跨步電壓。電流從電位高的一腳進入,由電壓低的一腳流出,通過人體使人觸電。
一、常見的觸電原因
1、架設供電線路不合規格。如臨時急用線路架設過低;電力線與電話線共用一根線杆,久之繞在一起,颳風下雨人接電話而觸電。
2、用電裝置損壞或不合規格。日常照明用的電燈開關、燈頭損壞,插座蓋子破損,小孩用手亂摸亂動易引起觸電。電動機、變壓器等電氣裝置不檢修,鐵殼上不裝接地線,當線圈的絕緣層損壞,鐵殼帶電,人一接觸即觸電。
3、電源進線、臨時線路、電力裝置不裝單獨的開關和保險線,因而不能在發生事故後立即切斷電源。
4、不遵照安全規程辦事,一味蠻幹。檢修安裝電燈、電器不拉斷開關和閘盒;搶救觸電者時,不用絕緣材料去挑開電線,而用手直接拉傷員,從而使救護人員觸電。
5、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如孩子放風箏時,線攪在電線上;有人拉電線到池塘捕魚;用鳥槍打停在電線上的鳥雀不慎打斷電線;閃電打雷時在山坡上或樹下躲雨,易遭受雷擊;下雨天發生觸電事故更多見,暴雨將電線刮落刮斷,年久失修的電線易走電,雨中奔走視物不清易誤觸斷落的電線。
二、影響觸電傷害的因素
有許多因素可以影響觸電的危害。如觸電的電壓、電流、時間、途徑等等。在相同的條件下,人體接觸的電壓越高,流經人體的電流就越大,危險性就越大。家庭用電一般為220伏交流電,如觸電足以造成人的死亡。高壓電氣裝置有較好的防護,發生觸電的機會反而很少。潮溼的時候電阻小,通過人體的電流相對大。
三、觸電對人體的傷害
觸電對人的傷害主要是電灼傷和電擊傷。
1、電灼傷:主要是區域性的熱、光效應,輕者只見面板灼傷,嚴重的面積大並可深達肌肉、骨骼。電流處較出口處嚴重,組織出現黑色碳化。
2、電擊傷:電流對人致命的威脅是造成心臟的心室纖維性顫動,很快導致心跳停止。電流對神經中樞的危害,導致呼吸停止。
四、臨床表現
1、輕型:精神緊張、面色蒼白、觸電處麻痛、呼吸心跳加速、頭暈、驚嚇,敏感的人可發生休克,倒在地上,但很快恢復。心電圖可能出現期外收縮。
2、重型:觸電後即出現心跳呼吸的變化。呼吸初時淺快、心跳快、心律不齊、肌肉抽搐、昏迷、血壓下降。如不及時脫離電源,很快呼吸不規則以至停止,心律紊亂至心室顫動,數分鐘後心髒停跳而死亡。心電圖檢查能確切反映受害程度及預後。
觸電的併發症還有失明、耳聾、精神異常、肢體癱瘓、出血、外傷或骨折、繼發感染。
雷擊的危害類似觸電,只是更快更嚴重。當雷電直接擊中人體時,會立即引起死亡。如果人在雷擊點方圓10米以內,有時會受到跨步電壓的傷害。
五、應急措施
爭分奪秒,反應敏捷,迅速進行搶救,往往奏奇效。
1、立即切斷電源。可以採用關閉電源開關,用乾燥木棍挑開電線或拉下電閘。救護人員注意穿上膠底鞋或站在乾燥木板上,想方設法使傷員脫離電源。高壓線需移開10米方能接近傷員。
2、脫離電源後立即檢查傷員,發現心跳呼吸停止立即進行心肺復甦。應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直到醫生到達。
3、對已恢復心跳的傷員,千萬不要隨意搬動,以防心室顫動再次發生而導致心臟停跳。應該等醫生到達或等傷員完全清醒後再搬動。
觸電應以預防為主,嚴格按操作規程用電,防止意外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