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的論文

  在美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美國文學是對歷史的見證,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禪文化在美國文學中的滲透和發展

  禪文化對美國文化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的發展得到進一步深化,這一點,在美國文學的發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國內研究普遍認為,禪文化對美國文學所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美國當代詩歌和從現代文學到後現代的過渡階段。因此,國內已有的研究大多把重心放在它對“垮掉的一代”的影響上,近年來偶見一兩篇對塞林格、史蒂文斯等作家佛禪思想的研究文章。但是,從目前現有資料可以判斷,禪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應該從美國文化發端——愛默生時代開始。按時間及發展情況來劃分,禪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可以分成滲透、借鑑、實踐和發展四個階段。

  一、滲透階段:從愛默生到狄金森,異曲同工的超驗主義和禪

  愛默生及其同伴梭羅是美國第一代熱愛佛學的人物。早在1820年愛默生的日記中多次提到印度宗教思想,他熟讀《薄伽梵歌》,並且向朋友們推薦。1844年在其主辦的刊物《日晷》上發表了《法華經》的譯文,這是美國第一部佛教經典譯作。作為美國文化的精神領袖,愛默生終其一生想擺脫歐洲的文化束縛,因此,他轉向古老的東方文化以尋求幫助,中國儒家思想和印度哲學成為其超驗主義學說的重要源頭。

  愛默生的超驗主義有許多內容與禪宗思想不謀而合,如萬物一統、活在當下、熱愛自然、自立、修身等精神。①禪宗完全擺脫了外來偶像崇拜和繁瑣教義的束縛,愛默生也竭力推動美國的文化獨立和個性的解放。百丈禪師說:“日日是好日”,愛默生宣稱:“如果我們能始終‘活在當下’,我們應該受到祝福,我們懂得利用每一降在我們身上之事……”②受愛默生影響,狄金森寫了五百多首描寫自然、探討自然與人的關係的詩篇***約佔她全部詩作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她的詩歌主題多是對死亡的獨特理解、對自身的反省、對內心直覺的描述,甚至對“無我”之境、對“空”的領悟。梭羅、惠特曼的作品也或多或少有禪的影子。

  二、借鑑階段:從龐德到史蒂文斯,從禪詩到詩禪

  19世紀末禪宗被介紹到西方之前美國文壇對禪的關注從對中國古典詩歌和日本俳句的關注中開始了。唐代詩人接受禪學影響,導致了在一定程度詩的禪化。禪詩在唐朝達到高峰,流傳到日本後又與日本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俳句,這兩種詩歌形式都成為禪的重要傳播媒介,尤其在20世紀初意象主義詩歌運動的上升時期,大量的意象和簡潔的俳句手法成了意象派詩人們借鑑的首選。以意象派的壓軸之作、龐德的《在地鐵站內》{1}為例:

  這些面孔在人群中幽靈般地顯現:

  溼漉漉的黑樹枝上朵朵花瓣。

  在地鐵車站來來往往的人群、形形色色的面孔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意象。東方的、西方的,古老的、新生的,模糊的、清晰的。西方詩歌中尊崇的“我”不見了,只有“面孔、樹枝和花瓣”幾個意象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這樣的作品具有典型的禪詩特色。

  意象主義詩歌運動對以後的英美詩歌創作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把禪的人生態度和處理題材的方式植入了西方詩歌。雖然龐德迷戀的是儒家思想,他從禪文化中借鑑更多的是禪詩的形式和風格,但由於當時大部分美國詩人心目中禪宗和道家才是中國詩學的精髓,所以他的後人的創作從形式到內容更能體現出禪的影響。

  與龐德不同的是,史蒂文斯的詩歌不是簡單地帶著禪宗影響的痕跡,而是用詩歌的方式開始書寫他的禪悟。史蒂文斯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探索詩歌和宗教、人生和哲學之間的關係問題。在哈佛求學時,他就接觸了不少東方的哲學和文化,對禪學尤感興趣。他到中年才開始寫詩,因此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和對禪文化的理解有機地結合了起來。他的作品中常強調佛禪“虛無”、“擯棄”,強調超凡脫俗而發現真實的自性的人生境界,“你必須再次成為無知的人/用你無知的眼去看太陽”。這種虛淨的感覺和禪宗所倡導的“人生實相本來無相,不生不滅”的境界極為符合。

  史蒂文斯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禪的感悟,禪也給史蒂文斯的詩歌增添了獨特的色彩,這使他贏

