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創業的故事

  駕馭命運的舵是奮鬥。不抱有一絲幻想,不放棄一點機會,不停止一日努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50塊錢闖深圳的創業故事 幾經沉浮終賺過億資產

  深圳市寶安區鬆崗鎮對於阮詩樹來說是一個具有非常意義的地方,他的七家工廠就坐落在這個地方,這七家工廠是阮詩樹在深圳打拼了二十幾年,幾經沉浮之後一手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1992年,50塊錢,隻身一人,阮詩樹來到深圳,幹過推銷員、幹過小買賣、到最後的自己創業,一次次創業又一次次失敗……

  1992年11月8日,伴隨著長途客車司機的一聲吆喝,“到了,到了!深圳到了!”還沒睡醒的阮詩樹迷迷糊糊的踏上了深圳的土地,當時的他25歲,揹負著96000的家債。而當時他所下車的地方,只有七零八落的一些低矮的廠房,完全沒有一點南方繁華大都市的樣子。

  阮詩樹覺得很奇怪,向周圍人一打聽才發現,原來是被司機坑了,這裡距離深圳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而這裡就是日後阮詩樹的發展地鬆崗小鎮。此時的阮詩樹身上僅剩下了50元錢,在想前往深圳市已經不現實了,無奈之下的阮詩樹只好就地找工作,進了一家紙箱廠當起了推銷員,薪水的每天7元加提成。

  某天,阮詩樹打聽到一家窗簾廠需要20萬個紙箱,馬上闖了進去,發現裡面已經擠滿了各個紙箱廠的推銷員,阮詩樹不願放棄,輪到他報價時,報了說:“一塊八一個”。窗簾廠老闆聽到後,板著臉問:“一塊八一個?你們也太黑了吧?你說實話,一個紙箱你們要賺多少錢?”阮詩樹回答說:“我在廠裡瞭解到,賺25%。”

  他的誠實回答得到了那個老闆的好感,這筆訂單最終落到了阮詩樹的手中。此後,他騎著紙箱廠老闆配的摩托車,8個半月跑了差不多10萬公里,硬是把一輛新摩托車跑散了架,把方圓幾百裡需要紙箱的大小工廠跑得爛熟。出眾的推銷業績,使他的月薪達到了1.5萬元。

  這樣辛苦堅持了兩年,1994年底的一天,阮詩樹跑到了紙箱廠的七樓樓頂,衝著家鄉的方向放聲大喊,也衝著在天上看著自己的母親大喊:“媽媽,我們家的96000元外債全部還清啦!”喊完之後蹲在地上嚎啕大哭。這些債,是為了給得癌症的母親治病欠下的,母親在臨終前曾拉著阮詩樹的手囑託說:“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些債還了。”

  本來的阮詩樹是在一家縣醫院上班,月薪為101元,正式因為這筆外債,讓阮詩樹決心走出農村,放棄所謂的鐵飯碗,揮別年邁的老父親和新婚的妻子,踏上了前往深圳的汽車。

  1995年,還完外債的阮詩樹,靠著積攢下來的一些錢開始嘗試自己做小買賣,卻不想原本推銷時那麼成功的自己跌在了這裡,虧了10多萬。不甘失敗的阮詩樹第二年又從家鄉信用社貸了7萬元的款,在鬆崗創辦了一家小型泡沫製品廠,由於經營得宜,賺了300萬元。

  1997年,阮詩樹又和一個香港人合作,在鬆崗又開辦了一家樹脂加工廠,卻沒料到,第二年就遭遇手下人突然“反水”,致使自己將所有錢都虧了進去。阮詩樹就這樣一次次起步創業,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爬起來。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推銷員最終終於成為了一個企業家,底下坐擁了7家工廠。

  再回到湖北老家,已是離家多年後,作為湖北省委統戰部“迴歸工程”的第一位響應者,阮詩樹在通山投資6000萬元創辦了歐羅文實業有限公司,利用當地天然石材加工工藝品,出口海外。

  如今,在咸寧,上至官員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聽說過這位擁有過億資產的大老闆,並且為家鄉建設投資了很多錢。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當年他揹負著如山的外債隻身闖深圳時,口袋裡只有50元……

