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廉潔文明家風發言稿

  家風正,則為官清;家風劣,則為官濁,樹立清廉的家風,建立一個和諧文明的家庭,是我們當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首先提到“家風”這個詞,您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到“和諧”、“溫暖”;那當提到“廉潔”的時候,您又會想到什麼?這個不用說,一定是“正直”、“光明”,甚至還會想到像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這樣為我們所崇敬的人民公僕。

  那如果現在我把“家風”和“廉潔”放在一起,您又會有什麼聯想?也許這個時候,答案就各不相同了,有人會說:有關係嗎?有什麼關係?或者還有人說:嗯,俗話說得好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什麼樣的家庭就出什麼樣的人唄!

  說到這兒,我聽出來了,答案雖各不相同,但大家都認為一個家庭的素質及其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心理、甚至是命運。因為一個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溫馨的家庭文化氛圍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家庭成員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的,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都直接或間接地起著一個指導性的作用。

  那麼,樹立清廉的家風,建立一個和諧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為了我們當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家”同時也成為了我們加強教育、強化監督、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重要陣地。領導幹部能否廉潔從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時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

  近年來,腐敗行為不僅在黨政機關、經濟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和資源分配部門大量發生,而且在文化、教育、司法等傳統上認為的“清水衙門”部門也不斷出現,少數幹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線崩潰,最終在腐敗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惡深淵,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敗類,究其原因,除了幹部自身的問題外,家人對“廉潔自律”概念的無知、法律知識的欠缺,導致他們沒有及時正確的糾正這些腐敗行為,沒有以家庭的力量和親情及時把他們從犯罪邊緣拉回,反而在無意中助長了這種歪風邪氣、就此把親人送上了人生的“不歸路”!斷送了家庭的幸福,以致於一生都在悔恨和淚水中渡過。

  所以,如果我們的家人不貪戀金錢且嚴於律己,懂得廉潔文化對家庭、對自己親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潔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園的堡壘,時常提醒著家人,從點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謹記“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避免“溫水煮青蛙”的悲劇,也許我們這個社會會多很多歡笑、少很多淚水。

  因此,如果說家是預防和抵制腐敗的重要陣地,那麼家庭助廉教育就是這道防線建設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員心靈、溫暖的廉潔之光。

  篇二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家風家規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為子孫後輩制定的為人處世的規則,往往是家族成員從小到大接觸到的第一份“規矩”。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要求,“每一位領導幹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這表明,深入發掘家風家規中的廉潔文化元素,對弘揚廉潔文化思想、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有著積極作用。

  家風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內涵。中華民族素有崇廉尚潔的文化傳統,對公正廉潔的追求和傳承不僅僅反映在廟堂文學和鴻篇鉅製之中,更深入人心,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都深深烙印著廉潔文化的基因,其外在表現形式就是無數個家庭傳承的廉潔家風和家規。家風家規,無論是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作為代表的皇家“聖訓”,“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的聖哲言行,還是諸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鄭義門”等士農工商人士的“子誡”,都是從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等方面對後輩作出嚴格規範,在這其中,正心修身、崇廉尚潔、戒貪棄汙,是家風家規最精華的意義所在。不繼往則無以開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廉潔家風家規,有助於進一步培育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廉潔從政的深厚土壤,引導全社會養成廉榮貪恥的價值取向。

  家風凝聚治國理政核心價值。作為社會的基礎單元,家庭道德與社會風尚往往息息相關,家風淳則天下定,家風正則國運興。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都將“教善化俗”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黨的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就是因為家風是構成社會道德風尚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不但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更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補充。法律作為強制性的社會規範,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不可突破的“制度底線”,從而形成治理格局;道德作為倡導性的社會規範,提供應當爭取達到的“道義高標準”,進而提升治理效果。家風家規,正是每一個人最早接觸的第一堂“德育課”,是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所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欲家齊則立家規,欲子賢則正門風,我國自古就有“求忠臣必於孝悌之家”的寶貴經驗,正說明治國理政的人才往往均有較好的家風家規。因此,倡導優秀的家風家規並非是一家一戶的小事,更是關係到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大事,以優良家風促進公民尊法、守法,正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下達到的高度統一。

  家風規範領導幹部廉潔從政。《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要求黨員領導幹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倡導優良的家風家規,對於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家風決定家業成敗,也進一步影響黨風政風,從以來查處的一大批“老虎”、“蒼蠅”的違紀違法事實來看,個人道德敗壞、家庭怙貪助貪的案件佔比不小,“一人當官,全家受賄”的現象時有發生,被配偶、子女等“拖下水”的領導幹部也並不鮮見,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理想信念的失守外,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家規不正、家風渙散,既不能嚴以修身,更不能嚴以治家,從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家風敗壞已成為領導幹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嚴以律己、嚴格約束家人既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需要,更是黨紀黨規的客觀要求;樹立和培育優良的家風家規,既是不斷提升個人和家庭道德修養水平的“私事”,更是不斷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舉措——自覺遠離低階趣味,樹立優良家風,就是每一名共產黨員對自己、對家庭、對組織交上的一份合格答卷。

  篇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人格理想。黨的以來,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要求重視和加強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新年伊始,他在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指出:“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前尤其是“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這一重要論述為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推進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指出明確方向和路徑。

  腐敗之禍多起於“蕭牆之內”