  得了“中國式詩人”的美稱,也使他得以躋身於現代美國最重要的詩人之列。

  三、實踐階段:塞林格和“垮掉的一代”,禪文化在美國的普及

  如果說禪文化在愛默生時代與他們的思想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在龐德時代只是“泥上偶然留指爪”,而到塞林格以及“垮掉的一代”時,禪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的常用語。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極度動搖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優越感,而戰後日益加劇的社會、經濟、政治矛盾使他們陷入更深的憂慮和恐懼之中。尤其是美國50年代冷戰時期麥卡錫主義的肆虐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思想禁錮,文化思想停滯不前,社會動盪不安。西方文明在此時陷於困境,因此古老的東方文化又成了他們的精神依託。禪文化的影響就在這樣的情形下隨著流浪漢小說、垮掉派詩歌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

  美國著名的禪學大師艾倫·瓦茨從1947年開始就陸續出版了《禪學新綱要》、《禪》等書,在美國掀起了對禪學的廣泛興趣。而1957年出版的《禪之道》受到了垮掉派詩人和讀者們的歡迎,一時間轟動無比。佛禪的影響幾乎滲透到美國的哲學、文藝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各個領域,其影響之大遠遠超出了其他各個歷史階段。

  1951年塞林格出版的著名流浪漢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詮釋禪文化的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是個16歲出身富家的少年,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感到膩味,但逃學出去的所見所聞讓他又覺得噁心失望,他打算做個聾啞人遠離塵囂,但最終突然醒悟,決心要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和保護這個世界精神上的天真純潔。塞林格就是通過《麥田裡的守望者》,表達了他對禪的嚮往。他不僅接受禪宗思想,還習禪修禪。

  但是,就推動禪文化角度來說,塞林格個人的聲音是很微弱的。代表著他這個時代追求的更強音是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垮掉派運動。

  垮掉派運動是當時的美國社會狀態的產物:一群離經叛道的年輕人,為了追求精神的獨立和個性的解放,用***、酗酒、偷竊、性解放等放浪形骸、自暴自棄的方式表現他們對社會迫害的不滿,用爵士樂、學佛坐禪、文學創作等方式努力建設新的美國文化環境。他們在當時廣受青年人的追捧,卻也備受當局和權威的打擊。他們是監獄的常客,是主流文化所唾棄的物件。他們以惠特曼和超驗主義詩人為楷模,仿效中國的詩僧寒山子幕天席地、徜徉於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垮掉的一代看來,寒山詩體現了他們的精神追求。

  垮掉派的代言人艾倫·金斯堡曾經以振聾發聵的《嚎叫》讓美國社會震驚,在他和同伴們執著卻痛苦的探索過程中,在經歷一次次被否定和打擊後,是禪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他們的社會理想和詩歌創作宗旨與禪宗的“梵我合一”、“心即宇宙”等境界產生了共鳴。金斯堡在許多詩中表達了佛教思想,而且還專門寫了一首名叫《釋迦牟尼從山上下來》的詩來表達他關於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實質和佛教精神一致的看法。

  金斯堡的密友凱魯亞克是垮掉派中鑽研東方文化最深的作家。他醉心於閱讀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及禪宗經典,還寫了大量有關對佛教感悟的手稿,寫了許多詩歌。1958年他出版了以斯奈德為原型的小說《達摩流浪漢》,披露了自己的佛禪精神之旅。小說中的雷蒙***即凱魯亞克自己***是個未開悟的佛教愛好者,在他孤獨的流浪中遇上了先行者賈菲***斯奈德***,便跟隨他四處漫遊,並在路上領悟禪、藝術和生命的種種玄妙之處。

  《達摩流浪者》小說扉頁寫著“獻給寒山子”,實際上是獻給“垮掉的一代”的。小說中塑造的先行者賈菲是斯奈德和中國詩僧寒山子二者的結合,但在他身上體現了許多垮掉的一代的特徵以及精神上的渴望。