  阮詩樹回憶起自己從打工仔成長為大老闆的過程,坦言道,這其中最重要的不是錢,而且誠信、勤奮和執著。而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以及自己的員工會因為一點點小挫折就容易鑽牛角尖,阮詩樹也表示可以理解,。如果在家鄉上班,遇到不高興,回去可以跟家人講,甚至可以不幹了,家裡無非多雙筷子碗嘛。出門就不一樣了,得忍著氣、咬著牙、埋著頭做事。

  所以,能出來的人都了不起。做老闆的,對他的員工們好一些,員工們們心裡是很有數的。回頭一下,阮詩樹已經連續7年沒炒過一個員工了。

  2:在深圳創業從38歲開始

  7年前,胡素梅下崗,那一年,她37歲。現在她是“家家樂”家政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胡素梅說,在深圳,弱勢群體也能有創業夢,也能實現創業的夢想。

  胡素梅的愛人是基建工程兵。1997年,作為工程兵家屬,她從湖南老家來到深圳。初到深圳,只有高中學歷的胡素梅在福田一家電子廠當普通工人,每個月兩三百元的工資。就是這份只有微薄工資的工作,2003年時她也失去了。

  經濟收入驟減,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為了儘快找到一份工作,胡素梅積極到各個招工單位面試求職,但幾乎每個單位都以同樣的理由回絕她:“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沒有專業技能。”一次次碰壁,胡素梅有些手足無措。

  一扇門關上了,另一扇門卻為她同時打開了。

  恰在這時,原深圳市勞動局舉辦的免費創業培訓讓她看到了希望。從一個小培訓班開始,胡素梅在深圳開始了創業之路。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她報名參加了專為有志創業人士開設的“創辦你的企業”創業技能培訓課程。在培訓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胡素梅掌握了基本的創業技能和相關的知識。

  上完一期培訓班,胡素梅決定自己創業。她選擇了投入小的家政行業,儘管前期投入的錢不多,可胡素梅還是覺得手頭緊。這時,勞動部門再一次給了她希望,通過勞動部門的幫助,她順利申請到了2萬元政府提供的小額擔保貸款。

  2004年9月,在就業服務部門的支援和鼓勵之下,38歲的胡素梅成立了“家家樂家政”公司。創業初期充滿艱辛,和大多數立志自主創業的失業人員一樣,她面臨著社會資源缺乏、自身經驗不足、難以獲得目標客戶信任等一系列難題。家政公司開起來了,開始卻一個顧客都沒有。胡素梅說,那時候,在辦公室裡從早坐到晚,見不到一個人走進家政公司。

  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也為了她的那些就業困難的姐妹們能早日實現再就業,幾天後,胡素梅決定主動出擊。她假扮成僱主到各個家政公司取經,學習別人的做法。每天,她都要跑十幾個家政公司。她白天出去派傳單,找客戶,晚上回家彙總資訊,總結經驗,調整措施。為了取得客戶的信任,胡素梅不斷地走家串戶,登門拜訪客戶,請客戶免費試工,手把手地指導家政服務員工作,有時遇到疑心較重的客戶,她還要親自參與服務工作,直到客戶滿意為止。

  隨著客戶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了及時掌握客戶對公司服務的意見,胡素梅又開始每天打電話回訪客戶,請客戶多提意見,多指導服務,她再根據客戶反饋的意見跟家政服務員溝通改善。僅在公司開設初期的幾個月裡,胡素梅就打了2000多個電話,回訪了100多家客戶。

  2009年以來,市人力資源保障部門的工作人員繼續對胡素梅的創業做跟蹤服務。胡素梅告訴記者,平均一個月時間,該部門的工作人員就會上門服務,瞭解創業中的困難,還把培訓班開到學員家裡去,教她處理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在政府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下,胡素梅創辦的這個最初只有十幾個員工的公司不斷髮展壯大,2010年,胡素梅創辦的公司已經擁有了約500名員工。她的事業上了軌道,就把昔日別人給她的幫助又再傳遞下去。在公司的員工裡,100多人是下崗失業人員。她常說,深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創業不是件容易的事,肯定會有失敗,但即使失敗也還是有政府扶持和鼓勵你。所以,對自己的員工,她還鼓勵她們自己創業,常把自己的創業經驗與她們分享。

