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條保養方法

  藤條外皮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似蔑而非蔑。亦常用此編制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可以用刷子或吸塵器清理藤製傢俱。

  2.平時,可用溼布和柔和的清潔劑擦洗藤製傢俱。

  3.藤製傢俱使用時間長如果有積垢,最好用鹽水擦洗,不僅能去汙,還可使藤條柔軟,富有彈性。

  4.藤製傢俱最忌放在暖氣管旁邊,其粘合部位會因發熱而變幹、變弱。

  5.藤製傢俱避免陽光直射,以防藤料褪色、變幹。

  藤條與胡枝子的區別

  胡枝子為中生性落葉灌木,耐陰、耐寒、耐乾旱、耐瘠薄。根系發達,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其生境通常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及亞熱帶的山地和丘陵地帶,是這一帶地區的優勢種。也分佈在林緣、無林或在森林破壞後,遭反覆砍伐和火燒,森林不能恢復的地區。

  胡枝子枝葉繁茂,適口性好,各種家畜都喜食,調製成草粉也是兔、雞、豬的優良飼料。胡枝子營養豐富,粗蛋白質含量在13.4~17%,粗纖維也只有25.1~24.4%,鈣、磷豐富。胡枝子在反芻動物中幹物質中,有機物質的消化率為53.3~57.62%,略低於紫花苜蓿62%,比其他灌木類牧草高,是消化率較高的牧草之一。

  藤條盛產在騰衝與緬甸接壤的邊境一帶原始老林裡,是一種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其外皮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似蔑而非蔑,故稱藤蔑,是一種上好的天然編織材料。騰衝人用此編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藝精巧,品種多樣,經久耐用,古往今來深受消費者喜愛。

  藤條茶的介紹

  藤條茶是一種雲南茶葉的傳統採養方式。其的出現,是雲南茶葉高度商品化的產物。

  雲南茶葉在自然經濟階段,其種植的可能是數千年前祖先從原始森林裡移栽的野生茶樹,經過千百年的不斷馴化成為過渡型或者栽培型茶樹;而且其沒有大規模開闢專業的茶園,而是零散種植於房前屋後,田間地角,乃至大森林裡面。這種自然隨意的種植方式被稱為“混農林茶園”,也就是茶樹零星種在農田與樹林裡,其充分體現了茶葉商品化程度不夠,種植方式落後,產量低下,加工簡單粗糙,老百姓種茶樹以“自用為主,交易為輔”。滇西南茶葉的商品化發軔於明朝,在清朝雍正與乾隆年間已經實現了充分的商品化,這就是普洱茶的第一次興起,其核心產區就是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作為早期的商品化茶區,其雖然採取當時的良種與先進的種植技術,但還帶有濃厚的“混農林茶園”的痕跡,也就是茶樹還是跟農作物混種一起,或者直接種在森林裡,只是其的種植密度與規模要遠遠高於自然經濟條件下的茶園。

  到了清末民國,普洱茶進入了第二個興盛期,瀾滄江中游兩岸的新茶區被開闢出來,這些大面積開闢的新茶園採取了當時最先進的滿天星純茶園種植方式以及藤條茶的採養管護模式。滿天星純茶園,改變了過去將茶苗種在農田與樹林裡的模式,而是專門開闢只有茶樹的純茶園,而且每畝種植密度達200—600株,遠遠高於“混農林茶園”每畝100—200株的種植密度。純茶園的出現可以大幅度提高茶葉的單產,而採用藤條茶的採養管護模式,既可養樹,又增加了產量。滿天星純茶園與藤條茶採養方式的出現,喻示著雲南茶葉進入了高度商品化時期。

  總之,藤條茶區大都位於清末民國新興茶園,主要分佈在瀾滄江中游兩岸,其深受漢文化影響,是雲南茶葉高度商品化的體現。由於商品經濟的巨大發展,經營者要求更高的經濟效益,混林茶、混農茶作為副業性的商品生產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了,必須向主要副業和專業生產轉變,在此時代背景下滿天星純茶園與藤條茶採養法得到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