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上冊人教版教學設計

  教案的設計作為七年級生物教師備課工作中最為全面系統而又深入具體的一環顯得尤為重要。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生物上人教版教學設計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課程資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這節課包括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兩課時,現從第2課時的內容進行分析。教材包括“測量不同植物對空氣溼度和溫度的影響”探究活動,這個探究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本節課與生活實際聯絡密切,如我市的氣候特徵、學校周圍環境、市一中校園植被的調查等都是本節課應開發的課程資源。以此在深入研究教材資源的基礎上確立了三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測量、分析、歸納瞭解植物對環境的影響; 2經過小組合作,探究認同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

  3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閱讀產品說明書和實際使用,掌握乾溼計的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測量和資料統計,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運用處理資料的不同方法,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不同環境的測量和調查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養成堅韌的品質; 2通過調查研究,樹立環境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3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體驗合作學習,養成關愛他人的情感。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合作意識淡薄,但學習熱情高。對本節內容瞭解不夠,對於統計資料的方法如條形圖、折線圖在小學雖有所接觸,但運用得少。對於乾溼計從沒接觸過,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學生有室內養花等經驗。

  【教學策略】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分課內、課外兩部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實施探究:設計測量計劃,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結果,分工合作,全班分成六個小組分別測量裸地、草坪和灌叢的空氣溫度和溼度;通過測量、分析、歸納,認同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我市風沙大、氣候乾燥等問題,完成課內知識重組與能力創新的過程。通過資料收集了解生物對環境還有哪些影響,在實踐、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節拓展提升的學習。

  【課例賞析】

  王曉貞站在臺前,大螢幕上展示著他們的調查報告。她用精練的語言向同學們彙報,她說:“我組由聰明伶俐的八人組成,分成三組分別測量裸地、草地、灌叢的溫度和溼度,然後把記錄的結果彙總並形成結論。請看,這是我們的實驗報告。

  測量嫩江公園不同植被環境的溫度和溼度

  調查人:王曉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張鑫鑫、張旭 時間:2003年9月15日 天氣:晴

  調查目的:為什麼測量裸地、草地、灌叢中的溫度和溼度,能說明植物對空氣溼度和溫度的影響。

  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的溼度和溼度有影響嗎? 作出假設:植物對空氣溫度和溼度有影響。 調查表如下。 裸地

  裸地一天溼度變化示意圖

  草地

  草地一天溼度變化示意圖

  灌叢

  灌叢一天溼度變化示意圖

  我們的探究結果是:裸地一天內的溫度和溼度變化最明顯,中午溼度最小;草地、灌叢的溼度較大,灌叢的溼度大於草地的溼度;草地、灌叢中午溼度較大,中午裸地溫度高於草地溫度,也高於灌叢溫度。

  我們的探究結論是:植物影響空氣的溫度和溼度。

  大家對她的彙報報以熱烈的掌聲。她謙虛地說:“同學們對我們的探究有何問題,請批評指正。”思維敏捷的孟月說:“你們調查的是植物對空氣的影響,為什麼還要測量裸地溫度和溼度?”她說:“這是為與草地和灌叢做對比。”於是我趁勢指出科學研究應有對照實驗,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驗前應確定變數而且保證變數只有一個。你們組是如何保證變數只有一個的呢?”“出發前我們共同對錶,定好測量時間、間隔時間和次數。”“不同的組所測的資料不太一樣,那麼以誰為準呢?”孫子豪問。這時我沒有說話,而是用鼓勵的目光看著他們。活潑的張明朗說:“每一個組的資料都可能有誤差,應該計算小組的平均值,這樣誤差會小些。”他的觀點得到大家的認可。我相機引導:“那麼全班的測量結果呢?”於是各小組紛紛彙報資料,並很快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得出結論。“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分析處理資料是科學工作者必須應有的科學態度。處理的方法很多,同學們用了圖表、折線圖、條形圖等進行處理,老師要祝賀你們又掌握了一項本領。”“老師!為什麼草地、灌叢中午的溼度大於早、晚的?”“哪位同學能解答”。他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論點。於天樂說:“是因為植物會吐水”。“因為植物會吸收光”,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於是一場討論又開始了。經過我的引領,最後形成結論:植物通過蒸騰作用由葉子散失水分,中午溫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氣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氣溼度大。

  我接著說:“同學們,於天慧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同學,讓我們來聽一聽她們小組的

