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啦勵志演講稿有哪些

  在每一個管道設計人的腦袋裡,時刻緊繃著這麼一根弦,讓我在入職之初,也有了對這份管道設計工作的一個敬畏,當時我就覺得這個鐵飯碗真是不好端。以上是中央電視臺節目開講啦的勵志話語,下面小編整理了開講啦勵志演講稿,歡迎閱讀。

  開講啦張文偉勵志演講稿:世界這麼大,用管道連線

  大家好,我看到這麼多年輕的面孔,想起了我的大學時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因為當時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所以就想找一個鐵飯碗的工作,所以我選擇了石油。大學畢業的時候,因為愛情,我選擇了管道,帶著憧憬我就來到了當時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勘察設計院。入職教育的時候,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工程師給我們分享,就是的時候,黃島油庫爆炸,他自己接受審查的親身經歷和感受。黃島油庫1973年做的設計,時隔16年以後發生事故,那麼第一個受審查的就是設計,這說明設計質量是個終身制,容不得半點馬虎。在我們每一個管道設計人的腦袋裡,時刻緊繃著這麼一根弦,讓我在入職之初,也有了對這份管道設計工作的一個敬畏,當時我就覺得這個鐵飯碗真是不好端。

  在我31歲的時候,我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我碰到了咱們的“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的設計。“西氣東輸”是西部大開發的一個標誌性的工程,那麼它是把新疆塔里木氣田的氣輸到上海,全長是3900公里,那個時候它是我們國家壓力最大、口徑最大的一條長輸管道。在國內,當時沒有成熟的經驗,主要的裝置材料也需要依靠進口,我怎麼能夠去保證我們的管道的設計方案的安全可靠性,實際上是在邊學邊幹,每一個引數的確定,我們都要去追溯到它的根源。就拿一個引數來說,壓縮機的壓比,那1.25和1.45差別有多大,只有0.2,這個0.2,對於管道系統來說,它意味著四座大型的壓氣站,十個億左右的投資,有這麼大的差別。

  壓縮機組是輸氣管道的關鍵裝置,被我們稱作是輸氣管道的心臟,那個時候這個裝置不能國產,它是完全依靠進口,我還記得在裝置招標的時候,組織了一個強大的專家隊伍,我是設計的主談。因為我也沒見過太多的這種裝置,所以對裝置不太瞭解,問的問題可能偏於初級,簡單了一些,後來當別人把這個資訊反饋給我的時候,我心裡特別難過。是不是我問的問題比較簡單,然後覺得我水平比較低,或者是覺得我們中國的管道設計的水平,就是這個水平了,讓人家笑話了。鬱悶了兩天之後,後來我就想明白了,如果我在他中標之前,沒有把所有問題搞清楚的話,中標之後我就更難了。還有這些檔案,最後簽字的是我,我不應該放過每一個細節,我要對這些檔案負責,我們就按照我們自己的這個想法,一點一點沒有放過每一個細節。經過了六輪,大概五十三天的澄清工作,最後都完成了每一頁的小籤。也正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執著,反覆地修改,完善這些檔案,也為我們後續的工程,留下了一些工程檔案的範本。大家知道現在做同樣的事情需要多長時間嗎?不到三天肯定完成了。

  “西氣東輸”一線建成了之後,它給千家萬戶的生活帶來了變化,就像剛才小撒說的,就是家家戶戶的那個液化氣罐,它逐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我還記得就是“西氣東輸”建成了以後,當時開工程建設的表彰大會,那是我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當我走上那個講臺,接過獎牌的時候,我怎麼也沒有想到,就是我一個普普通通的管道設計人員,平平常常的這個本職工作,我也能得到國家的表彰。那個時候,我是第一次感覺到,我們的管道和我們的管道的設計,是跟國家聯絡在一起的。

