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的勵志故事

  大家有沒有聽過褚橙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一隻冰糖橙的勵志故事

  高價=不差的果子+不錯的故事

  2002年褚時健被獲准保外就醫,在經歷了人生的輝煌與沉淪之後,76歲的他又回到了哀牢山,種起了橙子。起初,種橙並不為了盈利。資料顯示,褚時健的橙園發展到2006年時,總產量只有1000噸;而到了2011年,橙園的產量達到8600噸。

  到了2012年,隨著生鮮電商逐步走熱,一家名為本來生活網的生鮮電商將褚橙擺上了網路貨架。正是這一年,褚橙藉著網際網路的營銷模式走到了數以億計的年輕網民面前。觸電只是這個經典營銷案例的開始:2012年10月27日,《經濟觀察報》發表了一篇《褚橙進京》的報道,寫了85歲褚時健汗衫上的泥點、嫁接電商、新農業模式;王石微博的轉發點燃了事件,這條微博是“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11月5日凌晨本來生活正式發售褚橙,訂單紛至沓來,當天就賣了1500箱。

  就這樣,一隻普通的冰糖橙,加上了褚時健的名字,就開始變得勵志起來。

  然而,這樣的勵志橙也並不是所有勵志的人都消費得起的,據瞭解,2008年,褚橙就開始在雲南上市,與其他同類冰糖橙相比優勢並不突出,價格最多高出10%。目前網路上5公斤褚橙的售價從118元到148元不等,是普通冰糖橙價格的2到3倍。

  有媒體對褚橙進京以及褚時健精神的內容傳播進行了總結,“其核心路徑是傳統媒體、微博,主要的人群是60後、創業者、企業家,因為他們對於褚時健的經歷有感同身受的經歷。”

  也許這會讓70後、80後以及許許多多創業路上的趕路人感到匪夷所思,追捧了這麼久的勵志橙、擁簇了這麼久的勵志英雄,原來不過是一枚精心包裝的冰糖橙和一位洞悉商業智慧的營銷老手。這場傳媒和營銷的聯姻並不意在實實在在的賣橙子,相反卻讓本來皮兒薄的橙子變得“皮”厚起來。

  莫名地,褚橙的粉絲成了聽故事和講故事的人,成了褚橙營銷的志願者。

  在今天,當描述企業掌舵人的商業行為時,“博弈”無意間成為了一個高頻詞彙。而在“博弈”中,“博”有賭博、換取的意思,“弈”則有下棋之意。這兩個字恰恰包含了在成就商業輝煌過程中最重要的兩種精神---冒險與謹慎。而這正好註腳了褚橙的“另一種”精神核心: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和有效的說服力,而這正是褚時健博與弈的商業精神。

  大佬們的掌聲

  褚橙的另一片掌聲來自於時下活躍在最前沿的商界大佬們,如柳傳志、潘石屹、任志強。他們在為褚時健鼓掌的同時,也迅速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隻橙子”以便迎頭趕上。於是,老百姓看到了“柳桃”,看到了“潘蘋果”。

  這樣一種商業模式的群體認購奠定了褚橙的全勝--買家買家皆讚許。然而,商業的勝利有時不一定會讓消費者獲益。倘若中國排名前一百的富豪們每人各推一個“名人果”,加上果販子的盲從,老百姓以後買水果也得先合計合計了吧。

  不僅如此,大佬們在賣果子的時候,還不忘吆喝出自己的安全品質,甚至搭上自己的信譽。殊不知,老百姓更加希望吃到嘴裡的是物美價廉的橙子,而不是故事或者名字。

  :一個真正企業家的胸懷

  52歲,褚時健任玉溪捲菸廠廠長;70歲,女兒自殺身亡;71歲,被判無期徒刑;74歲,保外就醫;75歲,二次創業,承包2000畝荒山;85歲,帶褚橙進京,果園年產橙子8000噸,利潤超3000萬元。

  2002年保外就醫後,他為了“不走回頭路”,選擇了做實業、掙慢錢,閉關十年磨一劍,逆襲為橙王。

  圍繞“褚橙”背後的勵志故事、褚時健的吃苦勁兒都讓眾人敬佩不已。王石引用巴頓將軍的話說:“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後的反彈力。”褚時健的人生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註解。

  當褚時健吃到來自澳洲的進口橙子時,就想創自己的牌子,把國外橙子比下去。於是,褚時健和妻子吃住在橙園,一心準備投身冰糖橙這樣一個市場幾近飽和的行業。為了補充專業知識,褚時健買來書店所有關於果樹種植的書,一本一本地研讀。

  橙子剛掛果時,褚時健年年都會遇到不同問題,果樹不是掉果子,就是果子口感不好。

  褚時健睡不著,半夜12點爬起來看書,經常弄到凌晨三四點,最後得出結論,一定是肥料結構不對。第二年,褚時健和技術人員改變肥料配比方法,果然,口味一下就上來了。這些年,這位80多歲的老頭總是每月下地8—10天,對果園管理盯得非常細緻。

  去年,國內一家很有實力的投資公司託人問褚時健對上市有無興趣,這家公司看好“褚橙”的口碑和潛力,有意運作“褚橙”上市。褚時健聽了連連擺手。“沒這個心情跟他們玩。再說,投資公司都要在上市後拿走股民一筆錢。我85歲了,管不了幾年,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錢,但虧了股民,怕別人背後指指戳戳。”

這一點和貴州老乾媽陶華碧一樣,不願意自己拿了錢,讓股民虧損。贊一個!
 