  論點。”於天慧來到講臺前,她說:“我們測量的結果與前幾個組大體相同,但是在我們測量探究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請同學們幫我們分析一下原因。上週六我組來到學校集合,準備到市一中校園測量,我們剛出教學樓,一陣大風颳來,灰塵四起,夾雜著紙屑。頓時校園內一片灰暗,空氣乾燥。我們趕緊捂著嘴跑到了校對面的市一中,可卻是另一種景象:那裡幾乎沒有風,而且空氣讓人覺得很舒服。當我們回望自己的校園時,校門前風沙卷著廢紙、廢塑料袋肆虐,我們往返兩次對比了兩處的場景。我校與市一中只一條路相隔,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誰能幫我們分析一下?”大家躍躍欲試,有的甚至站起來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希望於天慧能叫到他。我沒有阻止。這時榮宇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就說:“那是因為我校校園內沒有植物,而一中校園內四周都是植物。”於天慧高興地說:“你說對了。那麼如何解決呢?”孟繁志說:“多植樹,種花草。”“你的建議很好。”“所以我組除測量乾溼度,又因以上原因多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我校與一中的植被差異。通過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到植被除了能增加空氣溼度,還可防風,綠化環境。為此我們設計了未來的校園。”於是他們把未來校園模型抬到臺前,又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未來的校園。

  第六組的代表樑雪來到臺前說:“我同意以上各小組的觀點。我組的測量資料就可以證明。我們的題目是測量室內空氣溼度和溫度與植物的關係。我們分別測量了不同居室的溫度和溼度,結果如下表。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植物能增加空氣的溼度。我建議居室內應放些植物。”

  張強突然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據我所知居室內放花不好,與人爭奪氧氣。”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各抒己見,有的反對,有的贊成。究竟好不好呢?我靈機一動,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對植物是吸氧還是放氧搞不清楚,我於是適時點撥,最後終於達成共識,白天臥室內可以放植物,因為植物不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且還能增加空氣溼度;晚間不要放植物,因為植物晚間只進行呼吸,與人爭奪氧氣。心靈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師生關係,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我激動地說:“我祝賀你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並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們逐漸成熟了!”“老師!我還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植物除了能影響空氣的溼度,還有許多作用。”“那好,你來說一說吧”。“我在少兒百科全書中看到圓柏這種植物能分泌殺菌素,能淨化空氣。”他的觀點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思維。大家又將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和分享,然後歸納出植物能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塵、殺滅細菌、阻降噪音等。通過學生親自測量、質疑、討論,認同了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我最後通過開放式作業常聽人說:齊市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六個月,你如何認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留下了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案例評析】

  1.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本設計課程資源是豐富且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以多方面資訊

  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探究。教者從探究“測量不同植物對空氣溼度和溫度的影響”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課程資源,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家庭背景和知識積累挖掘潛在的人文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植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的意義構建,形成解決“校園風沙乾燥”“室內乾燥”等實際問題的心向和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合理化的建議。這節課使他們深深意識到了自己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在探究第一中學校園植被對空氣的溫度和溼度的影響時,卻發現了刮旋風的校園,這問題促使他們與探究實地進行對比觀察、交流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這不就是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嗎!這定會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必須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見,教師有必要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索,在愉悅的體驗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環保意識。

  2.科學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生命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親歷科學,這成為本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案例中石老師引領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而不在意其結論。她關注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操作將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識、獲得哪些探究的方法、體驗哪些情感、提升哪些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問所解均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經驗與享受中展現出來,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園環境問題、中午草叢和灌叢的溼度等問題的發現、辨析及解決……這些,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探究“測量不同植物對空氣溼度和溫度的影響”的方法和策略,而且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樣的探究,這樣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了很深的領域。沒有學生親自去嫩江公園、第一中學等地的探究,沒有開發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絡的課程資源,又怎麼能撥動情感的琴絃,引起心靈的共鳴,感受探究與創造的快樂呢?

  初中生物中考複習策略淺談

  摘要:

  生物中考是我們生物學科的一次大型考試。教師應採取有效的複習方法,來接受這次檢閱。首先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及考試大綱或考試說明,做到“以課標定學”和“以考綱定學”,把握備考方向。其次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制定、實施科學周密的複習計劃。

  關鍵詞:

  中考複習;效率;複習計劃;複習方法

  八年級的生物教學,教過的老師都知道,教學的難度相當大,因為只能把教學定位於授新課與複習課之間,一年時間要把兩年教學任務完成且要有明顯的效果,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如何提高八年級生物課教學效率是擺在每一位生物教師面前的問題。下面談談我校八年級生物備課組的作法:

  1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

  計劃是行動的先導,因此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是非常必要的。根據教學安排,我組的複習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4月6—5月20日歸納知識要點,形成知識網路,以課本教材為主,輔以基礎訓練,再配以近幾年的中考試題集錦加以鞏固;第二階段5月25日—6月10日進一步夯實基礎,完成幾份以往幾年各縣質檢卷;第三階段6月13日—6月20日學生查漏補缺,落實知識。教師精心選題,學生做最後三份試題。