  四、 發展階段:斯奈德和禪式 社會主義,禪的美國本土化

  斯奈德是美國“禪式社會主義”的開創者,他曾翻譯過寒山的詩歌,因此對禪頗為著迷。在他早期的詩歌創作中,禪宗思想和以寒山詩為代表 的中國古典詩歌形式已深植於他的心中,形成了他簡潔素樸而又隱含禪意玄機的獨特詩風。在美國文壇如此眾多的佛禪信奉者之中,斯奈德之所以獨立於群芳,主要在於他不僅信禪習禪,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禪宗美學思想和禪宗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個詩人,斯奈德把禪宗思想同道家學說、佛教傳統以及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美學原則。他的詩作《松樹冠》正是這種美學思想的體現:“藍色的夜/霜霧,天空中/明月郎照/松樹的樹冠/彎成霜一般藍,淡淡地/沒入天空,霜、星光/靴子的吱嘎聲。/兔的足跡,鹿的足跡,/我們能知道什麼。”②

  作為一個西方學者,斯奈德對禪的理解還是從西方 哲學角度出發的,他期望禪的思想不僅能拯救現代人的心靈,而且可以挽救這個社會。他學禪回國後,定居於加利福尼亞北部荒僻的山區,身體力行地拋棄腐朽的現代文明,迴歸原始素樸的自然。他把禪宗思想與六七十年代興起的 環境保護主義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整體論環境哲學,尋找與大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以挽救人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禪 文化在美國 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是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的。無論是在愛默生的開創時代還是“垮掉派”嚎叫的年代,都是美國社會文化的重要變革時期。禪宗文化的美學價值,更為處在發展探索階段、急於借鑑外來文化的美國文學所認同。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在美國文學前一百年的發展中,佛禪文化產生了相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註釋:

  ①龐德的這首詩譯者眾多,這裡所選是趙毅衡的譯本。

  ②《松樹冠》所用的譯本引自趙毅衡《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頁。

  參考文獻:

  [1] Robert Detw Eiler. Emerson and Zen[J]. American Quarterly, 1962,***03***:422-436.

  [2]Ralph Waldon Emerson. Selected Essays, Lectures, and Poems[M].Bantom Books, 1990.

  [3]薛亮.論禪宗對東西方詩歌的影響[J].西北大學學報,2000,***02***:117-121.

  篇2

  淺談美國黑色幽默文學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崛起於美國現代主義的文學流派,因美國作家兼文學評論家弗裡德曼在1965年編選的作品集《黑色幽默》而得名。“黑色”在英語中象徵陰暗、沮喪甚至死亡。幽默而黑色,則意味著這樣的幽默不像傳統幽默那樣輕鬆有趣,乃是“絕望的幽默”、“大難臨頭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絡,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約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條軍規》中就充分運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美國社會的現實的荒謬和混亂。

  一 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成因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戰事的失利和美軍慘痛的傷亡,更使全國反戰情緒高漲,局勢比較動盪,社會狀況比較混亂。在這個時期生活的美國人對所處的現實和人生命運惶恐不安,整個美國社會都沉溺一種浮躁的情緒之中,並且日顯高漲。就是在如此的社會背景之中,從事文學寫作的作家們開始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極端主義的態度重新審視美國社會現實。面對美國社會的荒誕與殘酷,他們更多的是無能為力,所以只有通過一種可笑、自嘲、病態的幽默文學寫作手法來排解他們內心的不滿、憤怒以及恐懼。而蘊含虛無、異化、悲觀與荒誕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作家創作的思想基礎。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極悲觀,他們否定個人選擇積極行動的可能性。面對荒誕,唯一可做的事僅僅是玩世不恭地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暫時舒緩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黑色幽默”誕生在美國完全取決於美國當時的社會現實。“黑色幽默”小說所反映的心境和情節吻合於美國20世紀60年代社會情感,因此,人們也把“黑色幽默”小說看成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祕史。

  《第二十二條軍規》的作者約瑟夫・海勒在二戰期間曾執行轟炸任務三十七次,退役後獲得中尉軍銜。這一人生經歷對他後期的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他的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出了毛病》、《像戈爾德一樣好》等都是黑色幽默小說代表作,例如在《出了毛病》中,海勒就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美國的社會現狀,文中的主人公斯洛克姆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門經理,他過著富裕無憂的中產階級生活,卻時刻活在一種無法擺脫的憂鬱感當中,他總是對周圍的事情疑神疑鬼,總是懷疑是不是“出了毛病”,他害怕關著門,想象門裡面是不是會有不可告人的祕密,他害怕開著門,想象內心的醜惡暴露無疑,他周圍的人也被他擾得心神不寧,以致妻子和女兒真的出了毛病。《像戈爾德一樣好》則是用滑稽、諷刺的筆法描述了猶太人的異化和自我本質的危機。作品主人公戈爾德是位猶太教授因為寫了一篇吹捧美國總統的文章而備受總統青睞,直到總統請他出任官員後,他才感覺到生活也是乏味異常,人們常常把混亂當成了秩序,把不正常當成了正常,這一切情節連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反映美國現實社會的諷刺漫畫。

