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與詩同行為話題六年級語文作文
詩歌是極富藝術性的文學體裁,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下面小編整理推薦了,希望大家從中能夠有所收穫!
篇1
自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人,但那些親切而令人敬仰的詩文伴隨我走過了十五個春秋,驀然回首,在成長的林蔭大道上,詩文曾與我並肩而行。
5歲。
童稚的我不知白日何時依山而盡,也不知黃河在何處奔流入海。只知道夜晚在梨花院落,迎著淡淡清風,望著融融月光,一字一頓地給姥姥背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年幼的我總會把傳誦千古的詩文與琅琅上口的歌謠混為一談,絲毫體會不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惋惜與無奈。
15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詩文也越來越多。活力四射、壯志滿懷的我漸漸能夠學會去感受和揣摩文字背後的情愫。我體會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明白了“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傷悲,領略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追隨著陶潛輕盈的腳步,我來到了悠悠南山下,摸一摸古色古香的東籬,嗅一嗅籬下菊花淡黃色的馨香。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我不禁讚歎陶淵明避世隱居的勇氣。黃昏時分登上山頂,看見“夕陽無限好”,不為日頭染紅天際的壯麗,只為詩人的抑鬱蹉跎而感傷。
昨天。
崇尚自由的我向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清靜與淡雅,嚮往“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淨於篩”的明麗與悠然,可桌上厚如山的作業告訴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才是我的選擇。無奈,拾起筆,只得以“梅花香自苦寒來”自慰、自勉了。
今天。
窗外下著雨,我聽著雨聲,讀著“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別有一番韻味。
我享受詩文帶給我的無窮的生活樂趣,也感謝詩文與我同行,伴我成長。有了詩文作伴,我的生活就有了“掬水月在手”的無限詩意。
篇2
中國,是“詩之國度”。而一談起詩歌,不禁令人浮想聯翩:戴望舒那落寞、惆悵的《雨巷》;海子那充滿陽光活力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徐志摩那清爽而幾分傷感的《再別康橋》……各種不同詩歌,各種不同的情感。
初次接觸現代詩歌,是戴望舒的《雨巷》。那是在一次春晚中,淡淡的暮色和幽怨的音樂,使那時還小的我就已深有感觸。
一個夏日的午後,我靜靜地坐在窗戶邊,看著窗外的雨點從空中緩緩舞動直至落地綻開點點水蕾絲的長裙。一切都好朦朧,沉浸在雨的世界中。伸出手,讓指尖撫摸雨簾,看著雨滴從指尖滑落,我的腦子裡不由自主地跳出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惆悵、落寞,襲來。一個身著黑裙的修長女子,撐著一把黑色的油紙傘,走在雨巷中,黑色融入了雨中,悽婉又迷茫……丁香一般的姑娘。我彷彿看見了身著書生長衫的戴望舒猶如欣賞在雨中的一幅畫一樣。而我則好像一個隱身人,看著這個書生滿臉的迷茫,看著他揮揮衣袖,寫下這首《雨巷》。
我晃晃腦袋,把我從幻想中拉出來,緩緩地轉過身,桌上正靜靜地躺著幾張手寫的白紙,我走了過去,也揮筆寫下《雨景》,願這首清淡憂傷的小詩能像《雨巷》令人彷徨:漫步林間小路/踩著雨的腳步/追尋朦朧的氣息/年老的青石板/雨精靈綻開水裙/蒼老的大樹/雨中沐浴/雨珠輕點樹葉/發出聲聲清脆/我甩開雨傘/雨絲拂過臉頰/赤足踏水歡歌……
筆尖拂過白紙,留下這首小詩,帶有一縷清香。我望望窗外,看雨後幻化出的美麗彩虹。
篇3
上個星期,我們開展了“與詩同行”的活動。活動中,我們學會給詩歌分類,欣賞詩歌,還學寫了兒童詩呢!。
活動一開始,我們先制定了活動計劃。我們計劃在一週的時間內,蒐集關於詩的知識,學會給詩歌分類,能夠正確地賞析詩歌,我們還希望能自己學寫一首小詩呢!為了完成計劃,我們確定了組長,並給每位同學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負責查資料的,上網進入了“google”頁面,輸入了關鍵詞“詩歌”。哇!關於詩歌的知識可真不少呀,據google搜尋統計現共有2850萬個詞條是關於詩歌的。我立即點開了其中幾個網頁,進入了詩歌知識的海洋——“《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另外兩部詩歌總集分別是——《楚辭》、《漢府樂》……”,“我國的元曲,是一種小令,興盛於元代,大多由民歌而來……”,“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在詩歌知識的海洋裡,我流連忘返,增長了許多知識。
通過這次活動,我的收穫可不小。我們小組的同學蒐集了許多的古詩和現代詩,可這麼多的詩,涉及面這麼廣,怎麼整理呢?當我們學會了給詩歌分類後,這些整理的事情就變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詩歌分類可以按作者分、按題材分、按形式分、按體裁分……我們按照作者給蒐集來的詩歌分類,不一會兒,就把小山似的資料整理好了。
我們還學會了欣賞詩歌,知道了欣賞詩歌前,要先把詩多讀幾遍,可以聯絡生活實際讀,可以用不同詩人寫的詩對比著讀,還可以邊讀邊在腦海裡描繪畫面,走進詩中讀。學會了這些,欣賞詩時,我們就可以體會詩人創設的意境,更加了解詩歌背後的情感和含義了。比如:讀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短短几句,讓人感到琴聲初起,彷彿小兒女在耳邊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與敵人奮力拼殺,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情節彷彿就在眼前。
最後,我們還嘗試著當了一回小詩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詩,就從我們的筆尖流露出來。我也寫了首詩——《四季的樹》。
四季的樹
春天的樹,
秋天的樹,
發了綠芽,
金黃一片,
歸來的鳥兒
孩子們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來的信。
夏天的樹,
冬天的樹,
鬱鬱蔥蔥,
光禿禿的,
炎熱的天氣
像年邁的老人
有了一絲的清涼。
卻挺直了腰桿。
“與詩同行”的活動,讓我在詩歌海洋中快樂地遨遊。我時時拾起了一枚枚五彩斑斕的貝殼,那些小小的貝殼就是一首首詩,它們是詩歌的歷史,是詩歌的未來,也是中華幾千年詩歌文化的見證。通過這次活動,我更加喜歡詩歌了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