  世界這麼大,大家有沒有想過去雲南走走,但是對於我們管道設計來講,進入雲南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管線輸送的是易燃易爆品,那麼它必須要避開我們的風景名勝,還有我們的自然保護區。雲南它本身就是山河險峻、地震多發、地質災害多發的這麼一個區域,但是我們的西南能源通道就是建設在這裡,它是從緬甸經過瑞麗進入雲南。這條管道被稱為是我們管道建設史上最難的一條管道,難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的設計人員去選線、踏線的時候,車是開不到跟前的,他必須要靠步行去走,大概要走40到50公里。因為緬甸它有一部分是在熱帶雨林裡頭,很熱,特別熱,同時會遇到很多危險,比方說蚊蟲、水蛭、蛇、蠍子這些東西,是他們經常會碰到的。經常是揭開被窩,發現這裡頭一條蛇,然後穿衣服的時候,那鞋窠裡有條蛇,這是經常的事。瀾滄江的跨越這一塊,是我們這條管線設計中的難中之難。我們的勘察設計人員,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過江的位置,歷經一年半的時間,前前後後,大概幾十公里的範圍去尋找位置,一共找了九個斷面,進行反覆地踏勘論證。

  最後這個方案確定的時候,我曾經到現場,我爬上那個岸坡的時候,峽谷風一吹過來,心一下子就懸到了嗓子眼兒,睜眼往底下一看的時候,你真的覺得膽戰心驚,當時就是想到今後要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施工,所以我覺得我們的設計方案,應該儘量地優化再優化。曾經有一位美國的知名管道專家,他叫巴斯特格雷,曾經獲得北美的管道建設的終身成就獎,他曾經兩次到中緬管道的現場去進行踏勘。他說在全世界範圍之內,他找不到這麼一個團隊,能夠在三年之內,把這事幹完,但是我們只用了兩年半。用兩年半的時間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也讓世界看到了我們中國的管道建設能力和水平。

  能源通道的建設,它給我們國家和當地沿線的國家,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緬甸缺電的問題實際上是比較嚴重的,經常停電。中緬管道建成了之後,實際上每年可以給當地下載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原油管道投產以後也是每年可以給它下載200萬噸的原油,現在它的發電問題已經得到了改善,我們相當於把油氣買進國內的同時,也給當地的能源,它的佈局帶來了一些改善,所以這是雙贏的事情。

  中亞管道是西北能源通道的境外部分,是把土庫曼的氣經過烏茲別克、哈薩克,一直運送到中國的新疆,然後在國內和西二線、西三線連線起來,這是我國第一次的跨國能源進口通道。它的設計是以我們中國為主,然後跟哈薩克當地的國家設計院,還有烏茲別克的國家設計院一起聯合來完成的。這個專案,它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由於各個國家之間,技術標準、文化、習慣、還有設計理念之間的這個差異,給我們帶來的溝通的問題。

  由於語言不通,一開始在一起設計的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Нет俄語,不行、不行、不行。好在我們工程師之間,還有另外一種共同的語言,就是圖紙和資料。按照哈薩克和烏茲別克的這個習慣的做法,它隔一段的間距,應該有一個跨接連線線,那麼上面要增加很多的閥門,那我覺得從投資和安全上面考慮,我覺得這個方案還有優化的可能。一開始他們也是Нет俄語不行。為什麼?因為他們長期以來就這麼做,這是他們習慣做法,用了這麼長時間,也沒出現問題,他覺得沒有必要調整,當時工期也比較緊,按理說按他們的習慣做法往下執行,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也說得過去,但是我還是不心甘,後來我就又在底下做了這個失效概率的分析,當我把這個資料交給他們的時候,他們接受了方案。

  中亞管道投產了之後,實際上我自己感受到的,首先我們獲得了我們需要的油氣資源,然後建設的時候,我們用了大量的當地的員工,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發展,建立了這種信任關係。我們的勘察設計人員在現場的時候,他們從現場回到駐地,經常會有一些當地的小孩子會到他們的駐地去,等著學中文,他們希望有一天能來中國看一看,也主動找到我們想繼續地合作。去年的時候,我去哈薩克回訪,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叫小費,他是哈薩克的一個小夥子,原來在我們公司做過五年的翻譯,後來他變成了一名工程師,我們就把他推薦到這個中哈的合資公司,壓氣站上去工作了,他說他自己很幸福。