  胡素梅告訴記者,在深圳,弱勢群體也能有創業的夢,也能實現創業的夢想。“政府對我們弱勢群體的創業非常支援,免費創業培訓、優惠的貸款條件,不定期的跟蹤服務。對我們這一群缺少資金、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政府營造的鼓勵創業的理念和提供的條件是雪中送炭。這也說明,在深圳,每個人都能實現創業的夢想。”

  在採訪中,胡素梅深有感觸:“我的成功離不開深圳這麼豐腴的創業土壤,特別是建立國家級創業型城市以來,政府相關部門更加大了對自主創業者的扶持,我們希望更多像我這樣的人,得到政府扶持,實現成功創業。”

  3:30歲的“創業巡講團”成員

  近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主辦了“深圳市建立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宣傳月”暨“創業指導校園行”,在全市高校反響非常熱烈。由深圳市6所高校的14名大學生創業代表、兩名創業指導專家等組成的“創業巡講團”,更是受到了明星級的熱捧。30歲的程朝潮,就是“巡講團”的一員。

  程朝潮出生於1980年,潮汕人。他說,他的創業分3個階段,最早做生意可以追溯到9歲時。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我媽媽把從工廠裡拿回的碎布料做成小孩子的衣服,我就拖著大包去賣。後來我會騎自行車了,就轉行賣冰棍。”程朝潮講述了一個小插曲,以說明他從小就有非凡的能力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那時候買不起冰棍箱子,就是裡面是泡沫,外面是鋁皮的那種。我就走到村口的一個小賣部裡,跟老闆說這個箱子賣給我,老闆說七塊八。”但是程朝潮沒有這麼多的錢,他就對老闆說:“你這個東西幾個月都不用了,漏不漏氣我都不知道,先讓我用一個星期,不漏氣我再跟你買。”老闆同意了,結果程朝潮用了一個星期。賣冰棍如果不下雨的話,一天可以賺兩塊五,一個星期下來他剛好賺夠了買箱子的錢。

  以上可以說是他創業的第一階段,程朝潮的第二個階段是因為興趣而創業。他喜歡攝影,16歲時就開始學。20歲,他考上了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並開始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為服裝廠家拍攝廣告、做廣告攝影策劃和平面設計。“當時深大沒有攝影專業,我在深大找不到可以教我商業攝影的老師,於是加快了腳步,同時選修很多課程,僅用兩年半就修讀完了大學四年的全部學分——這要感謝深圳大學科學合理的學分體系設計,只要夠拼命,你可以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呆在學校裡面。”

  2006年,程朝潮自己辦了第一家公司,那時他還在深圳大學讀研究生。他說,在這個階段,對他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炮火還不夠近。”如果你狂熱到這個地步,你就可以去創業。“而且,深圳確實有著讓年輕人創業的寬鬆氛圍。”

  第三個階段,程朝潮說他是為了夢想而創業。當時他的願景是成為一個策劃人或者投資人,於是成立了深圳市傳智領航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機構化的職業經理人”。 “因為中國現在的企業有很大一部分處在產業鏈的下游,其實很多老闆都想提升企業產業鏈的地位。於是,我設立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我不收你的錢,我收你們的股權。”程朝潮告訴記者,“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你要去證明你能幫企業做這個事情。所以我找了很多顧問一起來做這件事情,事實證明,市場需要這樣的模式,我們找客戶經常一說即合。”

  今年5月,公司商業模式的設計和核心團隊的構建基本完成,並且通過了深圳大學學生創業園的稽核成為學校扶持的公司。

  目前,公司擁有專家智囊團成員26人,全職人員10人,下屬公司3個,並和深圳市樂活科技有限公司、甘肅省天水西聯蜂業有限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合作運營新專案3個,專案總投資預算超過3000萬元。對於創業,他的感受是,要創業者一定要堅持。對於很多大學生創業者來說,就算得到了支援,十來萬,幾個月就花完了。“重要的是生存能力,就是去找生存之道,保持和擴充套件自己的生存空間,所以創業後你要忍人所不能忍,能別人所不能,這樣你的生存空間就擴大了。”

  作為一個深圳大學生的創業典型,現在,程朝潮經常受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的邀請,重返校園給大學生傳授創業經驗。“這從側面凸顯了深圳對大學生創業的尊重和重視,也能極大激發出深圳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我感覺身上責任重大。”

  

的人還:

1.深圳殘疾人創業故事

2.80後創業小故事3篇

3.真實創業故事

4.80後創業故事3個

5.名人創業成功的故事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