  除此之外,由於美國社會處於後工業時代,日新月異的高新科技一邊促進社會大步向前,一邊激起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新的覺醒和認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說:“20世紀有以下兩種荒唐的現象:一是機器看來愈來愈像有生命的東西,一是生命有機體越來越像機器。”我們不可避諱地承認人越來越機械化,人開始喪失了其本質的主體能動性,開始依賴機械和科學技術,以致發展到荒唐的奴役。黑色幽默小說雖然以戰爭為題材揭露人生的荒誕與痛苦,也不乏揭露了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對人的物化作用,融入了作者對科學技術和人類命運關係的思考。這不能不說是黑色幽默小說除存在主義影響外的又一大社會成因。這一成因在海勒的《第二十二軍規》中就有鮮明的體現。故事的主人公尤索林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投身於戰爭之中,結果卻在殘酷的戰爭中發現所謂的保衛戰爭只不過是將軍們撈錢的一種工具,他清楚地意識到戰爭中的自己完全不是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而戰鬥,反而成為將軍們升官發財的伎倆,在面對保全自己和不可違背的二十二條軍規面前,尤索林變得無能為力。實際上,不是尤索林在控制高科技的戰爭工具,而是高科技的戰爭工具牢牢地控制了他。

  二 以《第二十二條軍規》為例談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藝術特徵

  海勒寫過短篇小說,戲劇等,但是其主要的成就仍是黑色幽默小說,其重要的代表作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小說在1961年出版時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越南戰爭的爆發而引起注意,當時美國社會的反戰情緒高漲,這部小說的因其以反戰為主題而引起美國社會大眾的關注。有的人認為它是“殘酷而又明智的健全的”,有的人認為它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喜劇”,有的人認為它是“拉伯雷式的諷刺小說”。這些都無疑證明了《第二十二條軍規》的影響力。實際上作品的標題中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作品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這裡面只有一個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這條軍規規定在面臨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險時,對自身安全表示關注,乃是頭腦理性活動的結果。奧爾瘋了,可以允許他停止飛行,只要他提出請求就行。可是他一旦提出請求,他就不再是瘋子,就得去執行飛行任務。所以第二十二條軍規實際上就是一個圈套,它利用它的強制性和自相矛盾的推理邏輯,在似是而非中隱藏著禍心。這條軍規同時也暗指一種無法擺脫的困境,即人類難以迴避,無法擺脫的異己力量。

  在藝術上,《第二十二條軍規》體現了黑色幽默文學的基本特徵。

  1反小說的敘事結構。用傳統的藝術標準來衡量《第二十二條軍規》,似乎毫無結構而言,然而這正是黑色幽默文學的特徵所在。實際上在仔細閱讀小說後會發現兩條交叉的線索,以邁洛為中心的部分按著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來先後寫成,而以主人公尤索林為中心的部分則是採用的心理時間,時序混亂顛倒。兩條線索交叉全文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作者正是以這種表面上的混亂鬆散的機構方式來反映現實世界的荒誕和混亂,他認為當今社會已經沒有秩序而言,只有採用這種反傳統的敘事結構,才能恰到好處地反映這個社會的現實。

  2 反邏輯的情節。前因後果應該是一篇小說的正常的情節邏輯。因為情節邏輯的合理性而使敘述的故事更合情合理。但黑色幽默小說並非如此。在《第二十二條軍規》中故事的編寫和情急的設計都是荒誕不經,不可理解,甚至扭曲倒錯的。軍官們的命令都是不合乎常理的,不合乎邏輯的,例如:軍醫丹尼爾為了得到補貼,不管出勤還是不出勤,每次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自己所在的飛行小組的名單裡,結果一次飛機失事,全機組人員無一倖免,因為他的名字也在這一小組裡,所以被視為陣亡者,儘管他還健康地活著,他的同事、上司、家人都看著他好好地活著,他還是被材料、報紙視作死亡;與此相反的是尤索林的一個戰友因為官方陣亡名單上落下了他的名字,雖然人已經死亡,但是他的犧牲並沒有得到承認。在小說裡,活人被當成死人,死人享受著活人的待遇,其所描述的社會現實的荒誕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針見血。

