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勤奮讀書故事
書中自有紅顏玉,我們可以在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且不說現在,古代勤奮讀書的例子都比比皆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程門立雪”語出《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說的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楊時尊敬師長的故事。
楊時,字中立,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人,先後學於程顥、程頤,曾任右諫議大夫、工部侍郎,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塾學習,七歲能寫詩,八歲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戶參軍,以病為由沒有赴任,專心研究理學。元豐四年1081年,楊時被授予徐州司法。29歲那年他前往河南潁昌,專門投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研習理學,勤奮好問,學習成績優異。楊時學成迴歸時,程顥目送他遠去,曾感慨地說:“吾道南矣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元祐八年五月,楊時又一次北上求學,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在洛陽伊川書院學習。其時,楊時已40多歲,對理學已有相當造詣。但是,他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程頤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閉目養神、坐著打盹。楊時二人不忍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天空正紛紛揚揚下著大雪。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為了不打擾先生休息,他依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門外等候,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慢慢睜開眼睛,才知道楊時和遊酢一直站在門外等候。此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而楊時和遊酢通身披雪,卻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態度依然恭恭敬敬。程頤很為他們誠心求學的精神所感動,於是,起身把他們迎進屋內,並收他倆為入室弟子,更加盡心盡力教授。後人將這段典故叫“程門立雪”。
楊時學成後回到南方繼續潛心研究和傳播程氏理學。他為了弄清楚張載《西銘》之理,專門寫信向程頤請教。最終,楊時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諦,被後人稱之為“程氏正宗”。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羅從彥、李侗、朱熹等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二程”和朱熹之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我國的古代哲學特別是思辨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著述頗多,楊時的作品主要都收集在《楊龜山先生文集》中,又因晚年隱居龜山,世人也稱其為龜山先生。
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程門立雪”成為尊敬老師、虔誠求教的千古美談。
二
“囊螢映雪”常用來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囊螢”出自《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囊螢映雪”記載的是古人勤奮苦學的故事,因此,向來被認為是克服物質條件的艱苦,發奮苦讀的代名詞。
晉代時有個人叫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寒,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生活,父親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車胤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個白絹口袋,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螢燭發出的光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勤學苦讀,他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浪費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他想,雪光可以用來看書啊。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他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過這個好機會,藉著雪光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使他最終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做了大官。
三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北宋著名畫家文同字與可為了畫好竹子,就在房前屋後種了很多竹子,經常去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他每次畫竹,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他的從表弟蘇軾很敬重他這種精神,就寫了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來談這件事,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完整的竹子於胸中.執筆熟視仔細觀察,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遂,通“隨”,以追其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