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建設領導講話
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以下是本小編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一:
首先,我代表省政府,向信用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表示祝賀。下面,我講兩點意見。
一、深刻理解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部署和要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2011年國務院第176次常務會議指出,良好的社會信用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是每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成員立足於社會的必要條件。誠信缺失、不講信用,不僅危害經濟社會發展,破壞市場和社會秩序,而且損害社會公正,損害群眾利益,妨礙民族和社會文明進步。當前社會誠信缺失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商業欺詐、製假售假、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人民群眾十分不滿。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誠信和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完善制度、加強教育,努力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使誠實守信者得到保護、作假失信者受到懲戒,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改革和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國務院第176次常務會議對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提出了明確要求。“十二五”期間,要以社會成員信用資訊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徵信立法和制度建設。抓緊制定《徵信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制度和實施細則,制定信用資訊標準和技術規範,建立異議處理、投訴辦理和侵權責任追究制度。二是推進行業、部門和地方信用建設。要通過建立信用資訊系統,依法依規有效採集、整合和應用個人、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信用資訊。要對信用資訊進行整合,形成統一平臺,實現對失信行為的協同監管。要結合市場主體准入、納稅、合同履行、產品質量、食品藥品安全和社會保障、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各領域的信用資訊系統建設,建立健全信用檔案,儘快改善各行業、各部門、各地區的信用環境。三是建設覆蓋全國的徵信系統。在實現行業、地區信用資訊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大力推動信用資訊在全國範圍的互聯互通,充分發揮信用資訊對失信行為的監督和約束作用。四是加強監管,完善信用服務市場體系。規範發展信用服務機構和評級機構,有序推進信用服務產品創新。制定信用服務機構基本行為準則,嚴格徵信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准入標準,依法查處提供虛假資訊、侵犯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等行為。五是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政府及其部門在社會誠信和信用體系建設中要起示範帶頭作用,堅持依法行政,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決策透明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不斷提升公信力。六是大力培養社會誠信意識。加強誠信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識,強化責任、激勵和約束,確立“人無信不立”的理念,不斷提高全民道德素質,激發民族創新精神,增強國家競爭力。
二、認真做好2012年的信用工作
2012年信用工作要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標,紮實推進信用遼寧建設方案中的八項重點工作,以對省直部門和各市政府目標績效考核為手段,以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徵信領域及應用範圍,建立健全信用獎懲聯動機制,加大信用宣傳力度,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推進信用遼寧建設工作向縱深發展,不斷提高全省信用環境水平。
第一,繼續對各市和省直相關部門實行目標績效考核。進一步完善對各市政府的信用考核指標,加大對各市及省直各部門的工作指導和日常考核力度,會同省直目標辦實施半年和年度考核工作。
第二,推進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完善全省徵信平臺的信用資料。要積極開展對省直資料來源單位徵信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強行政處罰和獎勵等信用資訊的徵集,搭建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基本框架。同時以工程建設領域信用資訊公開為契機,不斷加強省市縣三級徵信平臺建設和資料徵集工作,提高守信和失信記錄的徵集力度,完善全省徵信平臺體系。
第三,要整合資源,切實提高銀行類和非銀行類信用資訊在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中的應用水平。在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徵信系統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省信用資料交換平臺徵信質量。省發改委、省政府金融辦、遼寧銀監局、人民銀行瀋陽分行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合作平臺,推進銀行類和非銀行類信用資訊的應用。
第四,擴大企業信用報告應用範圍,逐步建立行業信用准入機制。逐步完善省重點建設工程專案招投標領域推行企業信用報告制度,擴大應用範圍,鼓勵非省重點建設工程招投標過程使用企業信用報告,在政府採購、國土資源系統推廣使用企業信用報告制度,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信用投訴舉報互動平臺,暢通社會公眾對失信行為投訴舉報的渠道。
第五,開展好第二屆省誠信示範企業評選建立工作。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細化誠信示範企業評價細則,做好誠信示範企業評選工作。各市要進一步落實優惠政策,對誠信示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為其創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萬家企業誠信聯盟活動的深入開展。
第六,建立健全公務員及重點人群信用檔案。將公務員、法人代表、個體工商戶、律師、會計師、評估師、專業技術人員、在校大學生、重點農戶等重點人群納入信用檔案,實現省信用資訊交換平臺的統一管理,待個人信用立法出臺後,進一步擴大個人信用資訊應用範圍,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損”的良好局面。
為完成以上六項重點工作,我提三點要求:
一是進一步提高資訊質量。資訊是否有效,關鍵是資訊是否及時、真實和全面。目前,各地各部門的資訊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地區、部門的資訊更新速度慢,信用資訊不完整,影響了資訊的實效性。因此,各市政府、各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推進本地區、本部門的資訊化建設,提高信用資訊的徵集質量,加強守信和失信記錄的徵集。省信用辦、省信用中心要加強與各市、各部門的聯絡溝通,主動做好技術服務。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和行業信用資訊的聯動監管。稅務部門可以利用省信用資料交換平臺,開展涉稅資訊的比對、交換和應用工作,提高稅源監控效能;法院系統可以利用省信用資料交換平臺,推進法院系統與信用資料交換平臺的資訊整合、交換和共享,建立執行聯動機制,依法對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單位和個人,在經營、融資、投資、置業、出入境以及高消費等行為上,實施限制和制止;各地各部門要立足地域特色,結合行業特點,繼續探索和嘗試多層級、多形式的聯動監管機制,在行政管理、司法實踐中研究制定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具體措施,推進信用資訊在全社會的廣泛應用,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是進一步加強企業信用資訊應用工作。目前,省企業信用資料交換平臺已覆蓋了省內47萬戶企業,但還遠遠不夠。各地各部門還要按照先易後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培育和發展信用服務業,紮實推進企業信用資訊的應用推廣,真正形成信用經濟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