  我們國家目前的油氣管網,加起來大概是十二萬公里,美國有八十多萬公里,俄羅斯四十多萬公里。從這個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管道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不斷地努力。現在我們正在做的這個設計,是我們的中俄管道,中俄東線,它是把俄羅斯的氣引向中國,這條管線建成了之後,它將是我們世界上最大口徑,最大壓力的管線之一。三個月之前,我到過中俄的管道施工現場,當時是1月份,應該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哈出來的氣立馬就變成冰了。放眼看去,外面是一片白雪皚皚,什麼也沒有,這個蜿蜒的管道旁邊是轟鳴的機器,還有點點的紅裝,當時我覺得那是最美的畫面。

  我們國家油氣管道的建設起步晚,但是起點高,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管道建設,出現很多最大、最長、最高,有很多之最,同時我們的技術也向外輸出,在非洲、南美、東南亞這些國家等等,都有我們的管道在建設。所以我覺得將來,隨著我們這幾大能源通道的建設,隨著我們“一帶一路”的進一步推進,我想會有更多的管道連線更多的國家,管道會連起來整個世界。謝謝大家!

  開講啦孫聰勵志演講稿:不突破常規就不是好設計師

  從星期三得到了《開講啦》欄目組的邀請之後呢,我可以說覺都沒睡好 ,不知道該講什麼。我們要說航空工業,在座的同志可能有很多人航空航天還分不太清楚。航天,它搞的是牛頓定律的,就是力大於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我們航空搞的是屬於以空氣動力學為基礎的,是速度與F力的關係。就是說我們的這個飛機能飛起來,推力不一定要大於飛機的質量,只要產生速度,由速度產生升力,升力把飛機託上天。這就是我們航空航天的一個基本原理的差別。

  作為一個飛機設計師,設計一型很平庸能飛的飛機,應該說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是要能設計出滿足需求的一款精湛的飛機是非常難的。這裡一個最簡單的衡量的技術,就是說飛機設計和你實現的產品最終結果,你的結構重量是不是超重。好的飛機設計師,結構重量係數要低,就是說我設計好這個東西,比如說12.5噸,我們就要12.5噸。所以他問我,什麼是最高水平的設計師,就是設計精準的。飛機設計就跟鐘錶是一樣的,走得慢不好,走得快也不好,走得精準是最好的。飛機設計師不僅僅是一個工程技術人員,他更是一個藝術家,飛機是一個技術和藝術混合的結晶體,凡是好看的飛機,它的效能一定是好的。一個好的設計應該講是用最簡單的辦法來完成的一個產品,所以說我們在做飛機設計的這個過程中,會在諸多的矛盾中去平衡、折中、選擇。作為一型裝備,我們一定是在三座標下來理解,在規定的時間內,在規定的經費內,在使用限制範圍內,做出一個好用、耐用、管用的一型產品,而不是用最先進的技術,把它組合堆積在一起。

  當年我們在殲-15研製過程中,這個飛機怎麼著艦飛行的方法,我們都是一個空白。所以說研製飛機的同時,我們開闢了第二戰場,就是飛行員駕駛策略的研究。艦載機的飛行事業是刀尖上的舞蹈,它的風險極高,就是飛行員在使用過程中,給他留有的操作空間都非常小,稍有不慎或者是反應有點遲鈍就無法挽回。

  世界各國的研製過程中,我們有很多這個艦載機失事的視訊。分析了外國人的這個出事的內容,又根據我們自己的試驗,我們總結出來一套,我們這個看燈、保角、對中的一種操作口訣,讓飛行員來進行反區操作等等。這一系列保證了我們艦載機飛行員的一個同時培訓、培養,所以說在2012年的9月份,航母入列之後,西方人斷言中國的艦載機還會有五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在遼寧艦上使用,沒想到兩個月以後,我們在遼寧艦上成功地著艦了,而且一次五名飛行員,全部都安全地著艦。

  過去人家都講這個飛機的成本是製造出來的,實際上飛機的成本是設計出來的。每一個零件,加工的工藝,採用什麼樣的材料,工藝方法,都直接決定了飛機的成本。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新的飛機設計理念,又要對全壽命、低成本來設計,融入了飛機設計的一個靈魂,這個也是反映在我們下一代飛機上,這些設計的一些方法。也就是說,新一代的飛機,它能跨代,一定是技術上有了拐點,它能實現這個跨代,一定會在方法上,在手段上有新的創新。

