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李躍兒從自己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巴學園”的教育實踐,和自己育兒實踐的切膚之痛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然後用流暢的故事語言表達出來,出版了這本書,深受讀者喜愛。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篇一

  實生活中,人們一談到教育,總是與一系列矛盾和悖論聯絡在一起,比如管教與自由、慈愛與溺愛、幸福與痛若、希望與失望……人們在不斷地探尋以期得到答案,養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斷地反思: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問題在哪兒,怎麼解決呢?正是這些疑問,讓《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無比現實的意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所著,李躍兒從自己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巴學園”的教育實踐,和自己育兒實踐的切膚之痛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然後用流暢的故事語言表達出來,出版了這本書,深受讀者喜愛。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這本書的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專著,不如說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於愛育的宣言。

  著名育兒專家小巫把李躍兒稱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認為她不僅精通教育,而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能讓我們入迷地讀著故事的同時,學習著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願天下父母都來讀一讀她的故事,學一學其中的道理,把幸福還給我們的孩子,並在為這本書寫的序言中把它推崇為“一定要看的一本書”。她寫道:

  “對讀者,我想說,如果你想博覽教育群書,我推薦你先看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懶得多看書,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議你別的書都可以不看,卻一定要看這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分為四部,分別是“用靈魂感受孩子的靈魂”“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幸福使孩子產生學習的動機”。書中,李躍兒用她那愛與真誠的語言講述著關於愛育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性格鮮亮的小精靈,告訴人們孩童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要人們去理解那個色彩斑斕而鮮活跳亮的心靈。用她自己的話說:“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錯的。”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語上赫然寫著“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這是李躍兒的教育觀,她的教育座右銘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意味著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於腳。對教育來說,只要適合於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書中表明,孩子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走路、說話、吃飯、寫字,一切從無開始,就像生命之樹,只要你種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出土,什麼時候抽葉,什麼時候開花結果那是按預先設定好了的機制在起作用。嬰兒實際上就是一顆準備長成精神大樹的種子。

  李躍兒告訴人們,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並尊重和理解這些規律。在一次家長會上,她苦口婆心地勸說一位家長:孩子6歲之前是屬於大自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不是由養育他們的成人所決定的。正因為他們能夠固執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帶來的方式去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法,才使他們成為他們自己。閱讀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什麼叫做“愛育的宣言”。她大聲疾呼,要為孩子營造愛的平臺,用愛佔有孩子的靈魂。

  很多時候,成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故事中的楊一凡,起初她的身體裡像沒有靈魂一樣。她並不是天生就是這樣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我們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變成這樣沉睡的狀態。如果由於不懂使孩子成了這樣,我們也可以引領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狀態。

  讀完《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我感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就站在眼前,感動著我。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著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李躍兒在書中所提到的教育,說白了就是“愛”的教育。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篇二

  這是一本有關教育的書,是由被譽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的李躍兒所著。她善於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本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複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並不能真正正確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家長和老師之中,通常,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們認為作為父母,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有正確思考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雖然父母都是從孩子的階段慢慢成長起來的,卻早已忘記了當時的自己是用何種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的,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會誤解了孩子的本意,錯誤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實習的一個月中,我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畫畫畫得很不錯,顏色也塗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都會批評孩子:“哎呀,你看你這畫得是什麼啊?老師畫的是皇冠啊,你怎麼畫成蝴蝶結啦?為什麼不好好學啊,要跟老師畫得一樣啊……”第一次的時候我沒怎麼注意,可是多幾次之後,我發現那孩子便不願意再聽媽媽說話了,每次媽媽發表意見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撅著嘴,一副快要哭出來的表情,非屈的樣子。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訴家長以後不要這麼說她了,孩子很努力,畫得也很好,本來幼兒畫畫就不是為了要讓她畫得跟老師的一樣,而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能夠愉快的度過這個過程。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想象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始終注意啟發孩子,讓孩子能夠盡情地發揮想象和創造的能力。這些,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與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謂的畫畫的基本技巧,不過是家長急於看到成效而超過了孩子本身所能負載的東西而已。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通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現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講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現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

  我很認同這段話,在現今這個高速發咋還能的社會,我們更多關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學歷、高素質,各種技能的比賽、書面的文章……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者被評定能不能勝任幼兒教育這一職業時,是不是要再次評定他是否懷有一顆有愛的心?幼兒工作之瑣碎、繁複不同於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於保育。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著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許多幼兒園教育者虐傷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賞李老師在對幼兒培訓時的方法。她會向孩子們講述一個故事,是關於長襪子皮皮的,然後她會用語言描述長襪子皮皮的長相,再讓孩子們在紙上畫。當孩子遇到不會畫的地方時,便會求助老師,這時老師再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單獨輔導,我想,這也是一種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據幼兒不同的需要去教給幼兒自己想學的東西,而不是統一教給每一個幼兒同樣的東西,這跟中小學學的學生上課有什麼兩樣呢?但是家長卻鬧意見了,說把孩子送過來真麼久了卻沒看到孩子學到了什麼,而且孩子畫出來的畫也看不懂,畫得都不像。李老師想的這個解決方法簡直太令人佩服了,她發給每個家長一張白紙,然後讓家長跟著她一起畫了一個小女孩,畫完以後,她又讓家長再畫一幅,這次是由李老師來口述,家長自己畫,畫的是長襪子皮皮。家長們畫好以後,李老師讓家長自己看看自己畫的畫,幾乎每個家長畫出來的畫都是一樣的,都是正面對著自己,兩腿張開等的特徵。家長們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時,李老師說:“你們畫的第二幅畫,是不是受了我教給你們的第一幅畫的影響?”家長一下就活躍起來了,發出鬨笑。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如果老師在給孩子上課的時候是先教給孩子怎樣畫,然後再讓孩子畫,那麼孩子發揮想象的空間就變小了,這是一種思維侵略,當老師先教給孩子們東西,再讓他們想的時候,思維就會被教的東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應該多角度,對方面地去啟發孩子,引導孩子,激發孩子,讓孩子自己大膽的想象,大膽的表達,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他們可以放飛想象,放飛思維,放飛什麼都行。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看完全書我才覺得這句話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驚心。沒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寶劍的騎士,這樣的他將如何面對在以後道路上所遇到的荊棘?他的人生還能完整嗎?希望家長們也能夠儘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能夠與老師一起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豐富有啟發的環境。不僅是對孩子現在,對於其將來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頁還有更多《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