  家風與官員的操守有直接關聯:家風正,則為官清;家風劣,則為官濁。古往今來,幾乎無不如是。當前,黨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視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應該說有著極為具體的現實指向。據有關媒體初步統計,黨的以來,在中央紀委釋出的100多份中管幹部及以上級別領導幹部紀律處分通報中,至少有80人的違紀問題涉及到親屬、家屬和身邊人,比例高達80%以上,情形之嚴峻著實讓人憂心。通過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蘇榮等落馬高官的案例,不難發現“父子兵”“夫妻檔”,甚至是七大姑、八大姨齊上陣的奇異景觀,並最終形成一個共腐關係圈。與普通老百姓不同,為什麼只是部分而不是所有領導幹部家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從表象看,原因在於這些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正、家教不嚴,形象地借用一句古語來說,其腐敗之禍的起因“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正如所指:“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大量家族式腐敗案例表明,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於全面從嚴治吏,而全面從嚴治吏就必須重視反腐倡廉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加強領導幹部家風建設。

  家風好不好,歸根結底取決於作為家庭核心成員的領導幹部。古人曰:“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譬如,劉鐵男之子貪婪,就直接源自於父親的言傳身教。他自己交代:“小的時候我爸每次在路上都會跟我說,做人要學會走捷徑。一定要有出息,要做人上人,這樣才能過得好,才能受人尊重。”長大後,腦海中全是父親灌輸的扭曲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正是劉鐵男對子女的過分溺愛,毀了自己也毀了家人。再譬如,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案在懺悔錄中說:“家就是權錢交易所,我本人就是權錢交易所所長,不僅全家老少參與腐敗,也帶壞了幹部隊伍、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政治生態。”綜合大量家族式腐敗案例,可以發現領導幹部家風蛻變的內在生成機制,就是領導幹部的權力觀扭曲、親情觀變形、價值觀偏離三者疊加,在家庭中起到反面示範作用,從而使權力在利益面前變質,原則在親情面前變通,底線在人情世故中失守,導致全家皆腐。

  注重傳承,讓優良家風世代相傳

  古代歷史上,大凡為官做事清正廉潔的官員,都十分重視家庭建設和管理,其身後都有一個家風正派的家庭。根據記載,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規家訓家戒至少有120種,包括《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章氏家訓》等。歷代的家規家訓家戒都強調家國天下、積德行善、以儉治家、以廉養人的思想,薰陶和造就出一代又一代愛國濟民的棟樑之材。例如,唐朝名相房玄齡繼承“人皆因祿福,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的家訓,鑄成“貞觀之治”的家國輝煌;宋代名臣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受人景仰,就在於他受益於“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的家戒;清官包拯一生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始終堅守高潔之風,被後人奉為神明崇拜,稱之為“包青天”,與其“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的家風有關係;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國之危難時重義輕利,留下“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的家訓。

  許多革命先輩不僅是中國傳統優良家風的繼承者,而且是黨的優良作風的開拓者。毛澤東一生嚴於律己,始終堅持與人民同甘共苦,生活上不搞特殊化,注意用自己廉潔奉公的模範行為影響和教育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他曾鄭重地向全黨推薦《戰國策》中名篇《觸龍說趙太后》,闡述兩個道理:一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二是子女如果“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抉重器多也”,結果只能是“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周恩來侄女周秉德曾用親身經歷和點滴感悟,講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備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周的“十條家規”,“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不能因為伯伯是就有任何特權待遇,一點特權思想都不能有。”曾深情地回憶說:父親習仲勳“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林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父輩所傳承的紅色家風對影響深遠,使之“具有愛國主義和忠於信仰的基因”,養成了過硬作風。

  將優良家風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建設優良家風,領導幹部起主導作用。指出:“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一個人戰勝不了自己,制度設計得再縝密,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領導幹部作為家庭的核心成員,其一言一行對優良家風形成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黨的歷史上,陳雲是領導幹部家風建設的楷模。他曾指出:“希望所有黨的高階領導人員,在教育好子女的問題上,給全黨帶好頭。決不允許他們依仗親屬關係,謀權謀利,成為特殊人物。”作為老一輩的共產黨人,陳雲一生為樹立良好家風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信念之堅定、品格之高尚,令人敬仰。新版《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首次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列為黨員幹部廉潔自律規範的重要內容。當前加強優良家風建設,領導幹部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基礎上,著重正確處理兩個關係:一是權與情的關係,踐行“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的作風,做到“發乎情,止乎禮”;二是公與私的關係,“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立家規,給家人做榜樣。

  建設優良家風要制度兜底。從本質上說,家族式腐敗的生成是領導幹部沒有把手中掌握的公權力看作為人民服務之公器,而是自己的私有物,奉行“封妻廕子”特權思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隱蔽地濫用權力的緣故。因此,加強優良家風建設,要在黨紀國法上築牢制度防線,切實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延伸和覆蓋至家庭。要針對領導幹部家風蛻變的普遍性病理症狀,探索進一步完善防止利益衝突、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和領導幹部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等規章制度,從制度上壓縮權力尋租的空間;要將領導幹部家風建設考評納入考評機制,將其作為領導幹部提拔使用、晉級、獎懲的重要依據,實施嚴厲的作風紀律約束;要積極拓寬監督渠道,使領導幹部廣泛接受群眾、媒體及社會監督,對領導幹部的生活圈、社交圈、親情圈等“8小時之外”活動做全方位監督,讓公權力行使的各個環節及其親屬和身邊人行為置於有效制度監督下,加大制度化問責力度,督促領導幹部嚴於律己、審慎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