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命的勵志小故事大全
生命是頑強的,也是柔弱的。這一切都基於我們看到生命的心態之上。越是熱愛,生命則將越發堅韌,反之則不堪一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生命的勵志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關於生命的勵志小故事:《中西生死哲學》
儒家一方面承認“死生有命”,但也強調“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點放在現世努力。孟子所謂“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現這種人文精神。道家莊子雖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強調應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為“生死如一”最能突現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圖曾經明白強調,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恆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後,因此,“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並且,他主張靈魂不死論,其學生亞里士多德雖然否認靈魂不死,但也肯定“神聖理性不死”,並強調“我們應盡力過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
到了康德,認為靈魂不死雖然“沒有邏輯的確定性”,卻有“道德的確定性與必要性”。因而他強調,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爾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種揚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則明言,人生觀即死亡觀,人生既然註定是“邁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盡心盡責,才是面對生死最好的態度。
到了當代,因為醫學發達,“臨終關懷”更成為普世關心的問題,如何“生有尊嚴,死也有尊嚴”,也成為超越國界的共同課題。芝加哥大學蘿絲教授的名著《生死學》認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種“成長”,更具積極性與建設性。
關於生命的勵志小故事:《註解生命的文字》
再平常的生命也包含著一個最重大的懸念:死亡。死亡永遠與生命同在,沒有死亡的虛無,就沒有生命的豐盈。死亡使人世間平淡無奇的一切顯得如此珍貴、如此神聖、如此優美。站在死亡的邊緣,我們往往會更加眷戀生命,渴望生活。緊張與焦灼,幸福與憂傷,透徹與痴迷,恍惚與清醒,懷念與遙想,豐富的體驗,奔流的思緒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盤旋,生命中的此時此刻是那麼獨特,那麼無法逃避,那麼驚心動魄!
雨果在遺書中寫到:“上帝、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於一個人足夠了。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上帝。”牛頓的遺言非常簡潔,他對自己的最終評價是在浩瀚的真理之海面前拾到幾枚貝殼的孩子。愛因斯坦不希望把自己的辦公室變成人們朝聖的紀念館,“除了我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我的一切都將隨著我一起死去”。但丁的臨終遺言只有一句話:“轉動太陽和地球的是愛”。
生命的魅力在於不斷地超越自我,從痛苦和不幸中分娩出思想,從創造和超越中享受生命的力量,生命敢於承受苦難和悲劇,生命便掙脫了自身的侷限。
關於生命的勵志小故事:《生命的價值》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中的孩子,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呢?”
院長總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回到院內,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叫賣。在黃金市場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那塊石頭。
最後,院長叫男孩把石頭拿到寶石集市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長了十倍,更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竟被傳成“稀世珍寶”。男孩興沖沖地跑到孤兒院,將這一切稟報院長。院長望著男孩,徐徐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是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石頭一樣?只要自己看中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