  2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2.1抓綱務本,突出重點

  重點的確定,一要看內容所佔篇幅,二要看學生理解的難易程度,由此判斷:生物圈中的人﹑綠色植物、生物的生殖發育及遺傳變異等是教學的重點,肯定要讀懂,講透,練足。

  2.2創新方法,增強實效

  俗話說,思想決定方法,方法決定效果。這裡所說的方法包括教法和學法。首先說教法。課堂教學是提高質量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講練結合是複習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語言的生動性。在語言的準確性與簡潔性之間融合生動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盎然,讓學生從睏倦學習中走出,做到學中樂,樂中學。如“血液”的教學,將紅細胞稱為“無私奉獻者”,將白細胞稱為“勇於獻身者”,將血小板稱為“稱職的防汛工兵”,學生們都露出開心的笑容,且快速記憶。②教具的直觀性。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教學掛圖及實物,通過視覺吸引學生,並易於理解。如教學“血管”時,用上肢直接演示動脈和靜脈流向,兩手相連,形象地展示出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三者之間的關係,學生看得真切,記得牢固。再說學法。首先要給學生學習的時間。我給學生有這樣一個規定“:每課5分鐘,每週晚自習10分鐘。”讓學生有時間去加深理解,消化吸收知識點。其次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初中生物知識需要記憶的成分比較重,理解固然重要,記憶必不可少。對記憶的方法作些指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本人最近幾年的經驗,證明以下幾種方法對於指導學生記憶是非常有效的。舉三種記憶方法:英語﹑拼音記憶法。如“血液成分”中紅細胞程式碼為RBC,白細胞程式碼為WBC,其同類項為BC,第一個字母R﹑W分別為紅細胞﹑白細胞英語單詞的第一個字母,血紅蛋白的程式碼為Hb,分別為拼音“紅”“白”的第一個字母。2、諧音記憶法。微生物中營寄生生活的有細菌﹑真菌﹑病毒,將“細”用“飛白手法”換成“是”,記為“是真病”;微生物中屬於生產者的有藍藻﹑硫細菌﹑硝化細菌,諧音記為“難留肖”,意為姓肖的難以留住。3、配伍記憶法。缺生長激素患侏儒症簡稱為“生侏”;幼年缺甲狀腺激素患呆小症簡稱為“甲呆”,避免了兩類相似病例的混淆,遇到此類題目學生很快能做出判斷。在學習策略的指導方面,我還在學生中試過互測互檢法。學生不拘時間,不拘場合,在業餘相互出題檢測,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尤其要記印象不深的內容,結合別人的回答來記,效果比孤立地看書好幾倍。

  2.3強化訓練,步步提升

  “練”既是檢測的手段,也是鞏固的過程。在第一輪複習中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考綱要求”,並結合用好《雙基優化訓練》,這本配套練習“知識歸納”對學生巨集觀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點內容起了提綱的作用“;中考例題解析”“適應訓練”融基礎性﹑針對性﹑典型性於一體,聚廣度﹑新度﹑深度於一身,緊扣教材,聯絡生活,梯度適中。學生處理練習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走出教材”﹙不看書﹚做有把握的題目;第二步“迴歸教材”查缺補漏,不會做的題目查閱教材後完成;第三步核對答案,糾正錯誤。收閱後對自查自糾做得好學生給予肯定,對出錯率高的題目予以重點講解。第二輪專題複習以“科學探究、識圖解答、強化訓練”為重點,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回顧,注重前後知識的銜接與照應。習題處理中要關注內容和題型的拓展延伸,考試說明指出“不出舊題”,這就意味著出題的角度是可變的,涉及面會更寬。第三輪查缺補漏,落實知識的訓練之中要加強題型研究。從近幾年試題可以看出,單一題減少,綜合題居多。以下題型值得關注:①.圖表題。這類題目將教材內容抽象化,學生根據圖表內容分析綜合,進而得出結論。如《中考衝刺》P152第16題,此題涉及到肺﹑腎小球﹑組織細胞﹑消化道壁的血液迴圈。②.一個內容多個知識點的綜合。如“骨﹑骨連結﹑骨骼肌在運動系統中的作用依次是﹙﹚”考查了運動系統各部分的功能;如“以下對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收縮狀態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曲肘時收縮﹑舒張;B伸肘時舒張﹑收縮;C立正時兩手自然下垂舒張﹑舒張;D直臂提水時收縮﹑舒張;”此題考查了骨骼肌不同情況下的四種狀況,D項錯誤。③.實驗題。考點無非人物,過程,結論,或用課本知識解釋生物現象。複習中注重了題型變化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才會提高。

  總之,複習教學豐富多彩,複習方法也是靈活多樣。只要教學靈活,科學合理,複習才能事半功倍,衝刺才會後勁十足,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者;黃智海 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1.

  [2]劉達玉.淺談初中生物複習方法和策略,沙洋縣李市中學[M],2010.4.

  [3]王霞.優化訓練重實效,齊河縣第三中學[M],山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