  3 反常規的語言。整個作品用一種插科打諢的語言方式來表達嚴肅深沉的哲理。作者將看似莊重的事物放到怪誕的語言中進行描述,將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蘊含在莊重嚴肅的語言環境中,他用戲謔的語言講述著沉痛的死亡事件,用幽默的語言訴說沉重的絕望境遇。文中把相互矛盾的語言並列起來形成一種荒誕的表現形式,暗示著不可理解的社會的現實。與此同時,書中的人物的語言也是怪誕可笑,拖泥帶水,不合邏輯的。這些對話和語言說明了在那樣一個社會中想要得到一種有意義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無意義的世界裡,這種無意義的語言才可能存在。

  4“反英雄”式的人物。小說的主人公尤索林、丹尼爾都是這類人,他們不同於喬伊斯筆下的“非英雄”,也不同於卡夫卡筆下的“弱英雄”。反英雄的本質是反叛已被扭曲的社會現實和行為準則,他們敢於以表面的消極態度來違逆這個社會,這便是一種真正的健全、清醒和明智的英雄之舉。

  在《第二十二條軍規》中,作者運用戲劇的形式來表達悲劇的內涵,喜用誇張,漫畫式的手法刻畫人物,人物語言極具個性化,文風幽默深沉,不愧為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可以說,《第二十二條軍規》更具代表性地體現了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主要特徵。

  三 黑色幽默的情感模式對開掘和表現人類情感做出的重要貢獻

  美國黑色幽默文學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獨創性在於它一方面消解了西方傳統悲劇的情感模式,另一方面它又消解了西方傳統喜劇的情感模式,獨創了一種新型的情感模式。”

  馬克思指出:喜劇性就是“用另外一個本質的假象來把自己的本質掩蓋起來。”黑格爾認為:“喜劇性只限於使本來不值什麼的,虛偽的、自私的、自相矛盾的現象歸於自我毀滅,”康德認為:“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心的大笑裡必須有某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由此可知喜劇的基本特徵在於:它是用一種實為假象的形式來掩蓋本質上的虛假以致一種內容與形式完全相悖來顯示現實社會的荒謬不合理。然而,黑色幽默文學的思想基礎確是前文所說的非理性、荒謬的、懷疑性的。它所諷刺的物件正是人們所追捧的所謂的理性的精神;簡而言之,真理和謬誤都是不存在的,真理即是謬誤,謬誤即是真理,黑色幽默就是從這一角度來消解傳統喜劇的理性批判精神,批判世界的荒謬性,諷刺理性規律制約下的社會。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是指那些合乎歷史必然性並且有利於人類進步的美好的人性。這裡的毀滅是指:“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遭受到的破壞、挫折甚至犧牲,即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無餘以致達到一種悲劇的效果並且引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惋惜。然而,黑色幽默小說中的人物是被當成了物品被現實和某種社會常規奴役的。他們失去了人的本質上的自我主動性,他們想追求自我意識的保護卻又在面對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時苦苦掙扎不能越位。清醒地看到社會的荒謬,認識到自我已經被迫害,卻無能為力改變社會現實。他們的絕望感是一種對社會現實的認命。美國黑色幽默文學便是以描寫人物的這種無可奈何的絕望感和認命態度,來表現人類社會的荒誕感和徹底的絕望情緒從而消解了傳統悲劇的情感模式。

  總而言之,美國黑色幽默文學創立的獨特的情感模式以荒誕消解了傳統喜劇的滑稽,以絕望的無可奈何代替了傳統喜劇的輕鬆開懷;以荒誕性消解了傳統悲劇的嚴肅性;以絕望的慘笑代替了悲劇的疼痛感,把人物在悲劇中頑強抗爭的精神轉化為不可救藥的認命宿命精神;“黑色幽默”用笑來表現悲慘,悲慘情結則借荒誕進行戲謔;這就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悲劇和傳統喜劇的獨創性藝術情感模式的文學樣式――黑色幽默文學,它不僅僅是美國現代文學中的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是美國傳統幽默文學向現代幽默文學轉變的重要線索,同時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重大文學成果。

  參考文獻:

  [1] 徐崇溫:《存在主義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2] Joseph Holler.Catch 22[M].New ;

  Schusher,1996.

  [3] 譚燧:《外國文學史》,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