  早期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專案,要實現材料全部國產,研製一型飛機。其中我們有一個叫鈦合金的型材,全機的飛機加在一起就要用二十公斤,就要投資五個億的拉伸機,才能把這個型材拽出來。當時我們就想兩種出路,一種就是不用鈦合金,能不能用高強度的,又耐高溫,強度又相當的東西來代替。還有一種就是說我們不用這種加工工藝行不行。在這個時候,北航的王華明老師,現在也是我們工程院的王華明院士,帶著一個小核桃,一個3D列印的鈦合金小核桃來找我。他說我用鐳射一點一點地把它加工出來的,鐳射堆焊出來的。後來我們說那你能不能給我們用這個工藝焊一個鈦合金出來。結果他回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做了這麼一段鈦合金的小樣件。我們經過力學的一個測試,覺得它完全可以代替這個鍛鑄件的水平。這件事兒,當時我們國家在鈦合金3D列印技術上,它是一個啟蒙,一個奠基。這種技術對這種異型結構,就不是正規有規律的形狀,這種結構做起來是非常簡捷的,也非常快速。

  另外它是增材製造,也是我們低成本製造的一個方面。過去特別是我們航空的這個結構件兒,一般是一百公斤的材料,摳到最後只有五公斤是有用的,九十五公斤都是鐵屑扔掉了。所以說用這個3D列印的增材製造的方式,就是一點點,可能漲到六公斤,稍微一切削就可以來使用了,這也是低成本的一種方式。最後我們的3D列印實際上是獲得了國家科技發明的一等獎。從一開始為了解決問題,在創意上產生了新的想法,最後又培育了這麼一個領域的,一個製造行業。實際上3D列印,後來在國際上也風靡流行,是未來我們製造業的一大支柱產業。這就是我們在飛機型號研製過程中,返回來創新的一個故事。什麼是創新?我個人的理解,創意是創新的源泉,最大的創新是創意,創新不過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更新的一個概念。要有新的思路,這是我們最大的創新。

  所以說我覺得,再給年輕人分享一個概念,我經常給我的年輕團隊的人講,就是說我們幹任何一件事兒,得要樹立“三心二義”的一種情懷。哪“三心”呢?第一要有雄心,你想幹什麼?就是說這個雄心壯志,不能說我今天想要當科學家,明天想當明星,後天想當政府官員,那不行,你得有一個目標。第二呢,要耐得住寂寞。實際上就我親身感受來說,我們在1983年工作以後,正好趕上改革開放,出國熱,基本都跑了一大批。南下,深圳下海潮,也是“外面世界很精彩”。所以說我們這些人,還能在那種環境下,在一個搞科研的氛圍、環境裡頭,繼續從事航空事業的研發,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外面的精彩的影響。第三呢,就是責任心,就是說你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自己的責任心也就來了,要自己對自己這個工作負責任。實際上它包括你對家庭,對事業,對祖國,對人民等,它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這個“三心”是很重要的。“二義”呢,一個是要講情義,一個是要講俠義。不管怎麼著,就是人不僅僅是要有智商,智商高的人很多,一個人的成功還要情商的保證,只要有了情義和俠義,情商都會很高。培養自己這種“三心二義”的情懷,不管是將來對工作,對什麼,都會有良好的收益,這是我自己在這個設計師成長之路上,自己總結提煉出這麼一個過程。我的講話就這麼多,謝謝大家。

  開講啦劉方磊勵志演講稿:用建築講述中國故事

  大家好,我是劉方磊,今天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講一講我作為一個建築師,非常真實的感受。因為我入學,1994年畢業,畢業以後我來到了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至今我工作已經23年了。在這個略微漫長的時間裡,也經歷了坎坎坷坷,經歷了期待與希望,因為建築是一個非常不容易實現的夢想。