  褚時健個人簡介

  1928年,褚時健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

  1955年,27歲時擔任玉溪地區行署人事科長。

  1979年10月,任玉溪捲菸廠廠長。

  1990年,褚時健被授予全國優秀企業家終身榮譽獎“金球獎”。

  1994年,褚時健被評為全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走到了他人生的巔峰。褚時健使紅塔山成為中國名牌,他領導的企業累計為國家上繳利稅數以千億計,他以戰略性的眼光,強化資源優勢,抓住菸草行業發展的機遇,使玉溪捲菸廠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菸草大王,地方財政支柱。

  2012年11月5日,褚時健種橙的第十個年頭,褚橙首次大規模進入北京市場。褚時健選擇了由鴻基元基金投資的新興電子商務網站——本來生活網。

  在那個普遍工資只有幾百元的年代,他們廠一個普通職工的工資至少有四、五千元。1994年,他當選為“全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然而,由於體制原因,他對企業的巨大貢獻並沒有在個人所得上得到體現,18年來他的總收入不過百萬,個人收入的巨大落差使他心理嚴重不平衡,企業家激勵機制與監督體制的不健全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職業生命,他輝煌的人生之路偏離了航向,1995年2月,一封匿名檢舉信指控玉溪捲菸廠廠長褚時健貪汙受賄。因為貪汙174萬美元,1999年1月9日,褚時健被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褚時健被判後減刑為有期徒刑17年。此時,他已經是71歲的老人了。2002年春節,辦理保外就醫。他的女兒在獄中自殺身亡,而他又身陷囹圄,這對於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來說,不可謂不是他這一生中摔得最痛跌得最慘的一跤。

  開荒種樹

  然而他並沒有選擇這樣走下去,而是承包了2000畝的荒山,開種果園。這時,他已經有75歲了,身體不好,他所要承包的荒山又剛經歷過泥石流的洗禮,一片狼藉,當地的村民都說那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諸多困難並沒有阻住他的“瘋狂”行為,他帶著妻子進駐荒山,脫下西裝,穿上農民勞作時的衣服,昔日的企業家完完全全成為一個地道的農民。他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變成了綠油油的果園,奇怪的是,在昆明,街上的橙子10塊錢4公斤,而他種的冰糖臍橙1公斤8塊錢你都買不到,而且產品一出來就發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在雲南根本見不到蹤影。

  他的果園效益好得驚人。這一年,愛好爬山的王石來到了雲南,特意抽時間專程去看望他,他沒有看到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企業家,而是看到了一個面色黝黑但健康開朗的農民。他們倆在一起交談沒有一句言及企業管理,他向王石介紹的都是果園,氣候,果苗的長勢。言談之間,他自然談到了一個核心問題:兩千畝的荒山如何管理?

  雙贏

  他使用了以前的辦法。以前他在管理菸廠的時候,採用了和菸農互利的辦法。為了讓菸農種出優質菸葉,他採用由菸廠投資,直接到煙田去建立優質菸葉基地的辦法,並且把進口優質肥料以很低的價格賣給菸農。當時菸農有好多都富了,與菸農“雙贏”的是菸廠,原料一天比一天好,競爭力一天比一天強,廠子最後變成了“印鈔工廠”。而在果園,有一百多農戶300多人忙碌,他給每棵樹都定了標準,產量上他定個數,說收多少果子就收多少,因為太多會影響果子質量,所以,多出的果子他不要。這樣一來,果農一見到差點的果子就主動摘掉,從來不以次充好。

  他還制定了激勵機制,一個果農只要承擔的任務完成,就能領到4000元工資,質量達標,再領4000元,年終獎金兩千多元,一個農民一年能領到一萬多元,比到外面打工掙錢還多。

  以前,褚時健管理菸廠的時候,想到菸廠上班的人擠破頭;他管理果園,想在果園幹活的人也擠破頭。這個已過80歲的老人,面對人生的滄桑,懊惱過痛苦過,但流過淚後,擦乾淚水,又一次點燃希望之火,用心過日子,將日子過得紅火,讓周圍的人幸福、快樂。

  王石感慨地說:“我非常受啟發。褚時健居然承包了2000多畝地種橙子。橙子掛果要6年,他那時已經75歲了。想象一下,一個75歲的老人,戴一個大墨鏡,穿著破圓領衫,興致勃勃的跟我談論橙子掛果是什麼情景。 2000畝橙園和當地的村寨結合起來,帶有扶貧的性質,而且是環保生態。雖然他境況不佳,但他作為企業家的胸懷呼之欲出。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樣的挫折、到了他那個年紀,我會想什麼?我知道,我一定不會像他那樣勇敢。 ”

  如今,85歲的褚時健從“煙王”變身“橙王”。他的果園年產橙子8000噸,利潤超過3000萬元,固定資產8000萬元,跟他種橙的110戶農民,每年可以掙3萬到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