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的哲理故事

  有些故事不但很有正能量,而且也有哲理,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這一課,比分數更重要

  女兒拿出一雙壞掉的鞋子,比了比鞋頭開口的位置,想要去買鞋。這是我的家規:壞了才能買,而且要有證物。提及證據,女兒有氣,說我是吝嗇鬼兼守財奴。其實,我只是想給他們一份一生受用的禮物罷了。

  女兒二話不說,拿出一份列印的資料給我,是一款新上市的漂亮鞋子。她微服出巡,查過一遍,很喜歡,當晚約好同學,就去訂了。這分明是先斬後奏嘛,我有些不悅,忍住氣小聲地問明價錢,一聽之下就令我咋舌了。

  我結結巴巴起來,口中嚷著女兒告訴我的價錢,3……3000多元新臺幣,下同呀,那可是我購買鞋子的3倍預算。

  我靈光一閃,想到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撥了一通電話,說明來意。他說鞋子是當季新款,他願意提供7折售價,但讓我不妨等一等,因為這款鞋只有4間直營店有售,現在一律統一價,不打折。

  我把這則好訊息告訴女兒,她竟不領情地搖頭:“我跟小毛約好了。”

  “可以改呀,等一兩天差1000元咧。”

  我的省錢攻勢顯然無效,她還是執意當晚成行,看來多花1000元也在所不惜。我聽了更加冒火,但火苗竄了上來又被我迅速壓制下去,我平心靜氣地問她:“真的非現在買不成?”

  她點點頭。

  “抱歉,果真如此,這筆錢請你自己付。”

  “自己付?我哪有錢?”

  她也不高興了。我說:“如果要我付錢,只有一個條件。”我邊講邊開啟書櫃,取出我的新作品,堆了起來,用繩子綁住,繫緊,交到女兒手上。

  “這是幹嘛?”

  我開始捉住與她講理的竅門了,語氣平和地說:“賣掉它,這一本書定價250元,我的版稅是區區少得可憐的25元,40本剛好可以籌措差價的1000元。”

  女兒走了過來,大聲嚷著:“這麼重,賣給誰呀?等兩天就等兩天啦。”

  這件事成了我的經典教養範例,我堅持價值觀的培養比分數重要得多,培養價值觀的好方法之一,便是教孩子懂得理清“想要”,還是“需要”。

  壞掉是關鍵。壞了該買,否則無鞋可穿,就是“需要”。

  有了鞋之後,還是一買再買,買了又買,流行就買,就是“想要”,它是虛榮心與慾望的表現。遇上這種情形,我不付錢,因為長久下來,孩子會以為真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如果“想要”的非要不可時,我會請他們自己付錢。這樣一來,勢必得花掉他們不少積存的零用錢,他們當然捨不得,因而不買。

  我問他們:“如果爸爸常常用30萬元的薪水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毫無節制,你覺得我是什麼樣的父親?”

  女兒遲疑了一下,說出答案:“那叫爛爸爸,我們會餓肚子!”

  “我為了當好爸爸,所以不敢亂花錢;你是好女兒,應該也不會亂花錢吧?”

  我不知道我的說法在女兒心中烙印了什麼,但這最重要的一課真的非教不可。

  我告訴女兒:“你只需要1萬元的生活費,因此3萬元的工作,便可以同意試一試了。但是如果花費是5萬元,勢必得找8萬元的工作。請問3萬元的工作好找?還是8萬?”女兒當然明白答案了。

  人生不只收入,其實還有消費,兩者相減之後得到“正”數,才是贏家,否則為五斗米折腰,可是很容易化身成為夸父的,追不上太陽,最後飢渴而死。

  :索取,也是一種尊重

  樓下不遠,有個廢品收購站。這是一個來自安徽的三口之家開的,租住在一個狹窄逼仄的車庫裡。這裡,既是他們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堆積廢品的倉庫。每天經過,我都會看到他們俯下身子忙著整理收來的廢品。偶爾,他們會抬起頭來,一個友善的微笑,從沾滿灰塵的臉上綻放開來。不知為什麼,每次看到他們,我總會想到“艱難”這兩個字。

  每當家裡有空飲料瓶或廢報紙,我總是用一個袋子裝好,趁早晨上班的時候,順手悄悄放到收購站的門口,然後離開。

  某個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樣,把一袋舊報紙放到那個門口,準備離開。沒想到,那女人竟然出來了。她笑著看著我,然後指了指放在門口的舊報紙。我愣住了,急忙擺手說:“不要的,送給你們了。”沒想到,她竟跑過來攔住我,硬塞給我兩枚一元的硬幣。我推讓著,那女人說話了:“大哥,我們是收廢品的,雖然掙錢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沒道理不給你錢的,快拿著吧。”聽了這個安徽女人的話,我隱隱感覺臉在發燙。

  我鄭重地收下那兩元錢。看著她高興地轉身離開,我知道,這一刻,她收到了一份尊重。

  單位新來一個實習的女孩兒,每天有飯局我們都要帶著她。單位很清閒。大家一邊上著班,一邊還做著別的營生,都不差錢。所以,幾乎每天都有人張羅,去哪裡哪裡吃飯。大家同去,一個也不能少。開始還好,時間長了,那個實習女孩兒便說自己有事兒,推託著不去,大家就硬拉上她。