  下面就跟大家交流一下,“漢唐飛揚”產生的過程。2014年11月11日,第22屆APEC峰會在這裡召開,2017年5月15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這裡召開。我每次也都是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希望看到各國領導人,走在紅地毯上,走在雨棚裡,走進這個房子,在房子裡開會。當我的空間能夠成為這個會場,能夠成為眾國的舞臺的時候,確實有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這件事情招標是從2010年4月份開始的。我們的設計院與共和國同齡,一直以來設計了很多重要的國家大型的建築,比如大家熟悉的人民大會堂,由於這個原因,我們院成為了入圍單位。公司領導讓我來做這個方案的主創。為了把設計和實踐相結合,我到北京的眾多建築去看,它有那麼多的歷史遺存,北海、頤和園、故宮、景山,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我記得我12歲的時候,第一次來到了故宮的五鳳樓,我那時就被它的優美曲線和屋簷轉角感動了。其實中國《詩經》裡有一句話,就很好地描述了中國的屋簷,它叫“如鳥斯革,如翬斯飛”,這是古人對中國大房子的一種美好的描寫。漢唐建築是我對這首詩,我認為是最貼切的。但是比較遺憾的是,中國的木構架建築很多都遺失了,現存最早的木構架建築是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在五臺山。漢代現在僅留下陵墓和石闕。班固在《兩都賦》,張衡在《二京賦》裡,對未央宮和漢代建築進行了鋪陳的描寫,但是這些已經淹沒在黃土之中。而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也是跟這兩個朝代密不可分。我一直在看中國傳統的曲線和屋簷轉角,希望有一天,我把它和工業文化,和金屬,和國際語言相結合,探索出自己建築的一種新的路線。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招標的時候,我把這個理念提給了我的團隊,也獲得了他們的認可和大力支援。2010年10月4日,國內投標開始的時候,一共四家,我們經過團隊的努力,遞交上了第一輪的方案,獲得了專家評審第一名。

  但是風雲變幻,還沒來得及慶賀,這個專案又被宣佈為要變成國際招標。這就意味著第一輪的成績失去了意義,我需要重新開始。我重新審視第一輪方案,雖然尊重了地形地貌,雖然結合了中國的文化,但是創新度還是不夠。如果再在這裡繼續地發展,很難有所突破,而四家境外的設計公司,他們擅長於國際語言,擅長於工業語言。我必須得在某些方面,能夠跟它產生一個競爭力,我用A4紙不斷地嘗試長方形屋頂和正方形屋頂的可能。就像剛才聊到的,我把紙折來折去,折出了九宮格,九宮格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經典符號,我想把它當作一個可能性。

  但是屋簷怎麼辦呢?還不夠創新,大量地翻閱外國的建築書和中國的古代建築文獻,尋找它結合的可能性。彷彿生活在兩個平行的世界,一邊是東方,一邊是西方,一邊是現代,一邊是傳統。終於有了兩種想法,一種是從商周大屋來的俯地之式,充滿對大地的尊重,一種是用漢唐宮闕的仰天之式,充滿了對蒼天的嚮往。對天地的尊重,也代表著我們對自然的敬意,對生態的神往,對生活的熱愛。但是這兩個方案如何取捨呢?我又一次踏上了雁棲湖核心島,我望著藍天,恰巧天空中有一群大雁飛過,一字型的,這使我醍醐灌頂,好像找到了答案,用漢唐宮闕的仰天之式。只有漢代唐代,它能有這樣的心胸,開闊,深遠,包容,多元。我將這個答案遞交上去,在2010年10月8日,這個方案中標了。

  我就一直在想,對於西方的文明,我們要敢於亮劍。因為在很長時間,很多重要的建築,都由外國設計師來設計。他們的文明好像最近比較強勢,但是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傳統的文化自信。用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的文化相結合,我們有可能能夠跟他產生博弈,或者能夠戰勝他們。