  轉眼,實習女孩兒已經來單位一個月了。月底發工資,她也得到了一份勞務費。這天,她也開始張羅,晚上要請大家吃頓飯。

  聽了她的話,大家不由相顧莞爾。大家的意思,我是心領神會。飯要去吃,但是,這個初出校門的女孩子想請客,是不可以的。

  晚飯吃得很成功。看著女孩去買單時,我在偷偷地笑。一會兒,女孩回來了,她奇怪地問我們,誰提前押500塊錢在吧檯了。她懇請大家,一定要把買單的機會留給她。誰也不說話,女孩站在那裡急得快哭了。

  最後,年紀最大的主任出來圓場,他說:“誰?快把錢拿回來吧。我覺得今天這個單必須由她來買。我們付賬不但不能讓她高興,反而是在傷害她。”

  我從吧檯拿回了那500元錢。我看到實習女孩付錢的時候,無比的開心。我知道,這一頓晚飯,會讓她不再覺得內心裡有虧欠,會讓她坦然自信地面對周圍的人。

  許多人都習慣對別人只有付出,不求回報,認為自己這樣就是高尚無私。事實上,這只是一種一相情願的“恩賜”。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之道,不是一味去施捨和憐憫,而恰恰在於給予和索取的平衡。只有達到這種平衡,我們才會有在感情上的尊重,人格上的平等,心靈上的濡沫。

  :錢不會走錯路

  我出生在西北農村最貧窮的地方,家裡又是村子裡最貧窮的一戶人家。小的時候,我想做醫生,因為做醫生能夠解除人們的痛苦。當時在村子裡醫生是很受尊重的,天天揹著個藥箱,挨家挨戶地轉,所有的人都殺了最後的老母雞請他吃。我還想過,如果做不成醫生呢,那就做電工。我們村子裡那時候剛剛裝上電燈,這個東西多神奇啊,一拉線燈就突然亮了。我覺得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除了醫生就是電工。有了這種想法,我在我的小夥伴中間已經算是很有理想的人了。上了中學,我的理想又變了。那時我經常被飢餓折磨,看到食堂裡的饅頭和發糕,我的理想變成長大後當一名廚師,因為廚師能吃飽飯。後來漸漸感到有錢對我來說太關鍵了,有了錢我就能去給我媽媽治病,就能夠讓全家人有飯吃、有衣穿。

  從當醫生、電工的理想,到想做一個有錢人的理想,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轉變。當醫生、當電工,首先你都得學習技能,並且把有關技能應用於對他人的服務,這是個樸素的職業規劃的萌芽,還有一些人生的設計在裡面,我覺得很好。其實第二個理想根本不能叫做理想,因為那是為貧寒所迫,是一種對金錢的支配力的崇拜。

  抱著年幼時候的貧寒記憶,懷著對金錢的強烈佔有心,是改革初期大多數人的狀況。那時“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思想將金錢放大到無比崇高的地位。到處都是財神,法國的部長給在法國的華人拜年的時侯說的都是“恭喜發財”。外國人都認為中國人有信仰,信仰財神。財神取代了玉皇大帝,取代了觀音菩薩,取代了釋迦牟尼。在任何事中我們都唯財神馬首是瞻。那些年的生存渴望令金錢對我們施了咒語,控制了我們的靈魂。現在很多人富裕了,覺得這種想法有問題了,覺得我們的神不應該僅僅是財神,還應該有智慧之神、愛情之神、藝術之神。我們的精神應該全面發展,首先就要從單一的財神信仰中解放出來。

  金錢幾乎給我們這整整一代人都下了咒,我們就像受到鞭打一樣急急忙忙,到處找錢。找到一分錢就趕緊放在床底下藏起來,感覺佔有了錢。十幾年前我曾經拿到一張鈔票,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還摁著手印。估計這個人想的是把這張錢簽名畫押了,這張錢就永遠是他的了。結果這張錢還是跑到了我的手裡。

  消除金錢的魔咒,其實就是消除我們自己給自己設定的荒謬思想,還有就是減弱對金錢支配力的崇拜。當時因為貧窮導致的急功近利、見識短淺的思想,現在看來確實是十分荒謬的。

  鈔票是商品價值的度量,同時鈔票只有在流通之中才能發揮其功能智慧。它狀如流水,沒有一個人能夠在流水中挖一個坑,佔有這流水中的某一部分,說自己是這裡的“財主”。資金流,跟隨資訊流,代表著物流,永遠在流動之中。在世界巨大的流動資金裡,可能有一部分劃歸你的名下了,那是標記你做了某一部分工作,是你工作的報酬。就是這部分法律保護下的私有財產放在你口袋中了,也很難說它就安靜了,你還是要把它花掉,放到別人的口袋中去。因為你生活在一個互為支援、互為服務的社會中,金錢是這種服務往來的憑證。所謂佔有金錢,其實是一個幻象。總想著佔有金錢的人,守財奴,事實上是掙不了多少錢的。你也許理財的才能高明,懂得將資金放到合適的水渠中去,成為組織和調動某個商業事件的力量,從而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和財富,那你就是一個資金流動的指揮者,但你不能佔有它。你一佔有它,就是僵化了它。就好像把一條魚放到冰箱裡面一樣。一個最善於使用錢的人,終其一生,可能會留下一個優秀的企業。他死後,這個企業依然會在社會上生存、發展,給其他人帶來收益,給社會創造價值。

  愛錢,不如去了解錢的力量,而錢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獨佔它。流通是它的天性,從這點來看,它是人類發明的靈性之物。在健康合理的社會中,金錢的流向、交易的保證都完善,錢不會走錯路,它走的路永遠是絕大多數人的需求滿足和財富增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