  這個方案中標以後,其實還有波折,這個核心島的規劃,後來定到了西北角。這就意味著我這個房子需要朝北,但是原本我是朝南的,南向迎賓和南向採光,以至於面向雁西湖的南面的水面,夏日涼風襲來。但是如果將南北同時開口,首層平面的功能將非常有問題,這其實是一個顛覆性的危機。徹夜難眠,到凌晨四點的時候,可能突然想起了一個答案,就是還是尊重大地。這個島有一個自然地形,南北有高差,有六米的高差。我為何不利用這個地形的高差,將房子的一層北側臥到土裡邊,二層從北側進,一層從南側進,這樣南北兩個大廳用兩側的扶梯連線,同時給人的活動帶來方便,帶來多種可能性,同時又減少了土方量,尊重了生態。雖然和中國傳統建築以往的格局不一樣,但是這樣的做法結合了山地建築,結合了西方的生態建築,同時南側又不失其尊嚴,表現了大國風範,這個想法獲得了認可,這個房子建成了。建築師是一個空間和情境的設計者,它能夠賦予空間以溫度和情感。我很喜歡文化,我認為城市的文化非常重要,我們的時代永遠是時間長河中的一個點,我們應該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由於2014年APEC峰會的勝利舉辦,我們贏得了2016年G20杭州峰會的設計權,那這樣我如何去捕捉江南的文化?如何把江南的文化做出大國風範?我需要把這些轉化到我的建築中。我又來到了西湖邊,坐船到了小瀛洲,小瀛洲有個“我心相印亭”,它是看三潭映月最好的地方。三潭映月最美的時候,是這三個潭上,有一隻孤鳥落在上面,非常地孤冷,彷彿寂寞沙洲冷,那種唯美非常酷。然後我的這些對現場的文化的研究,這並不是就建築本身說建築,我是希望通過周邊的環境去深刻地理解這個地域的文化的神奇,不是在於具體的形,我是把它的神用到建築裡頭。我被周邊的建築打動,我如何能讓我的空間具備場所的力量,能夠打動別人。G20的主會議廳,我把這個空間叫作“廿國共宇同坐軒”,廿國是中國二十的一個書面用語。我的叫“悅迎廿國”,這個悅呢又是江南的月亮門,開啟的時候迎接遠方的朋友。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尚往來,客人來了,我們要用最好的來招待他們。“廿國共宇同坐軒”實際上是把江南園林的感覺做進去了,它周邊是一種自然山水的模擬,我做了一些布藝是吸音的作用,環顧四周,彷彿人在一個畫舫中開會,周邊是湖光山色。中國古人就告訴我們,建築是遮風避雨的地方,同時也要營建人類的精神家園,二十國領袖在此親如一家,共同營建命運共同體,這是多好的事情啊。我有這個核心信念,我被周邊的建築打動,它一定要具備一個場所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文學,來自歷史,來自形態,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與景之間的互動。建築情景交融,人們在這個環境中融為一片,能夠享受到空間的大美,時間的大美,這種美是其它藝術所不可比擬的。它是人類中最巨集大,立於天地間的藝術品,是別人無法拿走的。

  今年下半年9月份,金磚國家峰會在廈門召開,對廈門同樣我需要去探究它的文化背景,“三坊七巷”我去了三遍,在福州。泉州開元寺雙塔,在那裡頭看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文化。所以文化多元性非常複雜,它可能是從海上飄過來的,這些林林總總都給了我靈感。然後我也在這個場地內徘徊,去抓一把泥土帶回北京,想去看一看這個土地的神韻,結果在機場的時候,被安檢扣下了。但是我和這個泥土,有了一個接觸,我獲得了靈感,叫作“丹冠飛羽飄海絲”。廈門的市樹是鳳凰樹,它是這樣描寫的,“花若丹鳳之冠,葉如飛凰之羽”,非常浪漫。它長在廈門大學的周邊,7月份開花,那是一個畢業的季節,也是一個離別的季節,它代表了人們之間的情感。所以這些也同時是“海上絲綢之路”,我把閩南的這種屋頂的形式融合進去,用現代的手法表現出來。

  這些專案都是我們對土地的尊重,對土地所產生文化的尊重。“一帶一路”也是秉承著這種精神,它沿途對土地呵護,對土地的文化關愛,正如“漢唐飛揚”的兩翼,飛向遙遠的蒼穹,一方水土一方情懷,一方天地一方鄉愁。

  人類的文明,是由各種文明組合而成的。世界所有的文明,他們的驕傲都是建築,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也大多是建築,這個建築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屬於全人類,所以叫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的建築,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探索出自己建築的一種新的路線,我一直有這個夢想,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